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产涨到9.5,没一个好评是粉丝刷的

  2023-04-05 发布于北京

《十三邀》第七季开播了。

许知远抛出一个词:受困感。

这三个字当即戳中了某种时代情绪。

图片

对于许知远本人。

面对做了七年的节目,他不可避免地陷入一种迟钝的状态。

而对于所有人——

在越发内卷、高压、迷茫的现代社会,我们也都和这个节目一般,走到“岔路口”。

那人怎么面对一个

总是让你陷入无力的一个世界呢

图片

最后,他找到了她——蔡皋。

这个曾为锺叔河的《学其短》和《念楼学短》做过插图的绘本画家,在节目中让许知远尝试了很多第一次:

第一次观察一棵树的成长;

第一次挥锄头挖菜根;

第一次画画;

……

图片

因为这些第一次,许知远感受到了力量的传递——词语引发词语,感受激发感受,行为激发行为。

在越发困顿的日常中,他因为一些鲜活、具体的行动,感受到了一种全新的活力。

越具体的事物

越可能帮助你

图片

这也是为什么,Sir很想讲讲她。

为什么蔡皋总能在平常生活中发现美。

让一地鸡毛,变一地锦绣。

01

蔡皋是谁?

蔡皋(gao,第一声)这个名字可能很少人听过,但她的绘本在上个世纪就已经享誉海外。

《海的女儿》《李尔王》《干将莫邪》《晒龙袍的六月六》《花仙子》《孟姜女》《花木兰》《桃花源的故事》《荒原狐精》等等等等,都是她的作品。

1989年,画家黄永玉看了她的《晒龙袍的六月六》后赞叹:“画得真好啊,湖南有福了!”

《荒原狐精》(后改名《宝儿》)则在1993年获得了第14届布拉迪斯拉发国际儿童图书展(BIB)的“金苹果”奖,她也成为我国第一个获得这个奖项的绘画家。

而《桃花源的故事》则在日本巡回展出,并被选入日本教科书。

图片

△ 《晒龙袍的六月六》《宝儿》《桃花源的故事》

2015年,《花木兰》获得“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绘本奖”金奖,她也获得了第34届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特别贡献奖,蔡皋在国内才终于被更多人知道。

图片

△ 《花木兰》

蔡皋是一位儿童绘本画家,但这么说并不准确。

在特殊年代,19岁的她被分配到偏远地区当了17年的小学语文老师,在30多岁时成了儿童图书编辑,退休后才成为儿童绘本画家。

蔡皋喜欢“儿童”天真烂漫的状态:“我喜欢童年、童书。童书无界,我喜欢超越极限的状态和境界,喜欢读书和创作没有分别的境界。”

她也喜欢中国传统文化:“我爱中国的传统文化,它是一个给予我灵感与动力的巨大的力量场。”

图片

英国剑桥艺术学院绘本专业系主任马丁· 索里滋伯瑞教授评价蔡皋的画:“蔡皋成熟地融合了中西方艺术元素,从新一代中国绘本艺术家中脱颖而出。蔡皋杰出的作品将为绘本在中国成为艺术,而非说教工具,奠定坚实的基础。”

但蔡皋很低调,她几乎是隐居在湖南的一隅,平时就在楼顶种花种菜,小鸟蜜蜂都来和她做朋友。

在一席的演讲中,她曾分享一个小故事。

因为不小心挪动了一个鸟窝,那只小鸟飞走了,蔡皋感到很后悔。后来又有了一个黄蜂的窝,她怎么都舍不得挪走,却被邻居抱怨:“我们被蜇了怎么办?”结果蔡皋忍不住回怼:

“你挪个地方好不好?”

图片

图片

△ 图源:一席,蔡皋楼顶的小花园

就是这么一位恬淡,平和,充满童心的老太太,却为陷入了受困感的许知远带来了一种解放的力量。

为什么是她?

她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

02

自洽

稍微多了解蔡皋一些,就会发现,她的童真童趣,并不是因为从小被保护得很好。

相反,她的青春可以用“黑暗”来形容。

蔡皋的爷爷做过县令,后来出国留学,她的父亲在西南联大读书时,做过飞虎队翻译。

特殊年代,她家被划分为“黑五类”。

她即使考上了省里的好学校,也去不成,她只好去了一个由当街几个民房改造的民办中学。

在接受凤凰湖南的采访时,蔡皋说:“我一进去就想哭,那里面全部是出身不好的人,各种各样有问题的老师。”但很快,她又觉得自己是幸运的,“但是那里都是些很好的老师,课堂的教学给我艺术的享受。那个年代下来的烙印我全部记得。”

这是蔡皋的天赋之一:

擅长在苦难中看到鲜花的人,用她自己的话说,是“苦中作乐”

“苦中作乐不是阿Q精神,苦中作乐是一种智者精神,苦中还可以乐,是何等的乐啊。”

他主动从苦涩里面

也品出甜来

那是高境界

图片

许知远反问:那会不会是一种自我欺骗呢?

蔡皋却表示:

不是欺骗

它真的甜

回甘

图片

正是这份看似矛盾,实则无比自洽的性格,让她抵抗住了岁月的磨砺,到老依然保持着一颗童心。

在她眼里,生活中的一切都可以变成美好的。

她在住的楼房下种藤蔓,看着藤蔓把楼房裹起来,觉得它们“很聪明”,应该学它们,有韧性。

一棵树被挖了个洞,她用笔记本记录着这棵树的变化。随着时间的流逝,它最终又慢慢长直。

一束无名的花,也可以成为她表明心境之物——注意它和不注意它,它都是这个样子。

……

图片

图片

图片

生活中的一切,因为她的童心,都变得具体可爱。

没错,无论是在之前的采访、演讲,还是在节目中,蔡皋都无数次强调“童心”的重要性。

我要返童

图片

因为儿童眼中,世界是简单的,而因为简单,所以世界是具体的。

是这份具体,让受困的许知远们感受到了一种全新的活力。

节目中,他可以放下社会规训和工作压力,和蔡皋一起观察植被,拥抱大树。

第一次下地干活,挥着锄头,真切地感受大地的厚度。

他也拿起画笔,虽然笨拙,却生出了画下去的冲动。

图片

图片

图片

这些具体而鲜活的日常,是蔡皋从生活中挖出的宝藏,也成为了拯救许知远的稻草。

而我们呢?

Sir在这里必须要泼一点凉水。

对于习惯了忙碌、快节奏生活的我们,田野未必能成为生活解药。

先不说许知远是带着目的去体验的,于大多数人,对微观的洞察与感受,也无法达到像蔡皋那样的敏感度。

像许多内娱“种田综艺”,最终都无法避免回归到一种隔靴搔痒的短期麻痹。

那么蔡皋于我们的意义是什么?

在Sir看,是一次机会。

正如《十三邀》第七季第一期的标题是:在复杂的世界寻找指望。

指望不是出路本身。

而是一道照亮出路的光——

03

艺术

这期节目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蔡皋为现代人提供了另一种生活的可能。

更不仅仅是鸡汤式的安慰:

急于奔跑在时代最前方时,可以停下来,看看脚下的路,看看路边的花。

你把她想得太简单——

在Sir看,蔡皋的“自洽”亦是一种战斗姿态。

她在《十三邀》给许知远分享了一本小漫画书,那是她外孙最喜欢的书,书上的画面很简单,就是一双穿着雨靴的小脚。孩子看到水,就脱了鞋,开心地踩水。

图片

图片

这份洞察固然是松弛而浪漫的。

但为什么她能将这一切创作出来,形成作品?

全靠她多年以来,在文学和艺术训练中得到的,“软化生活的能力”。

蔡皋曾说,自己的名字很男性化。皋,本义为泽边地,泛指岸边,水旁陆地,后来引申为沼泽、水田、田边高地的意思。

我们家都是女孩,妈妈潜意识渴望男孩,因为男孩可以当家、比较可靠。所以我还是能理解父母的心情,他们给我取这么一个男性化名字,就希望我有男生的用途。

——凤凰湖南

但她却成长为了一个无比柔软,可以适应一切、包容一切的性格。

为什么?

她坚信命运可以由自己掌握,而非以名字写定。

所以我的作品里面全部都是画的

自尊 自爱 自觉

然后才有自我超越

我都是讲超越精神

现实的很硬

文学的 艺术的 理想的可以软化它

图片

Sir注意到一个细节。

平时观察这位老人,是和蔼的,轻松的。

但只要一提到“梦”,老人就会突然皱起眉头,浑身充满力量。

手舞足蹈,全神贯注。

图片

图片

仿佛那瞬间真的置身梦中。

这细节能看出一路以来,蔡皋在试图“对抗”什么:

越是扼杀个性的时代,她越是珍视想象力;

越是在犬儒的浪潮中,她越是执着于那个不安分的自我。

是的。

蔡皋与许知远,与我们所有人一样。

她也曾受困于时代,受困于出身,受困于现实压在她身上的“受困感”。

但。

她依然坚持相信。

超人,就是会飞。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