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潘建华|《红楼梦》人物语言选读(第19回上)

 新用户6526zsvC 2023-04-06 发布于江苏

《红楼梦》人物语言选读(第19回上)
潘建华
1、“这里素日有个小书房,名……,内曾挂着一轴美人,极画得得神。今日这般热闹,想那里自然无人,那美人也自然是寂寞的,须得我去望慰她一回。”
【注释】
(1)轴:量词,指装裱带轴子的字画。(2)得神:谓得其神韵,形容逼真。(3)望慰:探视安慰。
【解读】
这是贾宝玉的一段心理独白。他去东府看戏,觉得所唱的戏文太过热闹,便一个人出去走走。他忽然想到这里有个小书房,小书房里挂着一幅美人图。他担心画上美人寂寞,想去安慰她一番。
后来因为偶遇茗烟和卍儿在小书房里野合,宝玉安慰画上美人一事也就不了了之。但是他的这种想法非常奇特,说明他不仅对有生命的女儿充满爱怜,而且对无生命的画上美人也充满温柔和体贴,表现他珍爱一切美好事物的“情不情”的思想性格。
至于空缺的小书房名,有的论者认为,这是作者为了掩盖贾府或曹家一些不能为人所知的隐私而故意为之。笔者认为,《红楼梦》就是一部未完篇的小说,哪有那么多不能见人的隐私。笔者比较赞同人民文学出版社校记中的说法:可能是作者拟为小书房起名,因为一时未拟定而空缺下来的。
如果说有什么特别含义,就是此处情节颇具讽刺意味。小书房本来是读圣贤书、修身养德的地方,现在却挂着美人图。或许这里还是从小不爱读书、只知“一味高乐不已”的贾珍寻欢作乐的秘密去处之一。
           
2、“只从我出去了,不大进来,你们越发没了样儿了,别的妈妈们越不敢说你们了。那宝玉是个丈八的灯台——照见人家,照不见自家的。只知嫌人家脏,这是他的屋子,由着你们糟蹋,越不成体统了。”
【注释】
(1)没了样儿:不像样,没规矩。(2)丈八的灯台——照见人家,照不见自家:原指一丈八尺高的烛台,点亮后能照到别处,却照不到烛台自身。比喻只看见别人的不足,却看不到自身的缺点。(3)糟蹋:玷污,损坏。(4)体统:规矩。
【解读】
这是李嬷嬷说的话,“你们”指宝玉房里的丫鬟们。
枫露茶事件后,李嬷嬷就被告老解事,离开了怡红院。但是她还会经常跑来,证明一下自己的存在和价值。
这天李嬷嬷来看宝玉,恰巧宝玉出门去了。李嬷嬷见丫鬟们只顾玩闹,有赶围棋的,有掷骰抹牌的,还磕了一地瓜子皮。她十分看不过,便说了这番话。责备这些丫鬟不懂规矩,“没了样儿”,弄得一屋子乌烟瘴气;并把责任归结于宝玉,认为都是他平时“不讲究”、听之任之的结果。
李嬷嬷把宝玉比成“丈八的灯台”,意思是只看到别人的短处,却看不到自己的短处。其实李嬷嬷自己正是这样的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她始终拎不清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居功自傲,倚老卖老,把自己错当成“祖宗”。二是嘴馋手贱,爱占小便宜,经常顺手牵羊,吃点拿点。三是不明事理,没有眼色,整天碎碎叨叨,上到宝玉下到丫鬟,什么话都说,什么事都管。李嬷嬷责怪宝玉和丫头们“不成体统”,殊不知她本人就“不成体统”。
不过,正是李嬷嬷的“不成体统”,在某种意义上造就了宝玉叛逆的性格,使之成为“今古未有之一宝玉”(脂砚斋语)。
             
3、“别说我吃了一碗牛奶,就是再比这个值钱的,也是应该的。难道待袭人比我还重?难道他不想想怎么长大了?我的血变的奶,吃得长这么大,如今我吃他一碗牛奶,他就生气了?我偏吃了,看怎么样!你们看袭人不知怎样,那是我手里调理出来的毛丫头,什么阿物儿!”
【注释】
(1)调理:调教,教育训导。(2)毛丫头:指年幼无知的女孩子。(3)阿物儿:等于说“东西”,含有鄙视之意。
【解读】
这是李嬷嬷说的话。“他”指宝玉,“你们”指宝玉房里的丫鬟们。
李嬷嬷似乎并没有从枫露茶事件中吸取教训,又旧病复发,见到一碗牛奶拿起就吃。一个丫头阻止道:“快别动!那是说了给袭人留着的,回来又惹气了。你老人家自己承认,别带累我们受气。”脂砚斋认为:“这等话语声口,必是晴雯无疑。”
听了晴雯不留情面的话,李嬷嬷又气又愧,便说了这番话,以表达自己的不满。一是对宝玉的不满,认为他是吃自己的奶水长大的,吃他一碗牛奶也是应该的;二是对袭人不满,认为她就是个丫头,而且是自己亲手调教出来的。
袭人回娘家还没有回来,牛奶事件毫不知情。李嬷嬷迁怒于袭人,说明她已经气急败坏,是非不分,把袭人当作了出气筒。脂砚斋说,李嬷嬷“屈杀了宝玉”,其实,真正被屈杀的是袭人。
             
4、“原来是留的这个,多谢费心。前儿我吃的时候好吃,吃过了好肚子疼,足的吐了才好。她吃了倒好,搁在这里倒白糟蹋了。我只想风干栗子吃,你替我剥栗子,我去铺炕。”
【注释】
(1)足的:直至。(2)风干:放在阴凉的地方,让风吹干。
【解读】
这是袭人对宝玉说的话。“这个”指酥酪,“她”指李嬷嬷。
袭人回来后,宝玉忙命取酥酪来,丫鬟们回答李嬷嬷吃了。宝玉刚要发作,袭人连忙笑着说了这番话。
袭人的话充满了智慧,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宝玉的好意表示感谢,让宝玉心里得到满足和安慰;二是善意撒谎,巧妙化解宝玉对李嬷嬷一触即发的不满情绪;三是转移话题,用自己想吃栗子,成功转移宝玉对酥酪一事的注意力。
这一情节,“与前文应失手碎钟遥对,通部袭人皆是如此,一丝不错”(脂砚斋语)。如果我们不带偏见去评价袭人,她的息事宁人的性格,她的以德报怨的品德,她的随机应变的能力,她的通达大方的智慧,真的让人敬佩有加,叹为观止。
             
5、“我一个人是奴才命罢了,难道连我的亲戚都是奴才命不成?定还要拣实在好的丫头才往你家来?”
【注释】
(1)奴才:奴仆。(2)实在好:实在很好,非常好的意思。
【解读】
这是袭人对宝玉说的话。“我的亲戚”指袭人的姨妹。
宝玉去看望袭人,在袭人家见到袭人的姨妹,因为她穿着红衣服,给宝玉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宝玉问袭人:“今儿那个穿红的是你什么人?”并感叹道:“我见她实在好得很,怎么也得她在咱们家就好了。”
袭人听后冷笑道:“我一个人是奴才命罢了,难道连我的亲戚都是奴才命不成?定还要拣实在好的丫头才往你家来?”
袭人这样说,并非吃醋,妒忌宝玉赞美自己的姨妹。而是她深知,宝玉有爱红的毛病,对穿着红衣服、涂抹红胭脂、甚至连姓名中带“红”字的女孩,都会产生浓厚的兴趣。袭人称自己是“奴才命”,其实用的是自贬的方法,她故意“多心”而让宝玉心生愧意,以便为后面下箴规作好铺垫。
             
6、“你说的话,怎么叫我答言呢。我不过是赞她好,正配生在这深堂大院里,没的我们这种浊物倒生在这里。”
【注释】
(1)深堂大院:形容房屋众多,庭院深广。多指豪门富户。(2)没的:无端,凭什么。(3)浊物:犹俗物。形容世俗凡庸的人。
【解读】
这是宝玉对袭人说的话。“她”指袭人的姨妹。
面对袭人一番“奴才命”的抢白,宝玉便不再说话。袭人想缓和一下气氛,问道:“怎么不言语了?想是我才冒撞冲犯了你?明儿赌气花几两银子买她们进来就是了。”虽然袭人是笑着说的,但是一连两个问句,以及“冒撞”“冲犯”“赌气”“花几两银子”等生硬的用语,还是让宝玉很尴尬。所以宝玉回答:“你说的话,怎么叫我答言呢。”
宝玉进一步辩解道:“我不过是赞她好,正配生在这深堂大院里,没的我们这种浊物倒生在这里。”第七回初见秦钟时,宝玉也说过一段类似的话,表达他对生命、男女、身份贵贱等一些问题的独特思考。
此处,脂砚斋有一处很长的批语:“此皆宝玉心中意中确实之念,非前勉强之词,所以谓今古未有之一人耳。听其囫囵不解之言,察其幽微感触之心,审其痴妄委婉之意,皆今古未见之人,亦是今古未见之文字。说不得贤,说不得愚,说不得不肖,说不得善,说不得恶,说不得光明正大,说不得混账恶赖,说不得聪明才俊,说不得庸俗平凡,说不得好色好淫,说不得情痴情种。”其中十一个“说不得”,充分说明宝玉是个性格复杂多元、正邪两赋的人物形象。我们在评价时要尽量做到一分为二,辩证客观,而不能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夸大其词,任意拔高。
             
7、“这话奇了!我又比不得是这里的家生子儿,一家子都在别处,独我一个人在这里,怎么是个了局?……便是朝廷宫里,也有个定例,或几年一选,几年一入,也没有个长远留下人的理。”
【注释】
(1)家生子:指奴婢生的子女仍在主家服役的人。(2)了局:结局,收场。(3)定例:不能变更的规定。
【解读】
这是袭人对宝玉说的话。她告诉宝玉,她妈和她哥商量,明年准备把她赎出去。
宝玉听后非常吃惊,连忙问:“为什么要赎你?”甚至还耍赖说:“我不叫你去也难。”从某种意义上说,袭人已经成为宝玉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从没想过有一天袭人会离他而去。
袭人说:“这话奇了!”进而说明要赎身的理由:“我又比不得是这里的家生子儿,一家子都在别处,独我一个人在这里,怎么是个了局?”所谓家生子,指奴婢在主家所生的子女。按照清朝法律规定,家生子只能终身在主人家为奴,不准赎出。而袭人是贾府花钱卖来的丫头,与鸳鸯、金钏、小红等家生子不同,她还是自由身,随时可以赎出去结婚嫁人。不过袭人当初是卖倒的死契,注明不得赎回。如果真的想赎身,可能还要费些周折,比如退还身价银等。
袭人还用朝廷的定例来类比,表明自己要赎身出去的决心。据清吴振棫《养吉斋丛录》记载:“近制,十五岁预挑,五年即放还择配。注'康熙间,年三十以上遣出。雍正间,年二十五遣出。’”宫里尚且如此,贾府焉能例外。当时袭人大概十五岁,放还择配只是时间的问题。
作为一个女孩子,哪怕是身份卑微的丫鬟,袭人为自己的“了局”考虑,无可非议,合情合理。既然已经以身相许,她需要宝玉给个说法,宝玉也应该给个说法。
           
8、“其实我又不过是个平常的人,比我强的多而且多。自我从小儿来了,跟着老太太,先服侍了史大姑娘几年,如今又服侍了你几年。……要说为服侍得你好,不叫我去,断然没有的事。那服侍得好,是分内应当的,不是什么奇功。我去了,仍旧有好的来了,不是没了我就不成事。”
【注释】
(1)分内:本身职责或义务范围以内。(2)奇功:不同寻常的功劳。(3)不成事:做不成事情。
【解读】
这是袭人对宝玉说的话。“史大姑娘”指史湘云。
袭人卖入贾府后,先后伺候过贾母和史湘云,后来又服侍宝玉。几年朝夕相处下来,二人在感情上早已超越主仆之分。
宝玉见自己留不住袭人,就把老太太搬了出来:“老太太不放你也难。”袭人回答道:“其实我又不过是个平常的人,比我强的多而且多。……要说为服侍得你好,不叫我去,断然没有的事。那服侍得好,是分内应当的,不是什么奇功。”后文还说贾府是个“慈善宽厚之家”,“从没有干过这倚势仗贵霸道的事”。言下之意是老太太不会强留她、也没有强留她的理由。
从这段话中不难看出,袭人对自己的身份和地位,有着非常清醒而理性的认识,也对自己未来的命运充满担忧。她虽然知道宝玉在生活上和感情上都非常依赖她,但是如果始终以一个丫鬟的身份而存在,即便服侍得再好,离开贾府、离开宝玉也是迟早的事。
所以,此处袭人长篇大论,反复渲染自己将要赎出去的理由,一个主要目的就是试探宝玉,以确定一下他对自己的真实感情。
           
9、“当日原是你们没饭吃,就剩我还值几两银子,若不叫你们卖,没有个看着老子娘饿死的理。如今幸而卖到这个地方,吃穿和主子一样,又不朝打暮骂。……你们却又整理得家成业就,复了元气。若果然还艰难,把我赎出来,再多掏澄几个钱也还罢了,其实又不难了。这会子又赎我作什么?权当我死了,再不必起赎我的念头!”
【注释】
(1)整理:打理,料理。(2)家成业就:指有了家产。(3)元气:这里指家庭得以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4)掏澄:捞取。(5)权当:只当。
【解读】
这是袭人对母亲、哥哥说的话,补充叙述之前发生的两件事。
一件事发生十年前。当时袭人家穷得没饭吃,她父母把袭人卖进贾府做丫鬟,所得的身价银,帮助了一家人渡过难关。
另一件事发生在不久前。袭人母、兄以吃年茶为名,把袭人接回家去,实际上是商量为袭人赎身。她的母、兄打着如意算盘,把袭人当成了摇钱树,不仅“明仗着贾宅是慈善宽厚之家,不过求一求,只怕身价银一并赏了”,而且袭人赎出后嫁人,或许还能得到一笔不菲的聘礼。袭人对母、兄的不义做法坚决反对,“权当我死了,再不必起赎我的念头”,不惜以死相威胁。
从这两件事不难看出,袭人首先是个“孝女”(脂砚斋语),她为了父母能活命,宁愿自己失去一辈子的自由,卖身为奴。
其次,她是个“义女”(脂砚斋语),卖进贾府后,因为“吃穿和主子一样,又不朝打暮骂”,袭人觉得幸运而满足。她感恩戴德,投桃报李,无论是伺候贾母,还是服侍史湘云或贾宝玉,一直都是“克尽职任”,“竭力尽忠”。
再次,袭人还是一个痴情的女子。自贾母将她与了宝玉,她的“心中眼中只有个宝玉”,在饮食起居上,无微不至地照顾宝玉。以身相许后,袭人不仅多了一份责任和担当,还多了一份期待和梦想。她经常规谏宝玉要读书上进,走仕途之路。这样做,既是为宝玉着想,也是为自己考虑。
对初试云雨情一事,读者多有非议,认为袭人这样做不是为了爱情,而是赤裸裸地利用。理由是:一、她动机不纯,以身相许是因为贪慕荣华富贵;二、袭人比宝玉大两岁,比宝玉早熟,是她主动勾引了宝玉。
对此,笔者并不赞同。因为从第六回描写的细节看,是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后,有了性启蒙性意识性体验,才“强袭人同领警幻所训云雨之事”,一个“强”字,说明这件事是宝玉主动,而袭人被动。至于续书写到袭人嫁给蒋玉菡,也不是因为嫌贫爱富,而是被贾府赶出来,被迫离开宝玉的。
在《红楼梦》阅读和评价中,存在着一些“双标”现象。比如贾宝玉,因为欣赏他的男女、贫富等平等意识,就有意无意地忽略他的公子哥儿的本性和行为;比如袭人,因为她是卑微的丫鬟身份,就自觉不自觉地看低她的思想、性格和品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