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幼儿的表征只是简单的“写”和“画”?走出误区,透过表征真正读懂儿童!

 课程教学研究 2023-04-06 发布于浙江

幼儿表征是幼儿在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表现方式,教师在解读儿童行为过程中以幼儿表征为基础。幼儿表征能体现出幼儿的思维模式,呈现幼儿的发展状态,教师通过幼儿表征看懂幼儿、发现幼儿,读懂幼儿行为背后的关键因素,从而有针对性地给予幼儿支持,促进幼儿更好的学习与发展。

在幼儿园教学实践中,老师们往往会对幼儿表征感到困惑:我们到底为什么要强调幼儿表征?我们在组织教科研的过程中有哪些误区或者困难?面对这些问题,读懂儿童教育研究院请到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教授王善安,结合教学和实践经验,为大家分享:幼儿教师,应该如何“解读幼儿表征,走进儿童世界”。让我们一起来回顾相关内容。

图片

王善安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教授

重庆市巴渝学者青年学者

成都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01/

问题一

什么是幼儿表征

表征是心理学上的名词,是指信息在人头脑中的呈现方式,是人运用词语、艺术形式或其他物体代表事物的象征或代替物。幼儿表征行为能够体现幼儿的想法,是其想象力的重要基础,它为教师更有效地观察、分析和支持幼儿的行为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是教师读懂幼儿行为的重要途径。

通常情况下,幼儿的表征方式包括语言、图画、肢体、眼神等方式,幼儿可通过一种或多种方式,能够较为清楚地表达自身需求。因此,要及时识别幼儿的需求,尽快回应。尤其是语言表达偏弱的幼儿,图画、肢体、眼神等表达方式更为常见。

✦ 语言:由于幼儿语言能力可能尚未发育完全,部分幼儿虽然可以讲述完整的句子,但是逻辑关系能力可能还不强。因此,需要结合幼儿的前后语句,以了解其需求。

✦ 图画:幼儿的想象力较为丰富,其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水平欠佳,其需求和想法也多通过图画方式进行表达

✦ 肢体:因为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不足,其相应的肢体语言较为丰富,幼儿也较为喜爱运用肢体语言。比如对某个物品存在需求时,可能通过手指、触摸等肢体语言进行表达,而情绪变化时也存在相应的肢体动作。因此,应该学会鉴别幼儿肢体语言信号,从而了解幼儿的想法

✦ 眼神:幼儿可以通过眼神表达喜怒哀乐等情绪和不同的想法。比如高兴、兴奋时,眼神有光彩,而愤怒、不开心时,眼神也相应地表现出灰暗的状态。

2022 年颁布的《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明确指出:“重视幼儿通过绘画、 讲述等方式对自己经历过的游戏、阅读图画书、 观察等活动进行表达表征,教师能一对一倾听并真实记录幼儿的想法和体验。”

02/

问题二

幼儿表征的价值有哪些?

关于表征的意义,是我们今天重点分享的内容。到底表征对于小朋友的发展有什么样价值对于我们教师的教育教学的行为和技能有哪些要求?

// 幼儿表达的重要媒介 //

幼儿的表征行为具有生活性, 同时又具有多样性。幼儿通过多元表征的方式表达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与理解, 以及自身的情绪、情感。对幼儿来说,鼓励幼儿表征让他们有了抒发自己情绪、 情感的绝佳渠道。

下面我们通过“人群”这个案例看一下它是怎么去通过幼儿的表征来推动整个教学的进行,怎么去支持幼儿的行为和身心发展的。

✦ 关于“人群”方案的最初情境

学期快结束时,老师与一群四五岁的孩子讨论如何将他们在假期拥有的记忆与实践保存下来,最后每个孩子赞成在假期旅游时随身带一个空盒子,收集一次次的发现与充满情感经验的记忆。

到了秋季孩子回来上学时,老师已准备以问问题的方式帮助孩子回顾他们所带来的记忆:你们的眼睛看见什么东西,你们的耳朵听到什么声音等问题。老师期待听到孩子述说在海边看到的浪花、帆船或在山林里踏青的日子,结果这个班的孩子带来了非常特别的记忆。

一个小男孩分享了他的经验:有时候我们去码头,我们走过一条很长、很窄的街道,叫羊肠街。那里的商店一家接一家,到了晚上,到处都是人挤来挤去的,你不能看见任何东西,只看到一大堆人的腿、手和头挤到一起。这时老师立刻抓住“人群”这个词,并询问其他孩子对这个词的理解,就这样一段有关此话题的学习探索开始了。

图片

图片

// 幼儿学习的重要中介 //

美国学者米歇尔·格雷夫斯基指出:“幼儿最好的学习状况是当他们与人、材料、事件和想法直接互动的时候。通过投入和回想这些直接的经验,幼儿开始建构知识并认识他们周围的世界。”幼儿通过表征展现出他们对事物特性、关系的理解,以绘画、语言的再造形成自己的认识。

✦ 瑞吉欧探究式学习案例-研究人体

老师充分利用了表征,尤其用是绘画的方式,去推动整个的方案教学的进程。

部分五岁的孩子会对人体感兴趣,尤其是把食物吃到肚子里后,不知道食物发生了什么变化。那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人体吧!

1.讨论

在活动开始前,我们对人体进行了一次探讨。

1)我们吃的食物去了哪里?

2)食物怎么进入我们的胃里?

3)食物在我们的胃里做什么?

孩子们认为当我们用牙齿咀嚼完食物后,食物进入脖子,并通过脖子进入到胃里。而大家也不知道食物在我们的胃里做什么。

2. 对人体的认知

孩子们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后,我们开始让每个孩子把自己认知的人体及食物在人体游走的过程进行绘画。

图片

第一张图:白色的是人体,绿色的是血管。

第二张图:孩子们认为的食物消化过程。

3. 谈论作品

在孩子们绘制完图片后,我们让孩子们谈论了他们的作品。那么到底食物的消化过程怎么样的呢?

4. 绘本认知

最好的了解知识的方法莫过于书本了,我们选择了一本人体绘本让孩子们了解人体的构造。绘本中不仅包含了消化系统,也包含了呼吸系统。

图片

在孩子们阅读完绘本后,我们讨论了关于消化系统的知识。食物通过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肛门的肌性管道。

5. 角色扮演

绘本引发了孩子们的兴趣,孩子们想知道所有与消化系统及人体相关的事情,为了让孩子们对人体探究更深入,我们进行了医生角色扮演的游戏我们将粘土制作成食管、胃、大肠和小肠等。孩子们当作医生,与他的“模型人”一起工作,并向大家示范讲解了食物的消化过程与各个器官的作用。

图片

6. 参观博物馆

孩子们关于人体其他部位的疑问越来越多,我们申请去自然博物馆了解更多人体的相关知识。

参观结束后,孩子们对骨骼有了更多的疑问。

7. 问题深入

“为什么我们有骨头呢?”

“那你是怎么认为的呢?”

“我想我们有骨头所以我们的身体就不是一团的了,骨头是很硬的,也许它是金属做的,因为金属也很硬。”

8. 探究骨骼

我们开始了关于骨骼的探究活动。有了消化系统的探究后,我们找到了一个骨骼模型,孩子们通过骨骼模型,开始了自己身体的绘制。

图片

9. 确立骨骼主题

关于骨头是金属做成的这一点让我们有了主题去更深入的探索骨头;骨头的里面是什么?骨头会碎吗?骨骼的功能是什么?

10. 感知骨骼

我们从小朋友家里和老师们家里搜集了一些x光片,孩子们用自己的身体去感知x光片内的世界。

图片

11. 实验认知

当孩子对骨骼各部分有了一定认知之后,我们为孩子提供了一些生的肉骨头,将骨头与肉轻轻分离后的形态。

骨骼可以为肌肉提供支撑外,还可以保护重要器官免受伤害,同时骨骼也是储存钙的场所。

当孩子更多的了解关于骨骼的知识时,我们让孩子对人体重新进行一次绘制。

图片

孩子的每一次绘画都是在建构他脑海中的人体形象,绘画可以帮助老师了解孩子们获得的知识,我们可以明显看到较比第一幅图片,孩子的知识在增长。

在这样一系列的活动中,孩子学会了提出问题,创造性地思考,并寻找答案。

幼儿表征可以促进幼儿认知、语言、社会性情感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激励幼儿主动参与学习,刺激记忆、提升理解,增强符号交流能力,促进关系的建立,并为幼儿的能力发展提供途径。

// 有助于教师深层次了解幼儿 //

对于我们教师来讲,应关注幼儿的表征,引导幼儿使用绘画、雕塑、手工等表征方式,思考、计划与实施项目活动,发展心智与审美。幼儿的绘画表征常常反映出他们的兴趣、关注点与需要,教师通过理解幼儿的表征,可以了解幼儿的心灵,更好地把握幼儿身心发展进程,更加理解和尊重幼儿。

我们可以通过绘画这种表征方式来理解小朋友的内心,了解小朋友的想法。绘画是一种艺术表达方式,是人内心情感的表达,是一种可以用来交流沟通每个人内心情感、思想活动的一种符号。绘画时,人们会在不知不觉中将内心深层次的动机、情绪、焦虑、冲突、价值观和愿望等投射在绘画作品之中,而通过对绘画作品的去解读人的内心情感和思想的活动就是绘画心理学。

03/

问题三

当前幼儿表征的困惑与误区

// 幼儿表征与深度学习 //

深度学习,是学习者以高阶思维的发展和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积极主动地、批判地学习新知识和思想,并将其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且能将已有知识迁移到新情境中的一种学习。

深度学习并没有那么神秘,我们没有必要将深度学习“神圣化”。按照南京师范大学的王海英教授的观点:深度学习不是一个新的话题,它其实一直在那里,只不过我们没有特别多的去关注它,所以才会觉得深度学习是一个新概念。

3-7岁孩子的高阶思维是表征思维——创造出自己独有的表达方式,特别是符号编码方式。孩子有他独有的编码系统,只不过我们没有近距离地去研究他的编码系统。要发展孩子的高阶思维(表征思维),则需要同时解放孩子和教师的时间。

让教师在一日生活、环境创设、材料设计等方面做减法,给教师留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让教师的手和嘴慢下来、闲下来,让教师的脑子转起来,让他有更多的时间去观察、支持、陪伴孩子的成长,促进孩子有意义学习的发生和深度学习的探索。

当前幼儿园实践中,过多、过细的管理内容是造成教师工作负担重、压力大的一大原因。而教师工作中的“规定动作”越多,形式主义的危险就越大。“高压”下的工作是很难有创造性的。教师需要有闲暇的时间去思考,去反思。

让孩子有一段时间沉浸在他的游戏、探索中。如果孩子只有半个小时的游戏时间,他还未进入游戏情境,就被迫结束(不要为了表征而表征),这种情况下,不可能发生深度学习。

// 幼儿表征与游戏 //

关于游戏,有一些基本达成共识的说法。如“游戏是学前儿童的基本活动”“游戏是幼儿自发、自主、自由的活动”“游戏是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是幼儿的基本权利”“游戏反映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水平”“游戏是幼儿的主动学习”等等。

游戏作为处于成长中的学前儿童的基本活动,最吸人眼球的是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生机勃勃、主动学习的精神。所谓主动学习,简单来说,就是主动获取新知,渴望学习;主动建构经验,而不是简单复制信息。充分认识主动学习的意义至关重要。

我们可以在游戏中支持、鼓励幼儿进行多元表征,帮助他们丰富、深化游戏,进一步促进幼儿表征能力的发展。前提是我们要保证幼儿在游戏中的生机勃勃、主动学习的精神,保证在“真游戏”的基础上促进幼儿的表征能力。

// 立足本地、本园实际促进幼儿表征 //

促进幼儿表征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涉及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幼儿发展水平、教师能力和素养,家庭和社区资源,本地文化艺术氛围等。因此我们可以做表征,但是老师也好,幼儿园的领导也好,一定要结合本园的情况因地制宜。

加德纳在《儿童的一百种语言》的前言中提到:“不管一个教育模式或体系如何理想,它总是立足在当地的环境中,没有一个人能够把瑞吉欧的戴安娜学校搬到美国的新英格兰地区,也没有人可以把杜威的新英格兰学校搬到瑞吉欧这个地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