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历共享】孩子的核心困境之一是内在的不安 || 渡过

 长沙7喜 2023-04-05 发布于广东

编者按:心理畅销书《反内耗》作者于德志老师受邀在”渡过“开设针对家长和来访者本人的训练营,深受喜爱。我们截取部分课堂中互动的家长案例及于老师的答疑 ,就几个常见问题给予建议。注:为保护当事人隐私,具体的人名和事件已模糊处理。】

01

对孩子的倾听

————

提问:

孩子早上原本有补习课,ta提出昨晚睡眠很好,想更改上课时间并继续休息。因为孩子此前受到失眠困扰,家长同意孩子的意见。这个过程是对孩子的倾听吗?

于老师答:

事情从来不是简单的非黑即白,简单分裂的看世界,本就是心理困境的一部分。所以,我一直在传递一个信息:去了解事实与规律,而不要简单的听从任何人的观点,包括我的观点。

你说的这个场景,有几件事我们需要明白:1、良好的睡眠是普通人补充身体资源最有效,或称为最核心的途径。所以,我们很容易发现,如果长期睡眠不好,我们的精力一定会表现出明显的不足。

2、充沛的身心资源,是我们应对任何挑战的基石。所以,当我们身心资源不够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自己很容易变得烦躁、愤怒,遇到挑战缺乏耐心,也缺乏有效应对所需的创造力。

3、我们一直生活在“应该”“需要”“不能”的世界,这个世界运作的核心机制,是理智对生命的掌控,无论状态如何,理智都会要求我们“应该”做到某些事情,也因此,理智和身体很容易发生冲撞。

实际上,更容易发生的,是理智内在的冲撞:我要学习,我应该学习;我太累了,我应该休息——我选择了休息,我太糟糕了,我没救了,我什么都做不到,什么都做不好……这种冲撞是心理痛苦最核心的来源。

理解了这些,我希望有助于你搞清自己的问题:你是在顺从还是倾听?了解并呈现孩子的累,就是倾听;了解并呈现孩子内在不同观念间的冲突,就是倾听。至于顺从,不是绝对不允许的,当孩子没有能量、没有能力应对挑战时,适当的顺从就是在保护他们。

当然,适当两个字不容易,比如像你的场景,如果你知道女儿晚上睡得很好,从10点睡到了7点,睡眠足够,那你可以做到床边,抚摸着她,然后告诉她既然这么累那就再躺10分钟,然后你再叫她起床;如果你知道女儿晚上失眠,早晨刚刚入睡,那么,你可以告诉她,那我们今天先休息,等你睡好了,咱们再讨论你睡不着觉的问题。

02

孩子发泄情绪的问题

————

提问:(消极地)发泄情绪对孩子是好还是坏?这种情况下应该怎样去倾听孩子?

于老师答:

对孩子真正好的不是对外攻击,而是找到自我被尊重、有价值的感受。当孩子内在认可自己时,无论他是否说出来,都不容易受伤;当不认可自己时,对外的攻击,或对内的压迫效果一样,都是在伤害他。

所以,核心是保护孩子自我的发展。表达自己,这是自我发展的有效路径,却不是唯一路径。至于大家探讨的发怒,宣泄,或攻击,这是无力处理挑战的表现,通常这会诱发更多问题而非解决问题。不过,对于习惯于自我压制的孩子,表达确实是有效的路径之一。

一般来说,在表达的路上,孩子可能需要经过几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不敢表达;

第二个阶段是放肆表达,并变得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第三个阶段是既能保护自己的需要,也能照顾他人的需要。

至于你问如何倾听:倾听她的委屈,愤怒就是在帮助她发展自我。私下场合,我们需要允许他偶尔用过激的语言,甚至我们可以主动帮她用偶尔过激的语言来表达。但如果有伤害性的行为,无论是对自己或他人,这就是需要制止的领域。

03

应该如何与孩子进行沟通?

————

提问:

孩子复学面临一系列心理压力:听不懂课、毕不了业、不认识同学、年龄太大、重新休学等等,但是又希望毕业和读研。心理医生建议家长与孩子沟通,于是家长表达如下:“xx,你去学校安安心心的,你在努力,无论怎样结果爸爸妈妈都接受,都是爱你的,顺其自然,不要压力很大……”这样的表达孩子没什么反应,家长认为这不是孩子需要的。

于老师答:

我们讲倾听的基础是理解。如果心理医生不讲,你可以理解女儿的这些担心吗?如果可以,你就有了倾听她的基础;如果不可以,那么意味着你在理解发生了什么这件事上还需要更进一步,比如更好的去观察并理解自己。我记得我们在互动时呈现过你身上的事情:注意力无法停留于现实,然后自动卷入过去的记忆,并据此开始推测未来,不安由此开始。

当你从自己身上清晰地看到这些事情的时候,你会理解孩子也生活在这同一个心理过程之中,她会不由自主的预测未来,却没有能力处理这种预测带来的不安。这件事并不容易,我反复说过:这不是理智的领域,不能仅仅靠脑子去理解,而是体验的领域,需要在生活的行动中反复、清晰地去体验去观察,就像我们看到火就知道它是热的,知道如何与它保持恰当的距离,从而远离它可能带来的伤害,并让它更多服务于我们一样。

一旦你真的看到了,理解了,你就会知道“你去学校安安心心的”这句话毫无价值,为什么我用这样激烈的语言?原因在于,她不是不想安安心心,恰恰相反,她一直想安安心心,但是这正是她渴望获得却一直无法获得的能力。

所以,这样简单地一句话,实际上是在否定她所有的痛苦,在否定她所有的努力,同时也在回避她真正的需要:如何变的安安心心。她告诉心理医生的那些话,就是她在努力的寻找安安心心却始终无法找到。

你提到女儿没有反应,这其实是这些话能得到的最好反应了,因为如果孩子状态不好,这几句话足够点燃她内心的愤怒,因为这里面大多数语言,都不是在倾听。

比如“无论结果怎样,爸妈都能接受”——她现在是在为自己拼搏,这一切绝不是为了让你们满意!

比如“顺其自然”——我如何顺其自然,再一次失败再一次回家再一次受伤吗?这不是我想要的我怎么顺其自然?

比如“不要压力很大”——我已经压力山大不知如何处理了,那么我如何才能做到不要压力很大?这是说我不够努力吗?还是说要让我放弃吗?我如何做到不压力山大?

希望这段激烈的话,能把你拉出自我的世界,真的让你处理自己的问题,然后清晰地看到女儿的难,看懂她真正需要的是什么,看懂你们一直在表达的,为什么无法打动女儿,甚至会让她更加痛苦。

关于支持性的指导,这是我们一直在做的——我反复呈现了一点:倾听不是语言,而是理解,所以当你过多关注语言如何说时,在我看来方向已经出错了。

我举个例子:我们已经知道几个事实,

一是孩子的核心困境之一是内在的不安,

二是内在的不安源于自我力量的不足,源于自动化的自我质疑的声音,

三是任何时候丧失感都会激发不好的感受,而收获感则会带来内在对自我的认可。

一旦发现了这些事实,那么,我们就会知道,支持孩子的一个核心方向是帮助孩子重建自我胜任感,将“我不行、我不好、我做不到”等自动化的语言重写为“我能行,我可以做到,我至少可以试试”等全新的自动化语言。要完成这种重写,不是靠认知的调整,靠孩子反复的自我催眠,而是靠他们一点一滴的行动机会,靠这些行动中一点一滴的收获感。

比如在与孩子互动时,倾听她的表达,然后启发她去发现自己的情绪会因为大脑自动化的预测而起伏,这就是带她体验收获;当她尝试用语言表达不安而不再是躲在屋里时,明确赞赏她的表达,让她的这种行为得到积极的反馈,这就是带她体验收获;当她担心别人如何看自己时,问问她自己是如何看待自己的,问问她如何看待自己一直在努力,一直子啊坚持不懈的行动,将她的视线从外部认可转向自我认可,从结果转向行动的过程,这就是在支持她体验到收获,感受到自豪,摆脱外在起伏不定的评价,重塑稳定的自我价值感。当你理解了这些时,“无论怎样结果爸爸妈妈都接受”这样的语言你会自动弃之不用,因为你会发现,这是在强化孩子对外部评价的依赖,而不是帮她发展内在的自我价值感。

————————————

团体咨询能带给我们更多力量。在团体进行中,由成员和带领者提出主题,例如成员当下所关心的或者困扰的问题(比如如何拒绝他人?被攻击后如何应对?如何把握说真话的尺度?等等)。随着团体的继续,每个人会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做法、经验以及对他人的感受和理解,看见自己,看见彼此,增加连接,帮助发展。

渡过基于同伴支持多年的实践,推出为期10周,针对18岁以上由不同年龄段成人共同组成的支持团体。18岁以上成人,各个年龄段皆可,6-8人(封闭式团体)。欢迎点击下方图片了解详情。

Imag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