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曾因字丑“名落孙山”,深研晋人笔法 60余年,被康熙视为“心头肉”

 墨品书法网 2023-04-06 发布于北京

人们常说“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历史上也有很多名人以勤补拙,改写自己的命运,明代的董其昌就是其中之一。

董其昌,松江华亭人,曾中进士,被授为太常少卿,他17岁参加松江府会考时,写了一篇不错的八股文,他自认此文可以争冠,但在放榜时他却是第二。

他百思不解,去询问原因,竟是因为松江知府认为他在考卷上写的文字不好看,他倍感愤怒,自此开始刻苦学习书法。

他拜书法家莫如忠为师,听从老师的建议:“晋人之外,一步不窥”,先后有临摹钟繇“二王”的法帖,并在项元汴家做馆师。

项元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书画收藏家,因此董其昌得见大量名人法帖,并潜心钻研,这一研究就是10年之久,最终笔法大成,深得晋唐神韵。

书法界有这样一句话,赵子昂书法得王羲之实处,董其昌书法得王羲之虚处,两人加起来就是一整个王羲之,董其昌书法最得王羲之神韵。

其书法以行草造诣最高,气韵深厚,笔画圆秀,飘逸劲健,用笔讲求枯湿浓淡,尽显“风神之美”,展现了书法的灵逸潇洒之感。

他的字虽看起来轻灵雅致,但其中蕴含神韵较为绵厚,因此要想学好他的字,就要多去钻研学习,深入探查其中笔法。

《读书赋》是董其昌传世书作中非常经典的一幅行楷作品,他一生曾多次抄录,此作字体典雅秀丽,以“生”显秀,展现灵动之感。

用笔洒脱自如,多用淡墨,尽显奔逸绝尘的风韵,章法排布严谨疏朗,字体间隔分布均匀,宽疏布局突出“生秀”之风,给人无穷遐想的空间。

董其昌于赵孟頫、文徵明盛行的明代开辟一片新天地,研究晋人笔法60多年,精通“六体”“八法”,行笔与章法风格自成一体,清朝时期康熙帝对他的书法颇为喜爱。

经常临摹他的书作,曾亲自为他题跋:“其昌渊源合一,故摹诸子辄得其意……朕甚心赏,临摹最多……每谓天姿功力俱优,良不易也。”

由此可见,董其昌可谓康熙的“心头肉”,清朝时期“董字”备受推崇,追求功名的学子们将董书视为求仕捷径,影响力极为深远。

董其昌的书法较为雅致,无论是以毛笔书写,还是以硬笔书写,都能做到形神兼备,时常临摹可以从中体会到晋唐风韵。

从而深刻理解董其昌书法的气韵与精妙之处,提升字体的美感,若有书法基础的人学习其字,也能从中产生不同感受,体会新意。

真迹现存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经多方努力我们对董其昌的《读书赋》进行超高清复刻,采用博物馆级别,12色超高清微喷复刻工艺。

对比原作进行1:1还原,墨色纹理等细节处都与原作毫无二致,见此品如见原作,若您喜欢可以点击下方商品链接一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