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少年抑郁】他们不是厌学,只是不喜欢学校 || 渡过

 长沙7喜 2023-04-05 发布于广东

文 / 贾澄(渡过签约咨询师,青岛桂林线下营辅导员)



转眼间距离上次参加青岛营已经过去了半年,在这期间我在一所学校入了职,同时了解到一些青岛营营员的近况。听说很多人回到学校以后,又出现了本来“忘记”了的症状。回想起他们在营地的活泼状态,主动热情地参与活动,表现出对未知事物的好奇,怎么回到了学校又萎靡不振了呢?

有些难过的同时,也激发了我进一步思考。

十多年前,我也曾非常厌学,各种不适应,高中转了四个学校。现在和高中同学聚会,同学们都说我那时候的状态就是“裂开的”。

如今,我成为一名叙事取向的心理咨询师(放到是多年前的自己,有点难以相信)。叙事流派的一个重要主张是,人不是问题,问题才是问题,问题是在社会文化历史脉络中形成的。在具体的实践中,我们鼓励来访者不要质疑自己“出了什么问题”,而是要回顾“你经历了什么”,来了解问题出现的脉络背景,以此来“外化”问题,拉开问题与人的距离。

加上我这半年在学校里的经验,和学生们相处,听学生们的烦恼和背后的故事,发现了很多值得吐槽的地方。

于是,我决定在这次桂林营专门设计和学校/医院/家庭有关的活动——“学校吐槽墙”和“抵抗者的武器”,加上我的搭档尘尘子的“天空的另一半”,与我的活动进行联动,对我的武器库进行升级,像是创造一种具有延续性的故事叙说场。

图片
“吐槽”的力量

第一个活动——学校吐槽墙。

很多学生其实并不是不喜欢学习,他们只是不喜欢学校。也有很多同学也不是不喜欢学校,而只是不喜欢当前成人对学校的想象而已。

对很多人来说,学校的经历常常是症状出现的起点。或者是学校经历把对青春的正常困惑和探索定义为“不听话”,违反校规,因而出现了很多问题。

我带头分享,首先给大家展示了我的高中毕业照:一副呆滞、无神的表情。

图片

那几年,我真的极度痛苦、迷茫。

我曾也是一位教科书式的“学霸”,可是因为中考成绩不佳,最后几经辗转来到一所管理极为严苛的学校,因为是转校生,被当作“差生”对待,动不动就被惩罚,结果久而久之我真的成了差生,有一次数学考试我只考了20多分。

成绩好被老师捧在手心里,到成绩差被嗤之以鼻,就仿佛生活在两个世界。也正是因为那段经历,我开始对教育过程中很多习以为常的现象进行反思。

——教材死板老旧。为什么这些内容会变成课本上的知识,可是也有是很多很多的知识没有出现在书上?什么样的知识被选取了,要求所有人都要学?谁有权决定这些内容才是知识?

——不自主,不尊重。管理者常常会揣测学生必须要管着才能好,不严厉管着就会偷懒,捣乱。很多地方还把引进严厉的管理惩罚制度,并且以此为荣,但这却是在践踏人的自主性。

——坐而论道,过于严肃。坐在教室里才叫学习?学课本上的知识才叫学习?游戏不是学习吗?根据较前沿的研究,只有大脑的运作,而没有全身心的投入的脑力学习,或许并不真的适合人的智慧成长。

——同学间竞争关系,有你没我。实际工作中越来越需要合作,但在学校,尤其是中学,老师经常抵触学生间的互助。我的一位高中老师曾当着全班的面说:“未来过去10年后,你们谁也不记得谁,只有考出成绩才是真的。” 真的是这样吗?

——中学好好学习就是为了上大学?我认为,如果当前的行动如果不是为了完全是当作迈向下一个阶段的台阶,这个过程就被工具化了往小了说,这让人失去这个过程中本身应有的意义;往大了说,这种思维方式也是导致最近一个世纪我们的世界不少悲剧、教训的一个原因。

——无意间流露出来的对女性的偏见。一些校规把对女生的穿着打扮要求严苛,美其名曰“保护”,其实是把女生当作客体。青春期的一些对自己形象的正常探索被当作羞耻,于是用更加离经叛道的造型,宁可忍受身体的痛苦,甚至一些永久性的伤害,来对抗权威对身体的规训。有一些学生经常跟我说,其实自己有点后悔,“当初也不想那样,但是老师那么压制,我就想把自己弄糟给她看,我的身体我做主。”

我们铺了一面墙的白纸,留出空间给营员们,邀请他们分享自己想要吐槽的点。

图片

每个人的经历都可能不太一样,但是在同样的体制下,我们又有可能经历相似的部分。

于是,如果有相似的经历,可以在读完其他人吐槽的点之后,在后面写上+1。

一开始,我们通过笔写下槽点,希望比较沉默的同学也有机会把有毒的经验吐出来,而不是憋在心里。

有的同学通过彩笔在墙上客观描述了在学校发生过的老师和学生的日常对话。

有的同学则概括性地写了不满的地方。

大家在安静的氛围中书写,见证,回应。

吐槽越是具体,我们越能有机会了解学生不满的是什么,越是具体,越有助于我们反思如何改进,创造真的为学生服务,促进学生成长的学习环境。


图片
每个坚持至今的人都有自己的“武器”

在学校吐槽之后,营员们自发地讨论起来。吐槽范围不仅仅限于学校,也共振起医院和家庭的经验。也有营员已经开始分享自己的策略了。

带着这种心理,他们迎来了我带领的下一个活动——抵抗者的武器库。

这是我自己设计的活动,活动的名称源于政治学家詹姆斯·斯科特的著作《弱者的武器》。书中提到,东南亚的一些农民在商业公司和封建领主的残酷压榨下,采用消极怠工、破坏生产工具等方式,展开了自发的抵抗。

叙事疗法主张,虽然问题可以影响人,但是人不是被动的、只是等待被问题影响,而是会想各种各样办法去应对。所以,如果能存在一个空间,让这些办法被更多拥有相似处境的人群中分享,在帮助他人的同时,而分享者也能从中看到自己的力量,更加相信自己有力量应对挑战。

我分享了自己的应对策略,是什么让高中转了4个学校,看到校门就头疼的他还能毕业,并且还读了研?

在我最为迷茫的那段时间,我偶然读到读到女作家三毛《雨季不再来》中的一篇名为《逃学为读书》的文章:三毛写自己不喜欢上学,但是喜欢读书。为了能够读书不受干扰,跑到墓地去看书,一下忘记了时间。

我深受打动。我喜欢读书,并不是为了获得他人的认可,而是自己的一种快乐;我不喜欢上学,因为我不喜欢排名,不喜欢和人比较。

有了这种经验,即使再怎么辛苦,我也让自己每天在书的世界里至少待半个小时。我最喜欢读白先勇的小说,他的作品中中多数写的都是失败者,边缘人,被排除在主流之外的故事,和我产生了极大的共鸣。

理顺了“读书”和“上学”的关系后,我发现我可以做到一边适应我极度厌恶的环境,一边坚持自我,就这样度过高中,考上大学。

“大家经历了那么多,还坚持到现在,能够来桂林营彼此相遇,一定使用过很多很多策略,技巧,应对方式……如果这些方法有颜色,有形状,有功能,它是会是什么样子呢?”,而后,我向大家分发了彩纸、笔和胶带。

大家都纷纷忙碌了起来,我们收获了各种各样的“武器”。

有的是“神挡杀神,佛挡杀佛”,可以审判众神的法官。有的是日常生活中的,冰刀鞋,宠物,麦克风。不开心的时候,只要做这些事情,就可以让不开心烟消云散。有的是一个锦囊,里边装了各种格言妙计。有的是很形象的美式抢。有的是一个拳头,在不开心的时候去练拳,并且挑战比自己更强壮的人。有的是一个仙女,可以拯救众生。有的是一种想象力,想象着自己有一种上帝视角,事情变得微乎其微……

图片

让我特别惊喜且感动的是,有的营员给自己“武器”背后装备了开关,为的是避免武器伤害到别人,或者因为这个“武器”让自己把别人隔离开来。

在活动最后,由尘尘子和另一位辅导员笛笛,为营员们各具特色的“武器”颁发了独特的奖状。

当事人是有力量,有策略的,作为活动带领者,向营员学习很重要,让营员们有空间分享很重要。


图片
最有力的武器:对他人的关心在意

尘尘子带领的活动“天空的另一半”,是对“抵抗者的武器库”的延续和升级。她带来了另一个地方的人的抵抗的故事。

心理学家欧文·亚隆说:“有时人无法完全解开自身的枷锁,但是能帮助别人”。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很有可能感受到力量和意义感,进而想到更好的解决自身问题的策略。

尘尘子在这个活动中分享了自己的青春往事,也带来了贵州苗寨女孩们面对青春风暴,她们所面临的困惑。

比如女孩们互相“抱团”,没有融入团体就会被孤立,这样隐秘而残酷的“地下战争”;友谊的远近疏离;希望逃离原生家庭,却又无力或不舍;因家庭经济条件、落后传统等原因,想继续读书而不得的痛苦……

虽然文化差异较大,但营员们的不少困惑,竟与她们相通,也自然就有经验可以分享。

营员们创作了各种主题的作品:

“友谊的小船地久天长”,蝴蝶和花的卡片表达“你若盛开蝴蝶自来”,作为对苗族女孩的回应,分享了对她们的祝福;“你可以是自己,而非是任何人的母亲,妻子和孩子”;“你可以做荒野里自由的风。”

图片

尘尘子准备了信纸、手账胶带、手账花草、礼物盒子。大家写下自己想对苗族女孩说的话,装在自制的信封里,最后放在自己装饰的盒子里,随后尘尘子会去贵州把它们带给那些苗族女孩们。

她说,她年少时也经历过友谊的失落疏远,集体的格格不入。她所使用过的武器中,有寻找一个自我的洞穴,把自己封闭在一个屏障里隔绝外界;也有在幻想里看到自己是何仙姑,发展了一种好像不在意世事纷争的圣母人格;或者是通过想象力设计游戏剧本把过往的经历转化成星球之旅;但是有一种武器,到现在依然威力强大,就是——对他人的关心和在意。

图片
图片

正如她所引用的那句话:“生命里有缝隙,光才能照进来”。走向他者,可能让自己的情绪被烦扰,被扰动,但是这是一种主动的,心甘情愿地情感共振,而不是被动的被情绪控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明白了苦乐的意义。

对痛苦的见证,对他人苦痛的关照,可以让人与人连结起来,跨越性别/家世/文化等种种藩篱……

从最初的吐槽,到最后的连结,我们从自责,走向行动,找回遗失的,或未被看到的力量。在桂林的山水间我们相遇,并带着这份力量走向远方。

* 尘尘子对本文亦有贡献

作者简介:
图片
贾澄
热爱叙事治疗的青年咨询师,本科毕业于北师大珠海分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埃塞克斯大学精神分析学硕士,现为西湖大学咨询师、某中学兼职心理老师,并攻读墨尔本大学叙事治疗与社工专业
精神分析、存在主义取向,希望在咨询中通过对话帮助来访者从社会主流话语的定义、论断中解放,和来访者共同书写自己的生命故事
扫描二维码后可选择贾澄老师预约咨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