分享

风池穴、额三针为主辨证论治不寐症经验介绍

 阳光888sun 2023-04-05 发布于辽宁

风池穴、额三针为主辨证论治不寐症经验介绍

陆小连   莫晓枫2 *

1.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32.浙江省中医院针灸科,浙江杭州 310053*通讯作者)

【摘  要】莫晓枫副主任医师认为不寐症之重在于营卫调、情志畅、脑神安,故治疗上采用“风池穴”、“额三针”,再辨证论治予以相应辅穴。风池穴因与跷脉、维脉、少阳经联系密切,可通过调营卫,达“昼精夜暝”;“额三针”取额中线及额旁1线,以期起抗抑郁、调节患者负性情绪之效;两者共伍,共奏安神志之效。再辨证论治,从心脾两虚、心胆气虚等五症着手,施以相应辅穴,临床疗效良好,为治疗不寐症提供新的诊疗思路。

【关键词】风池穴  额三针  辨证论治 不寐症

不寐症,《内经》又称为“不得卧”、“目不暝”,是以睡眠时间、深度不足,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症[1]。现代医学称其为“失眠症”,为睡眠障碍的一种,目前流行病学显示我国成年人失眠发生率高达38.2%,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2]。西药治疗目前以苯二氮唑类为主[3],但长期服用易成瘾,并有一定的毒副作用。莫晓枫副主任医师治疗不寐症,以风池穴、额三针为主,辨证论治采用相应配穴,疗效良好。现将其治疗经验整理如下。

1.  强调“风池”调营卫

《灵枢·营卫生会》篇中有云:“荣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暝”。《灵枢·口问》篇中也曾记载:“卫气昼日行于阳,夜半则行于阴,阴者主夜,夜者主卧······阳气尽,阴气盛,则目暝;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可见,早在《内经》时期,当时医家就已认识到寤寐与营卫循行密切相关。导师莫晓枫副主任医师通过临床观察指出,多数不寐症患者除夜间睡眠障碍外,同时伴有白天身体疲乏、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工作效率降低等表现,这说明不寐症不仅是睡眠功能障碍,也存在昼夜生理紊乱,即睡眠—觉醒周期紊乱。莫师认为,这即为“昼不精,夜不暝”之病态;故,主张以调和营卫论治不寐症。卫为阳气,营为阴血,营卫之气乃寤寐交替之物质基础。营卫调,则气血和,阴阳平,故能昼精夜暝。

风池穴是足少阳胆经的经穴,为足少阳与阳跷脉、阳维脉之交会穴。跷脉有“司眼睑开合”之功效,《灵枢·寒热病》曾描述:“阳气盛则瞋目,阴气盛则瞑目”,可见跷脉与人之寤寐关系密切,只有跷脉功能正常,人们才能保持“昼精夜暝”之态。而阳维脉起于诸阳会,可维络“一身之阳”,故调节维脉气机,可使阴阳“自相维”;阴阳交合,则有助于阳入于阴,寤寐故能如常。此外,少阳经在六经辨证中“主枢”,枢机畅,则有利于营卫运行出入之正常。综上,莫师认为,针刺风池穴,可通过调节跷脉、维脉、少阳经之经气运行,既使卫阳、营阴出入正常,又使营卫相互调和;寤寐交替之物质基础正常,阴阳乃和,故能达“昼精夜暝”之态。

2.  重视“额三针”调情志

“额三针”,属头皮针范畴,由额中线及额旁1线组成;具体定位:额中线——在额部正中发迹内,自发迹上5分处即神庭穴起,向后平刺1寸;额旁1线——在额部,目内眦直上,自发迹上5分处即眉冲穴起向后平刺1寸。

《沈氏尊生书·不寐》中有云:“心胆俱怯,触事易惊,梦多不详,虚烦不眠。”可见,古代医家早已认识到情志失常为不寐症之常见病因。而现代研究也显示,失眠患者多伴有情志问题;王筱君等[4]指出,在伴有失眠、焦虑、抑郁症患者中,失眠与焦虑间的相关度为62.2%,失眠与抑郁间的相关度为59.7%。莫师也指出,临床多数不寐症患者伴有焦虑、抑郁等情志问题,部分初诊存在明显否性情绪,部分甚至有口服抗抑郁药史;且不寐与情志异常又存在互为因果的关系:焦虑、抑郁等情志问题可引起不寐,而长期失眠患者又有趋于处理失眠带来的压力的情感机制,故而会引起情绪失调,引发消极、焦虑等,从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是故,莫师强调:调情志为治疗不寐症之一大原则。

 “额三针”针刺部位在解剖学上对应前额叶,而额叶前部具有广泛的联络纤维,与情感调控、冲动行为等密切相关[5]。此外,前额皮层具有一个重要功能,即“执行功能”,有研究显示执行功能异常或损害可引起精神、情感功能障碍[6,7]。由此可见,前额皮层乃精神、情感调控的重要区域之一。而梁敏杰等[8]也通过临床MRI扫描对照研究发现,与对照组相比,失眠组双侧前额叶等边缘系统明显存在异常,并指出前额叶等边缘系统可能参与调节了失眠患者的负性认知和情绪调节。

是故,在结合现代医学研究的前提下,莫师认为,前额叶皮层参与了失眠症患者焦虑、抑郁等异常情感的调控。针刺“额三针”,通过对前额皮层的刺激,使其产生一个双向调节,使情感异常趋于自愈,从而起抗焦虑、抑郁之效。此外,又可激发边缘系统情绪调控机制,减轻患者因失眠引起的负性认知及不良情绪。从而,多重阻断失眠情志异常恶性循环圈,使疾病向愈。

3.  风池与额三针共伍,安神志

人之寤寐,由心神控制。《景岳全书·不寐》曾记载“盖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而中医学之“心”既是生理意义上的心,又涵盖了脑神之义[9]。可见,寤寐与脑神密切相关。

风池穴在项部,额三针位于前额,针刺均可直接作用于头部。而头乃“三阳五会”之所,为头部气街所注之处,针刺风池穴及额三针可通调头部气机;气机畅,则神有所往。且,现代研究也显示,针刺风池穴可通过调节椎动脉血流速度,改善脑血液循环,增加脑血供。脑窍得阴血滋养,则神自安[9,10]。此外,风池乃足少阳胆经之经穴,胆主惊,心藏神,胆气失调会导致心神不宁,从而出现寤寐失常。是故,针刺风池穴亦可通过调节胆经气机,使心神平和,起镇惊安神之效。而“额三针”中,额中线位于督脉之上,额旁1线位属足太阳膀胱经。督脉不仅主干直接入属于脑,其分支也络于脑,与脑神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双重联系。之于膀胱经,《灵枢·经脉》篇中曾记载“膀胱足太阳之脉,上额,交巅;其直者,从巅入络脑”,故,与脑亦密切相关。“经脉所通,主治所及”,针刺“额三针”,可通过对督脉及膀胱经经气的刺激,“相须”为用,对脑神进行一个调节,既能镇静安神,又能益髓健脑。

综上,莫师认为,风池与额三针为伍,既体现了“经穴所在,主治所及”,又涵盖了“经脉所通,主治所及”;既能直接作用于头部,又能入络于脑,共奏镇静安神之效。神安,则营卫自调,阴阳自和,故能寤寐如常。

4.  力倡“辨证论治”

莫师认为,用针如用药,应当辨证论治。是故,之于不寐症,除取风池穴、额三针外,应通过中医辨证,加以相应辅穴。而不寐症主要从“虚”、“实”而论;虚者可从心脾两虚、心胆气虚、心肾不交着手,实者主要考虑为心肝火旺、痰热内扰[11]

心脾两虚者,辅以神门、大陵、内关、血海、三阴交等。心胆气虚者,虚烦不寐,易被惊醒,辅以神门、内关、丘墟、太冲等。心肾不交者,辅以神门、内关、照海、太溪、涌泉等,以滋阴降火、交通心肾。心肝火旺者,治以疏肝泻火、镇心安神,辅以太冲、行间、劳宫、神门、内关等。痰热内扰者,以足三里、丰隆、内庭、内关加减,其中足三里、丰隆加以电针,加强刺激以化痰食。

5.  小结

随着生活压力的加大,生活节奏的变快,不寐症已逐渐侵入现代人的生活,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现代中医治疗多以安神为论。导师莫晓枫副主任医师则认为,论治不寐之重在于营卫和、情志畅、脑神安,故重视“风池穴”调营卫;继以“额三针”抗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阻断不寐情感异常恶性循环圈,减轻症状;两者相济更安脑神。此外再辅以相应辨证取穴,临床疗效显著,为失眠症治疗提供了新的诊疗思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