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明节的来历和习俗

 昵称20133911 2023-04-05 发布于广西
一、清明节的来历:
相传,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了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在他流亡途中,走到一处荒芜人烟的地方,公子重耳又累又饿,他再也无力站起身来。随臣们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东西,正当大家都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重耳公子喝,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展肉是介子推把自己腿上割下得肉的时候,流下了眼泪。十九年后,公子重耳做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晋文公重重赏了当初陪伴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都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种争功讨赏的人?于是,他打好行装,同自己的母亲悄悄得到绵山隐居去了。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林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几,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绵山,却没有发展介子推得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介子推已经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面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率众大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于是,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喻天下,于是,又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二、清明节的习俗:
1、放风筝:风筝又称“纸鸢”“鸢儿”,放风筝是清明人们所喜爱的活动。风筝既是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纸或绢,拉着系在上面的长线,趁着风势可以放上天空,属于一种单纯利用空气动力的飞行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
2、扫墓祭祖:清明扫墓,即为“墓祭”,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祭扫祖先是对先人的缅怀方式,其习俗由来已久。清明扫墓是秦以后得事,到唐朝时期才开始盛行,一直流传至今。清明祭祀在清明前后,各地有所差异。清明祭祖,按照习俗,一般在清明节上午出发扫墓。拜请的方式或项目各地有所不同,常见的做法有两部分内容组成:一是培上新土,整修坟墓。二是挂烧纸钱,人们通常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供奉祭品等。清明扫墓,是最大的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3、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又叫探春、寻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色,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俗。
4、荡秋千,这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秋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来为了避忌讳,改名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5、植树:清明前后,春光明媚,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