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她是普通老农,政府为何花250万为其建纪念馆?元帅之子还来祭拜

 诗意世界 2023-04-05 发布于河南

2001年春的一天,山东省沂南县马牧池乡东辛庄村热闹非凡,原来是罗荣桓元帅之子罗东进中将来了,只见他来了到一户农家,在一个老人的遗像前深深的行了鞠躬礼。这个老人是谁?为什么引的罗将军亲自前来祭拜?

罗荣桓元帅和罗东进合影

原来这个逝去的老人名叫王换于,1888年生于山东的一个小山村。在那个重男轻女的年代,她从出生后就没有名字,一直女娃女娃的叫着。直到1938年,已经50岁的她想要入党,才终于有了自己的名字王换于。

提起这个名字,其实也是一段心酸的故事。19岁时的王换于到了结婚的年纪,因为家里贫穷,王换于的夫家姓于,只用了两斗谷子的彩礼就换来了一段婚姻,这也是她名字的由来。

人生的前半辈子,王换于老人和其他农村妇女一样过着平凡普通的生活,但是抗日战争的爆发,不仅改变了中国的历史,也改变了王换于老人的一生,让她的人生不再平凡。

1938年,沂蒙山区掀起了抗日热潮,这股热潮也吹到了王换于的村庄,生性爽朗的王换于很快就成了抗日积极分子,并且入了党,在她的影响带动下,她的儿子和媳妇都先后入了党,全家一条心,也成了当时著名的“抗日堡垒户”。

由于东辛庄“三面环水水连山”的有利地势,从1939年的开始,部队作战途中,多次在这里停留驻扎。我们的很多的党政干部都曾在王换于家中安营扎寨,最出名的莫过于徐向前,朱瑞,罗荣桓,萧华等。

白铁华看望救命恩人王换于

徐向前将军在此停留的时候,还带来几十个孩子。他们的父母都在前线作战,无暇照顾孩子,有的父母甚至已经牺牲了,其中最小的一个孩子才刚出生3天,已经开始跟随部队长途跋涉转移,王换于看着实在是于心不忍。

到底该怎么办呢?王换于思前想后,觉得还是想把孩子们留下来,一方面可以让部队安心打仗,另一方面孩子们减少了奔波,对身体也好。

想好了之后,王换于给徐向前将军说了自己的想法。于是,在1939年10月,东辛庄抗日战时托儿所正式成立了。

为了照顾好这些孩子们,王换于利用自己村妇救会会长和艾山乡副乡长身份,走乡串户,动员十里八乡的妇女们都行动起来。

因为托儿所没有固定的场地,她只能把孩子分散的寄养在老乡家里,考虑到有的孩子太小,还需要哺乳,就找家里有奶水的媳妇家,她更是以身作则,让自己的两个媳妇都领养了几个孩子照顾。

在这个物资缺乏,粮食匮乏的战争年代,能领养这些孩子们真的不容易,虽然部队会补贴一些粮食,但是杯水车薪远远不够,孩子们时不时有个头疼脑热,还需要看医生,再加上鬼子们三五不时来扫荡。他们不仅让孩子们吃饱,更重要的是还得确保他们的安全,这其中的困难可想而知。

王换于全家为了照顾这些孩子们付出了很多,但是可惜的时她自己的四个孙子却没有保住。她的孙子秋江拉肚子了,为了照顾部队的孩子们,就没太顾得上秋江,觉得拉肚子不是不是什么大事。

没想到就是这么一个疏忽,秋江因脱水死亡。另外一孙子春海在鬼子扫荡时,帮忙转移这些托儿所孩子,自己淋雨又受到惊吓,因高烧不止而亡。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在随后的岁月里,她的另外两个孙子秋潇和冬马也先后夭折了。

每当想起这段岁月,王换于都痛不欲生,不是谁都能承受这种接二连三的沉重打击的。不过好在经她手抚养的孩子,一个一个都健康成长,她好好的把他们交还给了组织,不负组织所托,这算是她最大的心里安慰。

对于王换于的付出,组织上全都看在眼里。1947年,第一次世界妇女代表大会上,蔡畅代表中国妇女对王换于的事迹做了专题报告,号召妇女同胞们向她学习和致敬。

俗话说的好,有付出就会有回报,真心换真心。那些曾被王换于抚养过的孩子们虽然分散在祖国各地,但是这些距离阻挡不了孩子们对王换于的爱。

王换于还在世的时候,这些孩子们有的会回来看她,有的给她寄东西,寄信件,距离近的孩子们则会接她去家里团聚一下,让老年的王换于没有因为失去孙子而孤单,反而收获了更多的关怀和爱意。

在众多孩子们的关心和爱护下,我们的王换于老人于1989年去世,享年101岁,是百岁老人,算得上喜丧。老人去世之后,这些孩子们也会不定时回来祭拜,这也出现了文中开头的一幕。

为了感谢王换于老人对我党做出的贡献,在有关部门的鼎力支持下,在王换于的老家东辛庄建成了“沂蒙母亲王换于纪念馆”(花费了250万元),纪念这位不平凡的沂蒙母亲。

时至今日,沂蒙母亲王换于,已经是沂蒙精神的一部分,是我们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它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而是教育着我们的子孙后代,一代一代去传承,并且发扬光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