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霄老师的5堂幸福课》:掌握5个关键词,不做焦虑型父母

 星星悦读会 2023-04-06 发布于湖南

其实,最近的我挺焦虑的。

孩子还有一年就要上小学了,却没有一点“准小学生”的样子,每天传到我耳朵里的,都是家人的各种“投诉”:

“出去玩了一天还玩不够,不愿意回家!玩心太重啦!”

“写作业的时候,写一个字要半天,老是东摸摸西摸摸,太磨蹭啦!”

“到别人家里玩,大喊大叫吵到别人休息,太没礼貌了!”

“……”

老母亲的内心是崩溃的。但是,理智告诉我,要冷静,要淡定。

很早之前就在朋友圈看到一位好友多次分享过一本书,叫《王霄老师的5堂幸福课:遇见孩子,看见更好的自己》(以下简称《王霄老师的5堂幸福课》)。她说,每逢人生陷入迷茫,便会反复翻阅《王霄老师的5堂幸福课》,从中得到启示,重获能量。

最近我也一直在断断续续地读着这本书,随着最后一页封面合上,心情也从最初的焦灼不安渐渐归于平静。在书中,我看到作者王霄老师曾经也是焦虑型父母大军的一员,散养女儿多年,被突如其来的青春叛逆期打个措手不及,辍学、到处碰壁、自残……后来王霄老师生了二胎,辞去外企高管职务,学习正面管教的课程,成为国内推广正面管教的元老级导师之一,带出了数千人的亲子教育讲师,本人也成为“一个人活成一个团队”的高效达人。她的二胎养育过程也顺风顺水,女儿后来的发展渐入佳境。

从焦虑型父母化身千人导师,与子女建立起幸福的亲子关系,王霄老师是如何成功转型的呢?

在《王霄老师的5堂幸福课》中,她用五个关键词道出了成功转型的真相:选择、接纳、连接、改变、放手。

01

选择:接管我们的人生,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王霄老师说:选择做妈妈,是人生的一场修炼。

或许我们在成为母亲的那一刻并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但是做妈妈是没有后路可退的选择,只能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与其被动应对,怨天怨地怨孩子,不如主动选择在孩子身上“看见我自己”——面对孩子的问题,先问问自己的想法和看法,仔细感知自己在问题中的所有情绪,最后反思自己的做法。

“爱的能量杯”是王霄老师推荐给妈妈们的满血复活利器。当你在育儿过程中感到焦虑、抓狂、崩溃时,试着罗列一个能量清单,问自己三个问题:什么事情最消耗我的能量(临时变故、乱七八糟的房屋……)?我的需要是什么(有计划、整洁……)?什么事情能够给我能量(冥想、瑜伽……)?用十分钟时间,选择一项能够注入能量的活动,让即将告罄的能量之杯续满。

在网上经常看到这样的家长提问:“根本管不住孩子怎么办?”“熊孩子该怎么治?”无论是“管”还是“治”,总有一种“我如何搞定他”的味道,孩子并不是用来“搞定”的,而是用来“帮助”的。当你用帮助他的眼光来看待孩子,才能找到孩子的真正需求,走进他的内心世界,建立长期目标,培养孩子的能力,与孩子共同寻找解决问题办法。

02

接纳:放下比较,拒绝焦虑,爱生活本来的样子

在读关于“接纳”这一章的时候,我觉察到了自己最近的焦虑之源,那就是孩子的择校问题。据说学区内的小学质量太差,但凡有点办法的人都没让孩子去读,于是我也忧心忡忡地考虑选一个学区外的小学就近入读,办法还没想好,又听同事推荐各种教学质量更高、教学设施更完备的小学,让我彻底陷入了“这山望着那山高”的迷茫与惆怅之中。

就像王霄老师所说:比较,如同黑云压顶,让我们无法看清生活。接纳就是接受现实本来的样子,看到真实的自己,看到别人的价值,找到专属于自己的起跑线。当我们感到焦虑,还是可以拿出“清单大法”,列出自己的压力清单(现实清单)、办法清单(资源清单、财富清单)……任何困难都有解决的办法。

学会接纳自己,更要学会接纳孩子。要善于看到孩子的闪光点,多鼓励孩子,让孩子体验自身的价值。在文章开头的家人“投诉”中,我的孩子似乎就是不听话、不懂事、不礼貌的熊孩子,但是仔细想想,她的闪光点也不少。或许是我们习惯了用批评的眼光看她,才觉得她哪哪都不对劲。最近我也在有意识地训练自己多用“鼓励话术”,肯定她的每一点进步,孩子果然“顺眼”多了。

03

连接:有了连接,爱才能流动

平时很少参与育儿的家长偶尔心血来潮想跟孩子玩一玩或者想要管教一下孩子,却发现孩子根本不愿意跟他玩,更听不进任何管教。

其实,这还是只是轻度的亲子关系“失联”。长此以往,除了“我怎么说他都不听”,还会发展为“他什么都不和我说”“我们之间无话可说”的彻底失联状态。这都是因为断开了亲子关系的连接,没有了爱的流动。

连接,是我们与生俱来的能力。简言之,我懂你,你也懂我,就是连接。连接的目的也很简单,仅仅是我和你在一起,没有操纵,用心感知。和自己连接,就是按下暂停键,觉察自己的内心;和孩子连接,就是陪着孩子一起学习、玩耍。发生冲突时,最好的连接就是倾听(“事件+情绪+影响”),对孩子表示理解和认同就足够了,孩子能够自己找到解决办法。当自己有情绪时,也可以尝试表达,说出来,一切豁然开朗。

04

改变:先改变自己,再帮助孩子改变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对任何人来说,做出改变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我也在网上看到有妈妈提问:“脾气火爆的妈妈如何与孩子相处?”明明知道自己脾气太火爆,却还是忍不住会发火,为什么?

因为固有的习惯太顽固,新的习惯太脆弱。大人都难以改变自己的坏习惯,何况是孩子。要想改变旧的习惯,就要掌握改变的三个关键期:新鲜期、斗争期、稳定期。在新鲜期,设定的目标越小才越靠谱,不要妄想一口吃成大胖子,也不可能三两天就瘦成一道闪电。一开始将目标设得太大,容易失败。要将目标从“结果导向”改为“自身导向”,比如,将“我不能对孩子发脾气”变成“我要和孩子一起成长”。在斗争期,要让新习惯规律化,同时也要允许自己犯错,可以制定有弹性的计划,设立意外处理机制。在稳定期,可以给自己及时奖励,认可自己的努力。

改变了自己,再来帮助孩子改变。改变孩子,也要从微小的习惯开始。

要想改变孩子的坏习惯,必须看到坏习惯背后的触发点(环境因素)和需求的满足。为什么孩子喜欢玩手机?从环境因素来看,可能是因为身边的家人都在玩手机,手机放在家里触手可及的地方,孩子随时都可以拿在手上玩。从需求的满足来看,孩子在玩手机的过程中找到了价值感(我能闯关很厉害)、连接感(跟网络上的人能聊又能玩)、娱乐感(玩手机很开心)等等。

所以,如果想要改变孩子玩手机的习惯,简单粗暴地呵斥或制止是治标不治本的,要从触发点和满足需求的角度来寻找方法。你可以把手机放在孩子不容易拿到的地方,让书本、益智小游戏放在家中触手可及的地方,营造热爱阅读和健康娱乐的家庭氛围。至于满足孩子的归属感、安全感、价值感等需求,则可以从孩子擅长的事、孩子喜欢的运动等方面入手,让孩子在健康的活动中同样找到需求的满足感。

05

放手:放手是早晚的事,孩子的人生交给孩子做主

英国心理学博士西尔维娅·克莱尔说过,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

台湾作家龙应台也在《目送》中写道:“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父母不是孩子人生拼图的主人,放手是早晚的事。做好放手前的准备,才能享受放手后的淡定。

放手不是放弃。所以在放手前,必须培养孩子的两大核心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和与人相处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也就是自理和自律的能力,为孩子创造有自由、有边界、有价值的环境,身体力行,言传身教,用实际行动陪伴孩子,给孩子做示范。与人相处的能力,则要告诉孩子,我们和他人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只要说出来,求同存异的办法一定找得到。

决定了放手,就应该坦然面对孩子的犯错,让孩子在挫折中成长,才是父母给孩子最好的财富。

《王霄老师的5堂幸福课》用5个关键词做引导,从10个养育难题入手,用生动的故事和案例、丰富的理念和可行的方法,教会父母先修自己,再修关系,先连接,再改变,先放心,再放手。为人父母就是一场修行,让我们在遇见孩子的过程中,修炼更好的自己,摆脱焦虑,获得更加幸福的亲子关系和人生。

1

END

1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