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晁错真正的伯乐—汉文帝‖文/长安

 522小窝 2023-04-05 发布于河北

晁错真正的伯乐—汉文帝

晁错,西汉文景时颍川人,曾经在轵县儒生张恢那里学习申不害、商鞅的刑名学说,后接受汉文帝的任命去齐国伏生家里学习《尚书》,回来后得到文帝的称赞。伏生是秦朝的博士,精通《尚书》,当时已经九十多岁了。
晁错为人严厉耿直又苛刻有深见,长于谋事治国,通军略,短于谋身,吴楚七国之乱时,被杀身灭族。
晁错是汉景帝的重要谋士,文帝时担任太常掌故,后迁至太子舍人、门大夫,又被拜为太子家令,由于他的善辩才能得宠于太子,在太子家中号称:“智囊”,后来太子继位,是为景帝,任命晁错为内史,之后被提升为御史大夫,位在三公。
小时候,第一次听到晁错的名字是因为晁错身为御史大夫,获得景帝的支持主持削藩,吴楚之乱起,景帝将晁错杀身灭族来试图平息诸侯叛乱的故事,每次读到这个故事,都为晁错摇头叹息,也因为这个故事,一直以为晁错是景帝发现并大胆启用的,直到读到《汉书·晁错传》才知道不是这样的。
晁错真正的伯乐其实是汉文帝,晁错一开始就是汉文帝发现并留给景帝的人才。
汉文帝是汉朝第五位皇帝,高皇帝第四子,即位之后,励精图治,兴修水利,厉行节俭朴素,废除肉刑,实现国家强盛,百姓小康,开启“文景之治” 的发端。文帝谨慎对待诸侯国势力过大及匈奴入侵中原等问题。对待诸侯王,采用以德服人、以武平乱的态度。对待匈奴,采用和亲止战的方式,营造安定团结、休养生息的政治局面。
晁错为太子舍人、门大夫之后,上书文帝,劝文帝教导太子学习刑名之术,其中有一段话这样说太子:“皇太子所读书多矣,而未深知术数者,不问书说也。夫多诵而不知其说,所谓劳苦而不为功。”翻译成白话文就是:“你儿子读那么多书却没有掌握刑名之术,是因为他只会读书而不深究书中阐述的道理,这样读书屁用没有。”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晁错说:“以陛下为心也。”意思就是全怪你这个当爹的不上心。最后还给文帝布置任务,“窃愿陛下幸择圣人之术可用于今世者,以赐皇太子,因时使太子陈明于前。”一个太子的跟班,就敢公然上书评论太子的得失,批评皇帝的过错,还给皇帝布置任务,这要是在清朝,大概就是:奏疏是早上递上去的,全家是下午埋的。别说皇帝,就是现在的家长,遇到这样的事情,又有几个心理好受的,每年因为类似事情发生的对老师的投诉和新闻还少吗?但是文帝的反应是“上善之,于是拜错为太子家令”,不仅认为他说得对,还马上给他升了官。
《汉书·晁错传》记载的晁错的第二封上书,洋洋洒洒,数千言。主要就匈奴数次侵犯汉朝边境的问题提出自己军事方面的见解:
奏疏开宗明义,首先阐述汉朝被匈奴侵犯的危急情况,“汉兴以来,胡虏数入边地,小入则小利,大入则大利”,“自高后以来,陇西三困于匈奴矣,民气破伤,亡有胜意”。针对这样的不利局面,晁错提出了他认为的汉帝国的当务之急:“今兹陇西之吏,赖社稷之神灵,奉陛下之明诏,合辑士卒,底厉其节,起破伤之民以当乘胜之匈奴,用少击众,杀一王,败其众而大有利。”意思就是需要一场以少击众的大胜仗,并且需要斩杀一个匈奴王来大大提振士气。
为了达成这个战略目标,晁错从国内国外两个方面建言献策:在汉帝国内部,要休整军备、训练士卒,选择优秀的将领长期驻守边关;在汉帝国外部,要团结和汉帝国关系友好的游牧民族,给与他们盔甲、武器、良马和生活物资,使他们和汉军相互配合,协同作战,各用其长处,再加上使用众多的士兵,这是取胜的万全之策。
在奏疏中,晁错还列出了匈奴的三个优点:战马优良、骑射技艺精湛以及士兵吃苦耐劳;又列举了汉军的五个优点:在平原地带汉军可以用轻车袭扰骑兵;汉军的军备比匈奴精良;汉军兵种齐全,组成军阵相互配合威力巨大;汉军人多势众;下马步战,汉军强于匈奴士卒。他由此得出结论,匈奴和汉军相比,在总体战力上并不占优势,只要能发兵数十万,以少打多,就一定能打败匈奴。
总而言之,这是晁错的一份汉帝国对匈奴方面中长期的战略防御主张的陈述报告,他的主张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汉朝的边境危机,缓解匈奴带来的军事压力,而且他认为的只要依靠人多势众进行正面决战的设想在冷兵器时代也难以实现。匈奴传统的作战方式是:正面步兵阻敌,两翼骑兵进行包抄。而这时汉军没有优秀骑兵队伍,要么组成圆阵自保杀敌;要么依靠深沟高墙阻敌。不管哪一种方式,都无法促使匈奴与汉军进行战略决战。后来汉武帝北击匈奴,就是组建了一支比匈奴还要强大的骑兵队伍,一直追到匈奴漠北王庭,迫使匈奴不得不与之决战。因此有句话说得好:在冷兵器时代,能在战场上打败骑兵的,只有骑兵。
纵览整篇奏疏,晁错虽然主旨明确,理论清晰,但不管是战略目标的制定还是理论联系实际方面都有比较明显的缺陷,而且晁错一直在中枢任职,没有外放主政治军的经验,又是以儒生谈论军事,他在奏疏的最后说自己这是狂夫之言,也并非全是自谦。
然而文帝很高兴,郑重回应了他,并借用他自谦的话来相互勉励。每每读到此处,我都不得不感叹遇到文帝这样礼贤下士、善于纳谏的明君真是晁错人生中的幸事。
有了文帝的肯定与鼓励,晁错整理自己的思路,完善了自己的防御战略,又给文帝上了一篇奏疏,这就是《论守边疏》。在这篇奏疏中,晁错列举了秦朝征发戍卒守边的四个弊端:边境环境恶劣,士卒水土不服;强行征发容易引起百姓反抗;征发戍卒守边容易赏罚不均,难以调动士卒积极性;士卒每年或数年一换,不熟悉当地地理环境和匈奴习性,作战往往不利。因此他提出了自己的守边方略:在匈奴容易出没的地方及交通要道建造高城深沟,置备守城器具,迁徙奴婢和罪犯在那里长期居住,奴婢不够可以通过赐予爵位的方式,招募那些想用奴婢买爵位的人和百姓。到了边疆的人,要给他们优厚的待遇,为他们解决生活上的难题一直到他们可以自给自足。这样他们就会为了保护自己的亲人和财产而自发地抵抗匈奴,朝廷也可以用更少的钱获得更大的好处。
文帝有采纳了他的建议。于是晁错又上书一封来细化他的守边方略:首先,朝廷选择的城址要适宜居住;其次生活设施和劳动工具要齐全,不能让迁徙过去的人有顾虑;然后,要给他们配备医师和巫师,使他们能够安居乐业。这些都齐备之后,以五家为一伍,置伍长;十长为一里,里有假士;四里为一连,连有假五百;十连为一邑,邑有假候,闲时就让百姓练习射箭,外出时就教百姓如何对敌。因此对内就是卒伍编制,对外就是军政编制。他还指出:不能打仗的人不要使用,没有能力的官吏没有功劳。
从这三次上书中可以看出来,晁错的战略是在一步步完善细化的,从一开始的纸上谈兵到后来的逐渐贴合实际,有了更多细节,也更具操作性,他人的性格也从一开始的张扬骄傲转变为严谨务实,思虑周全。而文帝从一开始就一直对他鼓励和支持,给了他发挥自己才能的平台和自信。
后来文帝下诏求贤,要求晁错从国体、人事和劝谏三个方面来解决“朕之不德,吏之不平,政之不宣,民之不宁”四个问题。
晁错用五帝时期来具例子说明如何“明于国家大体”,说五帝能让无论君臣处理政事都能做到上符合天意,下顺应地势,,中间符合人民的意愿。这样治理国家就是顺应天地,就能达到治理国家最理想的成就。
他又用古代的三王来说明“通于人事始终”。三王时代的君臣商议安定天下的计策,没有不从人情出发考虑的,只有符合人民意愿的才去执行;发动人民兴办事业,从人民的角度出发然后去实行。那么怎么才能知道是不是符合人民意愿呢?三王时代君臣使用的方法是“取人以己,内恕及人。情之所恶,不以强人;情之所欲,不以禁民。”他说这样就能使百姓和睦团结,国家安宁,名分地位的秩序不混乱,以延续到后代。能做到这些,就是明白民间人情世故的政治统治之道。
至于什么是“直言极谏”之士,晁错说“直言极谏”的臣子,不仅要公平正直地制定法律,还要严格按照法则办事,在法律和君主出现问题的时候,要及时加以改正。他在上书中是这样总结的:“救主之失,补主之过,杨主之美,明主之功,使主内亡邪辟之行,外亡骞污之名。事君若此,可谓直言极谏之士矣。”
上书的后半部分,晁错给文帝来了波彩虹屁。他细数了秦朝的过失:“当此之时,三王之功不能进焉。及其末涂之衰也,任不肖而信谗贼;宫室过度,耆欲亡极,民力罢尽,赋敛不节;矜奋自贤,群臣恐谀,骄溢纵恣,不顾患祸;亡赏以随喜意,亡诛以快怒心,法令烦憯,刑罚暴酷,轻绝人命,身自射杀;天下寒心,莫安其处。奸邪之吏,乘其乱法,以成其威,狱官主断,生杀自恣。上下瓦解,各自为制。”,最后导致秦王朝灭亡,他说这就是“吏不平,政不宣,民不宁”的祸患。紧接着他又说文帝“配天象地,覆露万民,绝秦之迹,除其乱法;躬亲本事,废去淫末;解苛除娆,宽大爱人;肉刑不用,罪人亡帑;非谤不治,铸钱者除;通关去塞,不孽诸侯;宾礼长老,爱恤少孤;罪人有期,後宫出嫁;尊赐孝悌,农民不租;明诏军师,爱士大夫;求进方正,废退奸邪;除去阴刑,害民者诛;忧劳百姓,列侯就都;亲耕节用,视民不奢。”最后还来个总结:“所为天下兴利除害,变法易故,以安海内者,大功数十,皆上世所难及,陛下行之,道纯德厚,元元之民幸矣。”
但是,只说好话不提意见那就不是晁错了。所以,晁错的上书最后也有个但是。他说:“今以陛下神明德厚,资财不下五帝,临制天下,至今十有六年,民不益富,盗贼不衰,边竟未安,其所以然,意者陛下未之躬亲,而待群臣也。”这段话很隐晦,但问题很要命。武帝之前,汉廷奉行黄老之学,主张无为而治,文帝尤其被后世看做其中典范。但是晁错批评文帝的无为而治,这是在治国理念上和文帝唱反调,是后果很严重的行为,但是文帝最终也没处置他。
终文帝一朝,晁错上升地很快,但是很少有什么非议。文帝一直在提拔并且保护这个治国的奇才。
和文帝相对比的是景帝,景帝前期,信任重用晁错,导致他成为被同僚针对的对象,之后吴楚七国之乱一起,马上做起了缩头乌龟,骗杀晁错,夷灭其族,以求平息诸侯怒火;景帝后期,为了害怕威胁到太子的皇位,景帝小题大做,将平定吴楚之乱,拯救了他皇位的最大功臣周亚夫下狱,夷灭其族。像景帝这种人,大概就是杜牧口中的“独夫”吧。
晁错这个人,为人严厉耿直又苛刻有见解,班固说他“锐于为国远虑,而不见身害”,但他却能在文帝一朝安然无恙,步步高升,在景帝一朝身死族灭,真的全部是晁错的问题吗?
唉,像晁错这种人,我宁愿他在文帝失就得病暴毙,也不愿他在景帝时遭受这样的下场!

参考史料:

    《汉书·晁错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