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道丰碑·学术讲座周丨周博:周令钊先生的艺术与设计之路

 顺其自然h 2023-04-05 发布于北京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讲座现场

2023年3月14日,“大道丰碑——周令钊、钟涵、邓澍、侯一民、詹建俊、李化吉先生系列学术活动”开启,以此纪念和深切缅怀刚刚离开我们,为学校建设和中国美术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六位先生。当晚,“大道丰碑·学术讲座周”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同期举行,讲座周总主持人、副院长邱志杰出席活动并致辞,首讲由设计学院教授周博主讲《为新中国造型:周令钊先生的艺术与设计之路》,讲座由党委宣传部部长秦建平主持。



图片

副院长邱志杰致开场辞

“在中央美术学院,尊称有学术成就与人格魅力的教师为'先生’,他们是中央美术学院历史的创造者、传承者,塑造着中央美术学院的学术灵魂。一代又一代'美院先生’前赴后继,接力相承,形成了美术学院的精神谱系”,邱志杰在致辞中表示,周令钊、钟涵、邓澍、侯一民、詹建俊、李化吉六位先生,就是老一辈美术家、美术教育家群体中的突出代表。他们的人生经历与学院的发展紧密相连,是美术学院的擎天大柱,是新中国美术事业的巍峨丰碑。先生们的家国情怀,先生们的专业开拓,先生们的艺术成就,先生们的教育成果,先生们的人格风范,为我们开拓出艺术与人生的沧桑正道,高山仰止,光耀后学。“讲述先贤的功绩和人格是为我们后来者注入力量,获得前行动力的一种仪式”,他希望通过此次系列学术活动,让更多的美院青年学子从中汲取能量,秉承前辈的精神,绍继先辈遗志,写就美院新百年的辉煌。

图片

党委宣传部部长秦建平主持讲座

图片

设计学院教授周博主讲《为新中国造型:周令钊先生的艺术与设计之路》

图片

“为新中国造型:周令钊先生百岁艺术展”展览筹备

作为2019年“为新中国造型:周令钊先生百岁艺术展”的策展人,周博首先简要回顾了展览的筹备过程。策展团队先后拜访了中国政协文史馆、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北京印钞厂等单位,在政协文史馆、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等单位,和学校,周令钊先生以及家属的支持配合下,展览最终才得以比较完整地呈现了周令钊先生的艺术人生。“我们不但更深入地了解了周先生的百岁艺术人生,也从他的人生经验中获得了许多感悟和教益,令人感佩。”周博表示,展览的基调是实事求是、朴实无华地讲述周令钊先生的百岁艺术人生,就是展现先生个人的艺术人生与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联,突出先生个人的选择、经历、创作与大时代的关联。

图片

图片

2019年8月29日,周令钊先生参加“为新中国造型——周令钊先生百岁艺术展”开幕式现场

周博在随后的讲座中,用三个阶段阐述了周令钊先生的艺术人生。

周令钊先生的艺术人生

艺术人生的成长期(1919年-1948年)

在这一阶段,唐一禾先生、张光宇先生、柳溥庆先生是对周令钊先生的人生成长、艺术设计影响深远的老师。他从留法画家唐一禾先生那里收获了扎实的写实训练,从中国一流的印刷专家柳溥庆先生那里学会了印刷制版的技术,又从杰出的设计家张光宇先生那里传承了现代装饰艺术的技巧,这种“转益多师”的经历为他后来的艺术设计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抗战期间,他参与创作了黄鹤楼大壁画,设计了长沙儿童剧团标识和抗敌演剧五队的标志,并留下了许多战地写生。抗战结束后,他又前往陶行知先生创办的上海育才学校担任美术教员,期间也留下了多幅速写和水彩画作。这些作品体现了周令钊先生朴实并精准呈现时代信息的画风,至今在许多作品中我们仍能够感受到历史的脉搏和温度。

图片

1936年武昌艺专师生画展在南京(前排右第3人17岁周令钊、右第4人老师唐一禾,左第1人校长唐义精)

图片

1945年3月15日,周令钊在缅甸腊戍西格立夫医院与章泯、特伟、缅甸女护士合影

图片

儿童剧团团徽(原团徽设计于1938年,因年久原物尽失,这是1998年回忆之作)

图片

《抗战时演剧五队排练场》纸本·竹笔 29.6cm×19cm 1944年

图片

《社会组时事报告》 纸本·炭笔 21.6x32.5cm 1948年

图片

《抗战时云南去缅甸路上》 纸本·水彩 32.2x19.7cm 1944年

图片

《马》 纸本·铅笔、水彩 24.5x37.2cm 1944年

图片

《上海育才学校菜园》纸本·水彩 33.7x27cm 1947年

为新中国造型(1948年-1966年)

这个阶段的前十年,赶上新中国的初创岁月,百废待兴。周令钊先生有机会施展他的艺术和设计才华,在国家视觉形象设计的舞台上“为新中国造型”,这十年也成为周令钊先生一生中最忙碌的阶段。

他作为主创者,设计或参与设计了包括政协会徽、国徽、三大勋章、团旗、队旗、十大元帅服、人民币等在内的新中国国家视觉形象的设计工作,完成了大量艰巨的国家设计任务。正如范迪安院长所言“他用崭新的视觉形象'设计’了崭新的国家形象,使国家意志视觉化,反映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精神风貌。”与此同时,周令钊先生作为中国现代壁画运动的先驱,主持了许多壁画和公共艺术的创作,开创了一种明亮健康、清新活泼的民族装饰风格,对新中国的装饰艺术影响深远。周令钊先生在其他画种的创作上也颇有创获,他的油画作品很少,但一幅《五四运动》足以使他在重大历史题材的创作中占有一席之地。周令钊先生尤其擅长水彩和水粉画,其作品色彩灵动、通透、鲜艳、明亮,表现力强,并结合西南少数民族的色彩观念,创造出了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水粉“民族化”新风。

图片

2008年,周令钊回忆1949年开国大典天安门毛主席画像的作画场景

图片

中央美术学院国徽设计小组,国徽设计方案二(复制件),1950年,中国政协文史馆提供

图片

中央领导在周令钊设计的团旗方案上做重要批示(原件藏于中央档案馆)

图片

周令钊,第二套人民币伍元券正面大团结景铅笔画稿,72x42.1cm,1952年,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藏

图片

周令钊 《五四运动》 油画 155×236cm 1951年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图片

周令钊 《世界人民大团结》楠木立粉勾金重彩壁画设计 900×1000cm(中国国家博物馆藏)1959年

图片

周令钊、周成儦,庆祝国庆(1949-1954)海报设计,1954年

图片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邮票设计原稿周令钊、钟灵、陈若菊 1956年 中国邮政邮票博物馆藏

图片

周令钊设计纪念邮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1959年

图片

周令钊《原中央美术学院》,纸本·水彩,21.2cm×32cm ,1953年

图片

周令钊《在帅府园时的家(窗户那边是美院)》 纸本·水彩 26.7cm×38.2cm 1954年

图片

周令钊《北京钓鱼台》,纸本水彩,27.3×37.3cm,1960年

图片

周令钊《云中梯田(龙胜)》, 纸本·水粉,36.6cm×28.9cm,1962年

勤奋耕耘 永不停息(1978年-2023年)

改革开放大潮涌起,周令钊先生的艺术人生又焕发出了新的光彩。周令钊先生担任了第四套人民币的票面总体美术设计,他和陈若菊、侯一民、邓澍等几位先生一起,把他们一生对于中国民族传统的理解灌入其中,将人民币设计的艺术水准又推向了一个新高度。此外,他还创作了大量壁画和公共艺术作品,如武汉黄鹤楼新址的《白云黄鹤》大壁画,中国最早的主题公园之一深圳“中华民俗文化村”的设计等。他笔下那些生动而丰富的细节,反映了他为积累素材所下的苦功,以及对广袤的中国大地上各民族民俗文化艺术的熟稔。

图片
图片

周令钊,第四套人民币壹元券正背面画稿,23x30.7cm,1979年,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藏

图片

2011年10月, 92岁的周令钊和84岁的陈若菊合作北京湖南大厦丙烯壁画《长沙》

图片

周令钊《 白云黄鹤》(黄鹤楼陶板壁画整理稿-周令钊陈若菊画),纸本彩墨,171×96 cm,1984年

图片

深圳华侨城华夏艺术中心剧场金属防火幕《民族乐舞》设计2稿 纸本· 钢笔水粉 39.5× 71.5cm 1991年

图片

深圳《中国民俗文化村》(整体平面设计示意图), 1991年

“周令钊先生是既有'想法’又有'方法’的人。”

周博谈到,因为老先生话不多,又很少写文章、谈艺术,致使我们对他的艺术特点和方法缺乏了解,但这其实是非常值得认真探究的。他谈及自己比较深刻的体会:

其一,在理解周令钊先生的艺术特点时,要抓住“民族”两个字。不管周先生学什么、做什么,他的艺术思想都是有核心的,这就是扎根于中华大地,始终把“民族”、“民族化”、“民族风格”、“民族审美”作为自己的创作方向,这是周令钊先生在跌宕起伏的人生变动中一以贯之、始终不变的艺术追求。他和许多同辈艺术大家一样,都是发自肺腑的热爱中华民族和民间艺术,他们对本民族的灿烂文化抱持强烈的认同感,并为有能力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艺术传统而深感自豪。若谈文化自信,在周令钊先生的艺术上体现的最为明显。

其二,周令钊先生虽然不善言辞,但是他的设计和公共艺术创作是有工作方法的。比如,他特别善于“网格设计”的方法,就是通过打格子按比例精确地分解工作,有条不紊地把设计的想法“放大”到特定的时空中,从而圆满完成任务。从开国大典天安门城楼上的巨幅毛主席像,到全运会万人参与的团体操背景“翻版”表演的设计,可以说,周先生把网格设计的手法发挥到了极致,他能够在方寸之间掌握巨大的尺度,对各种尺度的设计都能做到心中有数。再如,他所常用的“集锦装配”的设计手法,就是把最美的风景和艺术符号按照一定的构图和形式法则“装配”到一起。这种手法应该是他在大量的人民币设计工作中形成的,最终他又把这种手法运用到了大型的壁画创作中,迄今仍是大型壁画和公共艺术创作中非常有效的一种工作方法。

图片

图片

周令钊《程阳侗寨(柳州三江)》,纸本水粉,36.3×53.5cm,1963年 


图片

周令钊《织网》,纸本·丙烯,45.1cm×44.3cm,1981年

图片

水纹4图(三江地区溶江) 纸本· 铅笔 32.3× 19cm 1963年

图片

插秧诸态( 桂林) 纸本· 铅笔 17.3× 22.6cm 1962年

将民族的美融入国家宏大叙事与日常生活中

周博在讲座结尾时总结周令钊先生艺术人生时谈到,周令钊先生的艺术道路,是把他所理解的清新的、质朴的、民族的、装饰性的美融入到设计和公共艺术作品中。这既能够成就国家形象和政治景观的宏大叙事,又能够深入到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这种艺术的价值既不突出个性,也不那么炫目迷人,但是,当我们逐渐知晓这些作品的设计和实施过程,理解了它们创作的复杂和艰巨后,一定会感到惊讶、甚或是震惊,进而对艺术家处理复杂问题的卓越才能钦佩不已。这类艺术作品所蕴含的往往是我们时常在享用,或者说总是在不经意中会触碰到,却浑然不觉的价值。这种“美”,有时平易近人、清新隽永,有时又必然弥漫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之中,符合能够被政治话语和公共生活所主张的特定意涵、社会价值和文化品格,而这些恰恰是包括设计在内的公共艺术应该具备的特点,也是我们理解周令钊先生艺术人生的基点。

图片

周令钊,第二套人民币伍元券装饰纹样设计稿,25.2x13.1cm,1952年,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藏

图片

周令钊,第三套人民币贰角券正背面画稿,48.7x22.8cm,1960年,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藏

图片

周令钊设计戊戌狗年生肖犬小版邮票,2018年

图片

贵阳黔灵公园 纸本· 丙烯 44.3× 45.1cm 1984年

图片

山乡锦绣 纸本· 丙烯 103cm× 103cm 1984年

讲座综述:吴琼

摄影:李标

主编丨吴琼
编辑丨何逸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