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健康城市规划

 求是1025 2023-04-06 发布于山东

20世纪80年代,人们逐渐认识到健康不仅需要关注疾病防治,更重要的是社会经济状态、文化、环境条件、住房、就业以及社区的影响,从而转向更加广泛的以社会范畴为主的公共卫生政策。1984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加拿大多伦多召开了“健康多伦多2000”大会(Healthy Toronto 2000 Workshop and Beyond Health Care conference),首次提出了健康城市(Healthy City)一词。一些城市开始探索将人人享有健康这一理念纳入城市的建设与管理中,包括1984年首个将这一理念落实到地方层面的伦敦Bloomsbury,以及促进新公众健康行动的英国Mersey地区。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城市(Healthy City)的理念是:“持续创建和改善物理与社会环境,以及拓展社区资源,使居民能够互相支持,实现全部生活目标和发挥个人最大潜力的城市”。而健康城市项目是:“长期发展项目,旨在促进全球城市将健康列入议事日程,并使公共健康的促进成为基层的民意基础”。

健康城市是作为一个过程而非结果来界定的,它不是一个已达到特定健康状况水平的城市,而是对健康有清醒认识、并努力对其进行改善的城市。

健康城市的要素

健康城市的内涵突出与个人健康相关的城市公共政策和设施服务,随着社会发展,其关注点不断丰富,与社会公平、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老龄化、移民、韧性、智慧等问题结合,形成不同时代健康城市关注的主要内容。总的来看,健康城市的内容要点包括以下10个方面。①为市民提供清洁安全的环境。②为市民提供可靠和持久的食品、饮水、能源供应,具有有效的清除垃圾系统。③通过富有活力和创造性的各种经济手段,保证市民在营养、饮水、住房、收入、安全和工作方面的基本要求。④拥有一个强有力的相互帮助的市民群体,其中各种不同的组织能够为了改善城市健康而协调工作。⑤能使其市民一道参与制定涉及他们日常生活、特别是健康和福利的各种政策。⑥提供各种娱乐和休闲活动场所,以方便市民之间的沟通和联系。⑦保护文化遗产并尊重所有居民(不分其种族或宗教信仰)的各种文化和生活特征。⑧把保护健康视为公众决策的组成部分,赋予市民选择有利于健康行为的权力。⑨做出不懈努力争取改善健康服务质量,并能使更多市民享受健康服务。能使人们更健康长久地生活和少患疾病。

健康城市的要素涉及城市生态环境,食品、水等基本生存条件,住房、安全等重要生活设施,健身、休闲等健康服务设施和适宜空间,社会文化和市民群体联系,公众决策中的市民赋权,健康生活状态等内容,与城乡规划的方方面面都密切相关。

规划内容

健康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分析城市居民(所有不同类型的居民)的健康现状;概况限制和促进居民健康的主要影响因素;提出健康方面需要改善的内容和需要达到的目标;提出关键的健康优先需求;提出促进健康发展和改进的详细框架;针对达成共识的时间轴,提出具体的实施计划;提供健康城市优秀案例经验作为参考;提出健康发展监测和评估机制。

健康城市规划可以在宏观、中观、微观不同层面上进行,既包括健康城市战略规划、总体规划,也包括健康城市专项规划和设计导则等。此外还可以进行健康影响评估,提供健康检查清单等技术工具。

中国健康城市发展与规划

中国健康城市的建设,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展的“爱国卫生运动”开始的。健康城市规划及实施在中国还处于探索阶段。

发展情况

1994年,中国正式加入世卫组织的健康城市建设,北京市东城区、上海嘉定区率先开始健康城市建设工作。2015年10月,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核心,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大幅提高健康水平,显著改善健康公平。2019年7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国发〔2019〕13号)》,进一步强调了实施健康中国的重要意义、阶段目标、主要任务,以及组织实施要求。

2017年9月7日,北京市公布了《“健康北京2030”规划纲要》,此《纲要》以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为总目标,围绕首都发展新阶段中影响人群健康的城市问题,共设定28项主要指标,涵盖了健康生活、健康服务、健康保障、健康环境和健康产业5个方面,是北京市未来十几年,健康城市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规划实践

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导下,一些城市制定了全市层面的健康发展宏观策略。

2017年,北京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委员会(现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组织开展了《北京健康城区规划纲要研究》课题,梳理了健康城市规划的相关理论,明确其内涵和要求;选取了世界各国健康城市建设典型案例,对促进居民健康、提升环境健康的规划建设手段进行梳理和借鉴;并通过问卷调查、统计和空间数据分析等方法,对北京市居民健康状况和服务设施现状进行评价和分析,识别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北京市健康城区规划建设的目标要求和重点内容。

研究提出北京健康城市发展目标是“人人享有全面健康”。具体来看就是:到2035年,建立与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相适应的现代化健康服务和治理体系,基本建成生态环境良好、健康服务设施完善、居民健康水平不断提升、健康不平等不断减少的健康中国首善之区。为实现此目标,健康城区建设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生态基底、健康设施、空间统筹”3个方面。即以生态环境质量为基本前提,以生活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运动休闲设施、道路交通设施为主要抓手,以空间设计优化为统筹,打造促进居民全面健康的物理空间环境,具体包括以下要点。①生态环境质量优良,提高生态规模和质量,维护生物多样性,加强水、大气、土壤、噪声等污染防治和环境综合治理。②健康服务优质高效,严格落实和适度提高饮用水、室内空气质量标准;构建覆盖城乡、服务均等、有针对性的医疗、养老、健身、食品供应等服务设施体系;进一步发展公共交通,提升步行、自行车出行环境质量,促进健康、绿色出行方式;提高绿色空间规模和质量,增强健康服务功能和效益;优化土地利用和空间形态设计,营造更加优美、便捷、安全、积极的健康空间环境。③居民健康水平持续提升,促进每一位居民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形成社会关系和谐、包容、有活力的健康生活方式。

除北京外,其他一些城市也从基层着眼,推动健康社区的建设。例如,珠海市开展的社区体育公园建设,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但城乡规划管理部门尚未出台相关规划编制的规范、办法等,也没有城市完整编制健康城市总体规划。健康城市规划在未来将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群众需求基础,在各地实践探索不断积累的基础上,规划编制的方法和技术路线也将不断成熟、完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