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话九篇:听王渔洋谈古诗

 星星悦读会 2023-04-06 发布于湖南

【按】

《念楼学短》共有53组530篇国学经典原文及锺叔河先生的【读】&【曰】,委实值得珍藏细品,遂决定每读完一组便记录一下阅读心得,与大家分享经典之美。

今天要分享的是《念楼学短》第十三组——诗话九篇。

诗话,是指评论诗歌、诗派、诗人创作得失和记载诗家故事的一种文体。什么样的诗才算好诗,如何欣赏一首诗,想必从诗话这种文体中能够得到一定的解答。

在《念楼学短》第十二组中,锺叔河先生一改博采百家的习惯,只从清代著名诗人、文学家王渔洋(士禛)的作品中选编了9篇诗话,可见王渔洋对诗歌的评论深得“锺”心了。

那么,究竟如何鉴赏一首诗呢?从王渔洋先生的这九篇诗话中,我总结出了4个要点。





一、诗中用典的最高境界是不露痕迹





王渔洋在《用事》篇中提到:“作诗用事,以不露痕迹为高”。意思是说,诗中用典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看不出用了典故。他还举一例说明:

御史董玉虬下放到甘肃的时候,告别朋友的诗中有两句“逐臣西北去,河水东南流”。起初他以为这只是普通的述说,后来读到北魏孝武帝投奔宇文泰的时候,在黄河边流泪对随从说“此水东流,而朕西上”,于是悟出董玉虬是用了这个典故来表现自己无奈的心情。

印象中读李商隐的诗是用典比较多的,《锦瑟》中的“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四句中均有用典,而且浑然天成,不露痕迹,算是境界颇高了。





二、诗歌意尽即可,无需堆砌





古代的应试诗规定作五言六韵,少则四韵,多则八韵(两句为一韵)。诗人祖咏那首有名的应试诗《终南望馀雪》却只有两韵(四句)。主考官认为写太少了,祖咏回答说:“意尽”(意思说完了就够啦)。

与祖咏相反,柳宗元那首有名的代表作《渔翁》却让不少人认为最后两句是画蛇添足。原诗如下: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其实光读前面这四句,就觉得已经“意尽”了。渔翁夜间停靠在山岩边休憩,清早起来打水烧火做饭,吃完早饭浇熄余烬,在炊烟将散朝阳初升之际,转身摇橹消失于青山绿水之间......这样的画面既完整,又留有引人遐思的余地,如果就此打住,就堪称完美了。

只可惜柳宗元又从渔翁的视角加了两句“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虽然单独品味这两句也很有意境,但是让已经消失在视野中的渔翁再度现身,就打破了“渔翁去哪儿了”的余韵遐思,反而不够完美了。

如果柳宗元能够懂得“意尽”之道,忍痛割爱,或许这首《渔翁》在古诗界收获的赞誉会更多。





三、诗中意境为上,无需完全写实





论诗中的意境,想必很多人会第一时间想到王维。王维既是诗人,又是画家,苏东坡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王渔洋先生也认为,“世谓王右丞画雪中芭蕉,其诗亦然”。意思是说,王维画雪景,雪中的芭蕉树还长着大大的叶片,这本是不合常理的,他的诗也有同样的情形,但是,诗和画的创作不过是作者心灵创造的意境,不必都要写实。

王渔洋列举了一篇王维的《同崔傅答贤弟》,其中有几句是“九江枫树几回青,一片扬州五湖白。扬州时有下江兵,兰陵镇前吹笛声。夜火人归富春郭,秋风鹤唳石头城。”九江、扬州、兰陵镇、富春郭、石头城,光听名字就知道都是些散布祖国大江南北的地名,如果当成游记或叙事诗来读,便会觉得不着边际,但是跳出写实的框架来读,则意境高远,诗画交融。





四、诗歌贵有节制,过犹不及





王渔洋先生认为,“凡为诗文,贵有节制,即词曲亦然”。无论是婉约风还是豪放派,都要适可而止,不能过度,过度就会丧失含蓄之美,诗词曲都一样。

在王渔洋先生看来,婉约风以秦观和李清照为最佳,达到了含蓄的极致,但是柳永虽然也写得曲折细致,却过于铺张渲染,品格不太高。豪放派则以苏轼为最佳,辛弃疾豪气太足就有点粗气,刘过(宋代词人)为了显示粗豪而故作浅易,就毫无含蓄可言了。

锺叔河先生在【念楼曰】中还特意对王渔洋先生提到的几位词人的作品加以罗列对比,如苏轼的“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辛弃疾的“老子平生,原自有金盘华屋”,刘过的“臣有罪,陛下圣,可鉴临,一片心”,读完果然觉得高下立判。

此外,诗话九篇中还提到了好作品应如行云流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模仿的最高境界是得其精髓而非皮毛等理念,无论是品鉴诗词文章,还是自己进行创作,以上要点都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图片来源网络,编辑工具秀米)



微信号 : xingxing_fighting

公众号:星星fighting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