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要让所谓“保守治疗”耽误了!

 阿曾伯 2023-04-06 发布于广东

经常有病人问,“医生,我能不能保守治疗?”
我一般会反问他,“您说的保守治疗指什么?”
基本上没有病人能说清楚。
实际上,我明白病人的意思,
其核心问题就是权衡治疗代价和获益的问题。
对病人来说,
手术、放化疗等属于风险高、费用高的治疗,
口服药及一般针剂属于风险低、费用低的治疗。
一般人说的“保守治疗”即所为风险低费用低的治疗。
实际上,用最小代价把病治好不仅是病人的希望,也是医疗的基本原则。任何医疗措施都是风险和获益并存,医生总是需要在两者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
举两个例子:
第一个:一个早期肺癌患者,80岁,身体机能良好,如果没有肺癌的话,预期寿命100岁。
如果做手术,肺癌治愈概率70%以上,但是需要经历围手术期的风险,尽管这种风险不大,但对于80岁患者来说,风险还是比一般人偏高。
如果不做手术,也不做放疗介入等手术措施,肿瘤预计在1-3年内进展到晚期,患者的生命就会因肺癌终止。
第二个:也是早期肺癌患者,年轻很多,60岁,但有严重的心肺疾病,预期寿命只有3-5年。
如果手术,肺癌治愈概率很高,但围术期心肺功能衰竭的风险同样也很高。很可能出现手术很顺利,但病人却没法恢复的情况。
如果不手术,肿瘤肯定会持续进展,对病人的威胁会逐渐增加,但这种威胁可能没有本身心肺疾病威胁那么大。
第一个病人,如果采取了所谓“保守治疗”,就很可能耽误治愈机会,让本来可以治愈的早期肺癌变成不可治愈的晚期肺癌,患者生存时间明显缩短。
第二个患者,如果采取了“积极治疗”,虽然手术成功了,但病人可能并不能从手术中获益,反而承担了巨大的围术期风险,直接因为手术要了病人的命。
第一个患者,手术获益明显高过手术风险,应该手术。
第二个患者,手术风险明显高过获益,不应该手术,而应该选择放疗、药物或者甚至不治疗肺癌。
所以,以后不要再问医生能否“保守治疗”,而应该问“最适合的治疗是什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