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景之治 第A19版:史海钩沉 20160609期 《中国电视报》

 zcm1944 2016-07-10
  

有文又有武
  汉文帝继位之后,着力培养了一个效忠于自己和王朝,实干、高效的官僚群体,智谋出众、才华横溢的晁错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晁错是西汉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他以超于常人的政治谋略和独到的政治眼光,为文景两朝所用,官至“三公”之一的御史大夫。
  晁错是颖川人,颖川就是今天的河南禹县。晁错最早学的是法家思想,担任太子舍人。太子舍人是太子府中的一个官员,后来晁错写了一封奏疏《言太子知术数书》,中心思想是太子要懂得术数,也就是说太子要学一点权术。晁错所说的术数主要包括4个方面:第一,怎样让群臣感到恐惧,就是怎样让大臣们害怕皇帝;第二,怎样才能够不受臣子之言的蒙蔽;第三,怎样让大臣能够效忠皇上;第四,怎样安抚天下的百姓。这封奏疏上达汉文帝以后,汉文帝立即采纳,而且任命晁错担任太子家令,负责教太子学权术。
  担任太子家令以后,晁错又写了若干封奏疏,其中一封叫《言兵事疏》,讲的是统兵打仗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慎选将领。第二,集中阐术用兵的要素,包括地形、训练有素的士兵、兵器。第三,互有长短。晁错认为无论是优劣、强弱,还是长短,汉和匈奴都是各有千秋,在这一点上,为官者、为将者、为君者,头脑一定要清醒,只要扬己之长,攻敌之短,就能够克敌致胜。第四,以夷制夷。晁错提出,义渠部落已经归附汉朝了,这个游牧民族的骑射本领与匈奴不相上下,只要给他们配上坚甲、劲弓、利箭,几千名义渠士兵就是抵抗匈奴的强大军队。汉文帝看了这封奏疏之后,十分高兴,召见晁错,并嘉奖了他。
  西汉初年,汉文帝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就是对付漫长边境线上的匈奴。晁错受到嘉奖之后,又写了一封《守边劝农疏》,谈到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能守住边疆。晁错认为,应该从内陆把一些人迁到边疆去,让他们长期定居下来,守卫边疆。派过去的人可以是罪犯、奴婢,也可以用优厚的条件招募老百姓去。汉文帝采纳晁错的意见,招募老百姓到边境去,边境就有了许多由这些百姓建立的军事堡垒,战时可以作为一个个据点,这样边防就得到了很大的巩固。
  晁错还有一封很有名的奏疏,叫《论贵粟疏》,提出了一个非常有名的措施,叫“入粟拜爵”。也就是说,老百姓如果能把粮食上交给国家,尤其是运到边境,就能得到很高的爵位。汉文帝采纳了这个提议,规定老百姓如能把600石的粮食送到边疆,将被赐予“上造”的爵位;如果运去4000石,将被赐予“五大夫”的爵位;如果运去1.2万石,将被赐予“大庶长”的爵位。
  前元十五年,汉文帝将晁错提拔为中大夫,可以说晁错已经成为汉文帝新官僚队伍中非常重要的一员虎将了。
  汉文帝着力打造的官僚群体中,既有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文臣,也有纵马驰骋、浴血沙场的武将,而武将的代表人物,就是胆识过人、英勇神武的周亚夫。周亚夫是西汉时期著名的军事家,以军事才华卓越而著称,他的父亲就是拥立汉文帝继位的大功臣周勃。
  周勃去世之后,他的儿子周胜之被汉文帝封侯,而且娶了汉文帝的女儿。但是周胜之和妻子关系不好,之后又因为杀人导致封地被废。汉文帝又挑选周亚夫作为周勃的接班人,封其为条侯。
  后元六年,当时的俄提供单于率领匈奴军队大举入侵,其中的3万军队进攻上郡,3万军队进攻云中郡。汉文帝为了应对匈奴的入侵,调集了3路大军到边地去,同时为了保护京城,派了3个将军,一个是宗正刘礼,驻军霸上;一个是祝兹侯徐厉,驻军棘门;一个是河内太守周亚夫,驻守细柳。汉文帝为了京城的安危,亲自去慰劳军队,来到周亚夫驻守的细柳营时,汉文帝感到这里军规森严,治军有方,对周亚夫留下了深刻印象。一个多月以后,匈奴退兵,驻军全部撤回京城。
  汉文帝亲自任命周亚夫担任中尉,也就是京城的卫戍区司令。汉文帝在临死之前对太子刘启说:“即有缓急,周亚夫真可任将兵。(《史记·绛侯周勃世家》)”也就是说假如今后有了危难之事,可以让周亚夫率兵出征。
  周亚夫以自己的刚正不阿、尽忠守职,得到了汉文帝的高度信任,使其成为新官僚群体之中为数不多的军事将领。
一个女人废了一部法
  公元前167年,在西汉的京城长安发生了一件事,汉文帝对这件事情的处理惊天动地,永远载入了史册。这件事情概括起来讲,就是一个女人废了一部法。
  当时有一位名医叫淳于意,他一边行医,一边还做官。据《史记》的《扁鹊仓公列传》记载,淳于意在公元前167年犯了法,按照当时的法律规定,淳于意应当从山东赶到京城去接受肉刑,肉刑包括脸上刺字、割鼻、剁脚等酷刑。淳于意有5个女儿,小女儿叫缇萦,她坚决随同父亲一起入京。
  入京以后,缇萦给汉文帝写了一封信,信中有一段非常感人的话:“妾父为吏,齐中称其廉平。今坐法当刑,妾切痛死者不可复生,而刑者不可复续。虽欲改过自新,其道莫由,终不可得。妾愿入身为官婢,以赎父刑罪,使得改行自新也。(《史记·扁鹊仓公列传》)”缇萦提出的这个问题指出,一旦接受肉刑,这个人就无法回归社会,也很难改过自新了。
  汉文帝看完以后,非常震惊,他下了一道诏书,中间有几句关键的话:“今人有过,教未施而刑加焉。或欲改行为善,而道毋由也,朕甚怜之。(《史记·孝文本纪》)”也就是说,人有了过错、犯了罪,结果还没来得及接受教育就受刑了,那么受刑以后,他再也没有改过自新的机会了。因此,汉文帝下令废除肉刑。
  肉刑始于夏商时代,到春秋时期盛行,秦时更是日益普遍。随着社会向前发展和文明程度的提高,这种刑罚便因为野蛮残忍而遭到人民的强烈反对。从汉惠帝时期,就已经开始着手于废除肉刑,到了汉文帝这里,终于全部废除了。废除肉刑之后,汉文帝将脸上刺字改为头发剃光,脖子上戴一个铁圈,男性修城墙,女性为国家舂米;将割鼻子改为打300板子;将剁脚改为死刑。
  汉文帝能够废除肉刑,除了因为汉朝帝王已经清醒地认识到秦法严酷的严重后果,对人民与社会造成的巨大伤害,还因为汉文帝本人也是一个宅心仁厚之人。
  汉文帝的善良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节俭。汉文帝在位23年间,没有修过新的宫殿,他曾经打算修一个露台,找人核算了一下,说需要百金,汉文帝一听,说百金相当于十户中等人家一年的总收入,于是不修了。
  第二,汉文帝穿着很朴素,穿的是粗制的衣服。汉文帝的霸陵在修建的过程中间用的是瓦器、陶器,没有金银器。汉文帝临终前下遗诏反对厚葬,而且规定,3天以后百官一律脱去丧服,更不能因为他的去世,禁止老百姓的婚嫁、饮酒、吃肉。
  汉文帝对百姓的仁爱则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减轻徭役。公元前178年,汉文帝下诏,把当年的租税减去一半。公元前168年,汉文帝又下令减税,由十五税一减成三十税一。
  第二,废除恶法。在废除肉刑之前,汉文帝已经废除了连坐法、妖言诽谤罪。
重臣周勃
  汉文帝的前元三年,绛侯周勃被人告发谋反,因此被关入了京城的大牢。周勃这次入狱的间接原因,正是“列侯之国”,也就是诸侯要回到自己的封国。汉文帝下了列侯之国的令,但列侯们不执行,所以汉文帝叫当时身为丞相的周勃带头回乡,于是周勃就回到了绛县,也就是现今的山西省侯马市。据《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记载:“每河东守、尉行县至绛,绛侯勃自畏恐诛,常被甲,令家人持兵以见之。”这段话的意思是,河东郡太守和河东郡的郡尉来绛县巡视的时候,周勃都非常惊恐,他担心这些人借故把他抓起来,然后把他杀掉,所以他自己全身披甲,还让家人拿着兵器。不久之后,就有人告发周勃想谋反。这个消息一传到京城,汉文帝立即下令,逮捕周勃,把他投到京城的监狱。周勃入狱之后,有一个人出手相助,这个人就是汉文帝的舅舅薄昭,因为之前周勃将很多汉文帝给自己的赏赐都送给了薄昭。薄昭让他的姐姐薄太后向汉文帝求情,汉文帝迫于薄太后的威力,再加上也没有实际的证据,只好把周勃给放出来了。周勃从出狱到去世中的8年时间,一直在绛县默默无闻地度过,这是一代功臣晚年的悲剧,这个悲剧应当说是汉文帝造成的。
  其实,通过《史记》中有关周勃辞相的记载,就可以看出周勃未入狱之前已经被汉文帝惦记上了。第一条是《史记·绛侯周勃世家》的记载,说的是汉文帝继位以后,让周勃做了丞相。周勃只干了一个多月,有人劝诫周勃应该谨慎从事,周勃有了危机感,赶快递辞呈要求辞去相位,汉文帝立即答应。可见周勃在第一次担任丞相的时候,汉文帝已经对他不放心了。第二条是《史记·陈丞相世家》的记载,说的是周勃担任右丞相的时候,有一天汉文帝问了周勃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你是丞相,那你能不能告诉我这一年要判多少案子?周勃答不上来。第二个问题是,你能不能说一说中央政府一年收多少钱粮?周勃又不知道。汉文帝又问左丞相陈平,陈平的回答非常得体圆满。之后,周勃就知道自己远不如陈平,所以再次提出辞去相位。这两件事同时说明,周勃是一个不善于保护自己的人。
  此外,周勃没有受到汉文帝的信任,因为周勃长期掌握军权,在军中有非常高的威望,这一点令汉文帝忌惮。汉高祖刘邦临死之前,关于周勃曾说过3句话:“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这几句话的意思是说:首先,这个人很老实,但是没有文化;能够稳定刘姓江山的人只有周勃一人;可让他担任太尉,掌管全国的军权。然而,汉文帝并没有遵循汉高祖的话对周勃委以重任。
  从汉文帝对周勃的态度可以看出,汉文帝对功臣派的做法是整体依靠,重点打击。从总体上来说,汉文帝是依靠功臣的,因为是功臣们把他推上皇帝宝座的,但是他又重点打击了周勃,因为周勃是掌管军权的功臣,是对他最有可能产生威胁的功臣。汉文帝只用了3年时间,就把拥立他上台的最大一派势力功臣派给解决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