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川军抗战史之藤县保卫战

 A松毛岭634高地 2023-04-06 发布于山东

1938年的台儿庄大捷享誉天下,而在此之前的滕县保卫战却鲜为人知。殊不知滕县保卫战是徐州会战重要的序幕战,也是中国抗日战争史上最英勇悲壮的战斗之一。时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徐州会战总指挥的李宗仁上将这样评价:“滕县一战,川军以寡敌众,不惜重大牺牲,阻敌南下,达成战斗任务,写出了川军抗战史上最光荣之一页。”受到李宗仁将军盛赞的滕县保卫战,是第41军代军长、第122师师长王铭章将军率领所部以鲜血和生命写就的。

滕州街头的雕塑记载着当年那场惨烈战斗

在山东省滕州市府前路与善国中路交叉口的西北角,利群时代广场的南侧,有一座“滕县保卫战遗址”纪念碑。这里就是当年滕县老城东门的位置,也是日军进攻滕县的突破口,中国军队曾经在此与日军进行激战。2016年中共滕州市委和市政府建立了这座纪念碑。这座纪念碑坐北朝南,灰色花岗岩材质,上面是残缺的城墙,有累累弹痕,上书“滕县保卫战遗址——1938.3.18”,纪念碑的西侧是一组雕塑,由五位川军将士组成,这座雕塑生动刻画了川军将士手持简陋武器奋勇抵抗日本侵略者的英勇形象。


“滕县保卫战遗址”纪念碑

这座纪念碑的所在地,紧邻当年川军740团指挥所的位置,是1938年3月16日至17日滕县保卫战战斗最激烈的地方。

先来说说滕县的历史

今天的滕州市,就是当年的滕县,古为“三国五邑之地、文化昌明之邦”,考古发掘的距今7300年的“北辛文化”遗址,表明这里是中华民族最早的文明发源地之一。滕始于黄帝,因境内泉水“腾涌”而得名。据《史记》记载,黄帝将第十子封于滕。周公将周文王姬昌第十四子封于滕,即古滕国。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李元婴被封于滕称为滕王,离开滕县后因其思念故地,在南昌修筑了著名的“滕王阁”。“滕王阁”因王勃的《滕王阁序》而名扬天下,被誉为“江南三大名楼”。

滕州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名人辈出,“墨家始祖”墨子、“工匠祖师”鲁班、“造车鼻祖”奚仲以及“战国四公子”孟尝君、成语“毛遂自荐”的毛遂等都是滕县人。

据1990年版《滕县志》记载,在滕县保卫战之前,滕县总人口为59.9万人,县城人口不到2万人。

滕县城地势较高,历史上称为黄山。滕县古城是一个方方正正的城池,城墙高10米,厚5米,城墙外有护城河,壕沟深5米,宽12米,滕县城墙北面最完备,东面次之,南面的城墙相对比较薄弱。


1846年滕县境图(辑自道光二十六年《滕县志》)

如今当年的滕县古城墙已经不存在了,但在滕州市区北面,有一处春秋时期小邾(音朱)国故址,小邾国故址是在原址上重建的,我们了解滕县古城墙可以参考一下这里复制的小邾国古城墙。

小邾国故址

如今的“善国路”,是一条南北方向的大街,这条路是当年滕县东门外护城河的位置。“府前路”是一条东西方向的街道,这条路当年叫“东门大街”,在当年东门大街东头的北侧,就是滕县县衙。

滕县县衙旧址

在滕州市荆河西岸、古城东北角约150米处,有一座喇嘛塔,叫做龙泉塔。龙泉塔为砖石结构,塔身呈八角形,砖刻斗托檐,共9级,高43米。龙泉塔始建时代文献无考,其建筑风格属北宋时期,距今已有千年历史。滕县保卫战时,由于龙泉塔是滕县城区的制高点,从塔上瞭望,滕县城内外情况一览无余,对炮兵观察十分有利,龙泉塔遭受到日军炮火的严重破坏。

今日龙泉塔

日军为什么要以重兵进攻滕县?

1937年底,日军占领南京和济南后,开始沿津浦路(天津至南京浦口铁路)南北两个方向对攻徐州,企图打通津浦路,将平津和京沪两个战场连成一体,然后沿陇海路西进,利用中原平坦的地形,发挥其机械化部队优势,直扑平汉路,消灭郑州、武汉间的中国军队主力,一举攻占当时的国民政府所在地武汉。

为确保徐州安全,第5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在徐州东北门户台儿庄部署了3个师的重兵实施防守。台儿庄的侧翼分别是东北部的临沂和西北部的滕县,日军南下进攻台儿庄的必经之路正是滕县。

滕县南距徐州仅一百多公里,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是扼守津浦铁路的咽喉,是两军必争的战略要点。作为台儿庄重要的外围防线,如果滕县守不住,将直接威胁到整个台儿庄战局;台儿庄一旦失守,徐州将危在旦夕;徐州一旦失守,整个中国大后方几乎就失去了屏障。因此,滕县就成了保卫徐州的第一道屏障,是敌必攻我必守的军事要地。

第五战区敌我一般状况要图

进犯滕县的日军,是矶谷廉介第10师团的第33旅团,旅团长是濑谷启少将。日军配有大炮70多门,战车4、50辆,并有配合作战飞机4、50架,装甲火车两列,共约三四万人,统一由第10师团师团长矶谷廉介指挥。

防守滕县的中国军队是第22集团军,总司令为孙震,下辖两个军:第41军(辖第122师,师长王铭章;第124师,师长孙震兼)和第45军(辖第125师,师长陈鼎勋因病在郑州休养,由副师长王士俊代;第127师,师长陈离)。

第22集团军所辖两个军都是“乙种军”编制,即每军两个师,每师两个步兵旅,每旅两个步兵团,缺少特种兵编制,整个集团军不过4万多人。当时川军被称为“叫花子军”,武器装备非常落后,主要武器为四川土造的七九步枪、大刀、手榴弹和为数很少的四川土造轻、重机枪和迫击炮,没有新式重兵器,更谈不上通信、补给、运输、卫生等各种装备器材了,士兵出川后甚至在冬天还穿着草鞋。

此前,川军出川后到达山西战场已经同日军作战40余天,损失惨重,伤亡过半,到滕县防守时全军实际上只有8个团,总兵力不过两万人。

面对来势汹汹的日军,第22集团军总司令孙震任命第122师师长王铭章为第41军代军长,负责指挥第122、124师。王铭章临危受命,早已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他勉励守城将士说:“以川军薄弱的兵力和窳劣的武器,担当保卫徐州第一线的重任,力量之不足,是不言而喻的。但是我们身为军人,卫国保民而牺牲,原为天职,只有决心牺牲一切,才能完成任务,虽不剩一兵一卒,亦无怨尤。不如此无以对国家,更不足以赎川军20年内战的罪行。”

王铭章将军率领所部死守滕县

1938年3月14日拂晓,滕县保卫战打响了。日军步兵骑兵1万多人、大炮20多门、坦克20多辆、飞机二三十架,向滕县守军第一线阵地展开全线攻击。守军凭借既设阵地奋勇战斗,将日军阻止在中国军队的防线前。

3月15日,日军鉴于从滕县界河正面阵地进攻未能得手,遂改变了攻击方式。9时,日军第10步兵联队在界河南安楼、房岭地区集结。日军根据航空兵的侦查分析,得知中国军队以滕县为中心,在其北设有数道坚固阵地。于是日军除在滕县正面以主力继续猛攻外,另派3000余人的部队从侧面迂回包抄滕县。15日下午,日军以万余人的兵力由龙山以东延翼向滕县方向右旋迂回,企图撇开我正面阵地而直攻滕县城,以迫使我正面阵地不战自弃。

此时,在滕县城里的部队,只有第122、124、127师的3个师部和第364旅旅部,每个师部和旅部只有1个特务(警卫)连、1个通信连和1个卫生队,除此之外再没有任何战斗部队了,此时的滕县城防处于十分危急的态势。

面对迂回包抄的日军,王铭章实在无法再抽出兵力,他向上级紧急请求援兵,但援兵缓不济急,他只好把在外围担任正面防御的第727团、第731团一部紧急调回滕县城内。

下午5时30分,王铭章在电话里向第727团团长张宣武下达命令:“(一)师决心固守滕县城;(二)第727团除在洪町、高庙的一个营仍在原地执行原任务外,另以一个营留置北沙河第二线阵地暂归第127师指挥,该团长即率领其余部队立即由现地出发,跑步开回滕县布置城防。”接着,王铭章又命令第727团将北沙河上的铁路大桥炸毁破坏。上述部队到达滕县后,王铭章明确由张宣武团长担任滕县城防司令,统一指挥守城事宜,并将第122师师部驻扎在了滕县西关电灯厂内。

截至15日深夜,滕县城关的战斗部队,共约2500人。此外,滕县县长周同所属的武装警察和保安团有五六百人,合计城中有武装力量3000人,但真正的战斗部队不足2000人。

滕县城关守军部署示意图

16日黎明,日军集结一万余人向滕县正面的界河和龙山、普阳山阵地发起了猛烈进攻。8时许,以炮兵和飞机密集火力向滕县东关、城内和西关火车站猛烈轰炸。

此时,王铭章正在西关电灯厂。他听到枪炮声后,火速召集在滕县城关的师团长询问城防构筑、军事部署等情况。王铭章计算了一下时间,估计援军最快也得夜里才能赶到。王铭章下定决心,把城外所有的第41军部队统统调进城内,并立即传令昭告城内全体官兵,决心死守滕县城关,城存与存,城亡与亡。任何人不准出城,违者就地正法!王铭章向全体官兵表示了誓与城池共存亡的决心,亲自布署城防事宜,调集各部队组成统一的守城部队,明确了指挥系统并制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他勉励全体官兵奋勇杀敌,为坚守滕县战斗到最后一分钟。

3月16日上午11时前,日军将滕县东关南面的城墙炸开缺口,日军五六十人冲到缺口外的壕沟内,被我守军以手榴弹击退。日军先后在东关发动了五次进攻,每次都以遗下三五十具尸首而败退。下午5时许,日军发动了第六次进攻。第727团在付出巨大代价后,将来犯之敌消灭,东关城门也失而复得。

当夜,从外围阵地撤下的部队到达滕县,王铭章重新调整了滕县防御部署,滕县新的部署是∶(一)以第一二四师第三七O旅的第七四O团(欠一个营)接替东关第一二二师第三六六旅第七三一团第一营的防务。(二)以第一二二师第三六四旅第七二七团仍附第七三一团第一营担任东南城角(含)亘西北城角(不含)的东、北两面城防,并以一部守卫北关。(三)以第一二四师第三七〇旅第七四〇团之一营(营长蔡钲)及第四十一军特务营(欠一个连)担任西北城角(含)亘东南城角(不含)的西、南两面城防,由第三七O旅旅长吕康指挥。(四)以第一二四师第三七二旅第七四三团为总预备队,并以一部守卫南关、西关及火车站。

3月17日上午6时左右,日军以五六十门山炮、野炮密集攻击,二十余架敌机临空投弹、扫射,刹那间,炮弹炸弹如倾盆大雨。整个滕县县城除北关一隅因系美国教堂所在地外,一时间硝烟弥漫,墙倒房塌,破坏惨重。

两个多小时的轰炸后,日军开始向东关进攻。日军以十多辆坦克掩护步兵冲锋,刚刚接手防守东关任务的第124师第740团(欠一营)顽强抵抗,与敌人反复肉搏,保证了东关阵地不失。

与此同时,日军向滕县东南城角猛轰,以炮火炸开了一个缺口。接着,日军七八辆坦克掩护步兵百余人冲锋。第727团第一营与敌人殊死搏斗,终将突入之敌歼灭。

17日下午2时,日军以12门重型榴弹炮猛轰滕县南城墙,同时以二、三十架飞机对南关守军狂轰乱炸。南关守军被迫转移到西关外的火车站附近。滕县的南城墙比其他三面的城墙要薄弱些,因此南城墙禁不住敌人猛烈的炮火,被敌重炮炸开了一个缺口,五、六百个日军在十余辆坦克的掩护下冲向南城墙。我军第124师370旅旅长吕康、副旅长汪朝廉亲临南城墙指挥,均受重伤,守军死伤殆尽。下午3时半,日军占领了南城墙。

日军登上滕县城墙

同时,日军又向东关发动了更加猛烈的进攻,我军在东关的所有工事都被日军摧毁。很明显,这是一场实力对比悬殊的较量。川军没有重武器,完全不具备现代战争中守城的能力。守城只有依靠城墙上的工事和手榴弹,实际只能躲在城垣里,遭受敌人飞机大炮的猛烈轰击,退无可退,战无可战,最后被日军重炮轰垮城墙,伤亡惨重。

在敌人的猛烈炮火下,东关守军死伤愈来愈多,弹药(特别是手榴弹)也已告罄,最后日军五六百人在十余辆坦克的掩护下突入了东关。指挥防守东关的第740团团长王麟在敌人猛烈的炮火中头部中弹不治身亡。

日军绘制的《滕县城东门附近第一大队突入点写景图》 图为东城墙突破口,右侧城楼下为东门,来自东门阵地的火力,阻挡了日军前进

为国捐躯的第740团团长王麟

日军占领南城墙和突破东关之后,南城墙上的敌人即以密集的机枪火力掩护步兵,从西南城墙向我西城墙上的守军压迫。同时,敌炮兵又集中火力猛轰西城门楼,给我西城墙南半部的守军造成严重伤亡,西门和西门以南的城墙在下午5时陷入敌手。

17日下午,王铭章将军在西关附近指挥作战时牺牲。到了黄昏时,东门亦落入敌手。我军残部逐次退守东北城角和北面城墙。这时,第727团张宣武团长的右腿和双脚中弹负伤,第364旅王志远旅长的左臂负伤。自此滕县城内陷于无人指挥、人自为战的混战状态。

17日入夜之前,日军占据了东、南、西三面城墙,而东北、西北两个城角和北面城墙仍在我军手中。在北城墙上的守军,是第122师第727团的第三营(其中有两个连已在昨天东关的战斗中伤亡殆尽)和其他零星部队,仍在顽强抵抗,与东、西两面城墙之敌对峙着。入夜之后,敌人未向我北城墙方面压迫,占据城墙的敌人也未敢进入城内。

夜9时,我北城墙上的守军共二三百人,在副营长侯子平、连长胡绍章等指挥下,扒开了已经闭死的北城门,有组织地逐次掩护突围城。北面围城之敌,远在北关二里以外,未曾发觉;而东、西城墙上的日军只以火力追击,未敢下城追赶,因而这支二三百人的突围部纵,得以安全地撤退到后方。但在城内,人自为战,与我大部队失掉联系的零星小部队,未能突围出城,彻夜枪声未停地与敌对抗。直至18日午前,日军才占领滕县。

日军及坦克攻破滕县城门

日军在滕县城墙上

据史料记载,滕县保卫战自3月14日早晨开始,至18日上午止。王铭章率部坚守滕县,与日军血战4天4夜,计约108小时,共毙敌2000余人。16、17日两天来,滕县城关落下3万余发炮弹。第41军守城部队自122师师长王铭章以下伤亡5000余人,在滕县以北界河、龙山一带作战的第45军,自127师师长陈离以下伤亡亦达四五千人。

日军攻上滕县城墙(有人认为这张照片是日军攻陷滕县以后为宣传所做的摆拍,不是真实的战斗场景)

王铭章将军在滕县西关壮烈殉国

王铭章将军

关于王铭章将军是如何殉国的,史料上流传着多个版本。电影《血战台儿庄》中,王铭章是在敌人面前自尽的。更多的说法,王铭章将军是在滕县西关附近的十字街口指挥督战时中弹身亡的。这种说法是,日军突入东关后,王铭章屹立在县城中心十字街口亲自指挥逆袭,但这时我部大部伤亡,已无完整部队可用,西门也被日军夺占,王师长只好转移到西关火车站我第372旅继续指挥与敌战斗。不幸行至电灯厂附近,与占领西关城楼的日军遭遇,王将军身中数弹、血流遍地,他挣扎着厉声对随从们说:“你们去吧,继续和敌人拼命,不要管我,我死在这里是很痛快的!中华民族万岁!”

第727团团长、时任滕县城防司令张宣武对王铭章将军殉国情况是这样描述的(《正面战场 徐州会战—原国民党将领抗日战争亲历记》):

日军占领东关和南城墙后,王铭章师长亲临城中心的十字街口指挥督战。不久后,日军又攻占了南城、西城,十字街首当其冲已经无法立足。

王铭章师长和他的幕僚、随从无法在市街内存身,乃从西北角登上城墙,继续与敌周旋。王铭章命令身边仅有一个排的师部特务连从西北城角向西城门楼之敌猛扑,但这个排尚未接近西城门楼,即被敌之机枪全部打倒。

西城门楼之敌继续向北压迫,王铭章于是从城墙上缒下出城准备到火车站指挥与敌战斗。但当王师长出城之后,即被西城门楼之敌发现,日军用重机枪对准王铭章师长扫射,王师长和他的参谋长赵渭宾、副官长罗甲辛等10余人都被日军机枪打中,遂壮烈殉国。

按照张宣武团长的讲述,王铭章将军是在滕县西门外被日军重机枪打中而牺牲的。作者经过多方论证,认为张宣武团长是这场战斗的亲历者,他的记述应当可信。王铭章将军牺牲后,滕县县长周同从城墙跳下自尽殉国。

图中黄圈处即王铭章将军殉国处

王铭章将军早年参加保路运动和讨伐袁世凯战争,曾以其禀性正直、骁勇善战而享誉军旅。

他曾长期卷入军阀混战,并数次参与对红军的“围剿”。1935年华北事变后,随着中日民族矛盾的日益加剧,全国抗日救亡运动迅速走向高潮,王铭章的思想也开始发生变化。特别是他对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的内战政策十分反感,对中共提出的“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表示拥护。2014年9月, 王铭章将军被列入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王铭章烈士殉国纪念碑,这座纪念碑于1988 年始建于龙泉塔下,2009 年迁至新建的滕州市烈士陵园。

实地考察王铭章将军殉国处所见

作者找到当年滕县老城西门的位置,就在如今“西门里街”的西口,“西门里街”顾名思义就是西门里面的大街,这是一条东西向的街道,老西门以东就是城里,西门往西就是城外,西门外的街道现在叫“西关街”,直通滕州火车站前。如今与其交汇的南北向的街道,是一条繁华的步行街,街道两旁都是商铺。“西关街”当年叫“西关大街”,过了西门,就叫“西门大街”。我在这里观察,看到滕州的地形大都比较平坦,但在这里,却是东面比西面地势高,也就是说,当年从西门往城里,很明显是一个上坡。当年的滕县城是建在一个相对较高的地势上,因为滕县东临荆河,这种地势,有利于防范水患。而这种地势,当时进攻滕县城关就需要向上仰攻,这对于当时防守滕县应该也是比较有利的。

我在滕州老西门附近向多位上年纪的当地人,打听当年“西关电灯厂”和“王铭章将军的殉国处”在哪里?令人遗憾的是,我询问的人对此都不知情。

我来到老西门的位置,按照史料文字记载和地图进行判断,这里的西北方向,应该就是当年“西关电灯厂”的位置;沿着现在的步行街往北不远,应该就是王铭章将军殉国处。

当年的老西门就在这里,在此往东(前方)就是城里

老西门外,王铭章将军殉国处就在正前方(此处向北)

而当年滕县火车站的位置,也不是现在的滕州火车站的位置,而是在现在滕州火车站的北面。


今日滕州火车站


我认为,滕州市有关部门应该借鉴湖南常德市的做法,在王铭章将军殉国处,树立标志牌或石碑,以此清楚地标示出当年的抗战纪念地,供人们缅怀纪念抗战先烈。当年的“西关电灯厂”虽然已经不在了,但可以在现地以标志牌指明其位置,并介绍此处是当年第122师指挥部旧址。

滕县保卫战,川军以巨大的牺牲阻滞了日军精锐之师数万人南下,为第五战区在台儿庄与日军决战争取了宝贵时间,为保卫徐州做出了重要贡献。时任第5战区司令长官、台儿庄战役总指挥的李宗仁将军评价:“若无滕县之苦战,焉有台儿庄之大捷?台儿庄之战果,实滕县先烈所创成也!”

1938年6月15日,成都8万多人迎接王铭章将军灵柩回川,各界人士为王铭章将军举行了隆重公祭。国民政府追赠王铭章为陆军上将。《扫荡报》评论说:“在这短短的几天滕县血战中,有很多惊天地、泣鬼神的故事,值得国军正视,值得我们泣诉!抗战之烈,死亡之勇,前所未闻,实开守土殉城之先例。”

参考文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