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耳朵那些鲜为人知的事儿

 gudian386 2023-04-06 发布于山东
文章图片1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炎武的这副对联你一定很熟悉;“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论语.为政》里的这句话想必你也不陌生;“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苏子独有的那份豁达超脱、随缘自适你不会不欣赏吧。江山无穷,风月长存,万物有声,皆可聆听。耳朵作为听觉器官,让你的世界远离无声,充满莺歌燕语、风鸣鹤唳,这一点也不神奇,神奇的是耳朵竟然还有那么多鲜为人知的事。

  • 圣人为圣居然与耳朵有关

古圣先贤、圣君贤相、至圣先师,凡能被冠名为“圣”者,要么是古代万众尊仰的帝王将相,要么是学识技能高人万筹的能,他们又怎么会和耳朵扯上关系呢?别急,这还得从未被简化的繁体字“聖”字说起。聖,在甲骨文中,上部左侧为耳,右侧为口,右下方是一个面朝右而侧立的人。这三部分合起来表明,在古代,耳聪口辩、精明能干、无所不通、才学出众的人才能被称为圣人。想必那万世师表孔圣人,亚圣孟夫子、书圣王羲之,画圣吴道子,诗圣杜子美,不可能耳不聪目不明、各自技能平平吧!

  • “取”原来竟如此血腥

“留取丹心照汗青”“劝君惜取少年时”“往往取酒还独倾”,“取”在句中无外乎“夺取、获取、留取”之意,与“手”有关还勉强说得过去,与“耳”有关是不是有点太牵强了?百思难得其解之时,《说文解字》伸出了援助之手。“取”,会意。从又,从耳。甲骨文字形。左边是耳朵,右边是手(又),合起来表示用手割耳朵。古代作战,以割取敌人尸体首级或左耳以计数献功。本义:[捕获到野兽或战俘时]割下左耳。割耳记功,其血腥画面完全无需脑补,竟来自“取”字,惊不惊奇,意不意外!

  • “馘”“聝”“刵”割起耳来不含糊

《周礼·夏官·大司马》中有“获者取左耳”句,说的就是割下被俘者的左耳朵。无独有偶,中国古代五刑中也出现过割耳的“刵”刑。豪杰并立、战火纷飞冲霄汉的战国时期,秦为了激励将士们浴血沙场、杀敌立功,按军功授爵。如何计算战功,当然是清点被消灭、被俘虏敌人的数目啦。小型战役,以砍下的敌人首级数目邀功,故左“首”右“或”之“馘”字诞生,有《左传》“俘二百八十人,馘百人”为据;大型战役,杀人如麻之时,搜集头颅似力有难逮,故改为搜集敌人左耳以献功授爵,左“耳”右“或”之“聝”字便应景而出,《三国志》“献聝万计”则为明证。不管是残酷的“刵”刑,还是“馘”“聝”,割起耳来,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古人们做不到的。

  • “联”“耻”从“耳”又为哪般?

割耳记功大家已有所了解,你就不好奇:那么多用以邀功的“左耳”没长腿是怎样从前方战场来到后方的吗?别急,古人造好了“联”字来满足你的好奇心。“联”,聯 lián 〈动〉会意。从耳,从丝。战国文字,中间是耳,两边是丝相联。本义:连结。连结的不是别的什么,就是耳朵,以丝绳贯穿器耳便以提挂,一串一串联结带回,用以献功请赏,这样一来,“联”从耳也便不足为奇了。而“奇耻大辱”、“寡廉鲜耻”、“恬不知耻”中的“耻”字也从“耳”要怎么自圆其说呢?哈哈,找找“耻”字的字源演变呀。耻,小篆(恥),从心,从耳,本义作“辱”解,乃羞愧之称,羞愧乃心有所惭而生,故从心。又以耳为司听闻之器官,人每因闻过而耳赤面热,故从耳。凡人心生惭愧,不觉会面红耳赤,这是人之初性本善使然。知耻而后勇,雪洗前耻,又何尝不是面红耳热后的幡然悔悟。以故“耻”要从“耳”从得理直气壮。

耳朵那些事儿,你不看则已,一看是不是吓了一跳!其实,远不止这些呢。想知道更多吗,自己试着找找呀!

文章图片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