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曌:百年码头话沧桑

 开心明智 2023-04-07 发布于湖南

不遗余力地去做你热爱的事情,别总为一些零碎的声音而去质疑自己。你很好,会越来越好。请坚定不移!





百年码头话沧桑
杨  曌

阳台菊黄微吐芳,远山枫红叶始黄。

时令已近深秋,一个阴凉的早上,晨曦初露,微风习习,我兴致勃勃,驱车前往新滩镇码头探幽访古。

相传邵阳市过去共有北门口、田江渡、泥湾、新滩镇等8个码头。现在唯一还在运行的,只有临津门下的北门口码头(河对岸叫九江码头)了。

新滩镇码头(河对岸叫神滩渡)的兴起似乎无从可考,无据可查。据当地老人说,这个码头至少有两百多年了。

而据我对历史的了解分析,这个码头应该兴起于明未清初时期。明清时期,随着“北民南移”和“江西填湖广”,邵阳人囗大增。而人口的增加势必带动商贸等各方面的发展。明朝亡于1644年,照此推算的话,这个码头兴起将近400年了。

码头的上面,是一条铺满青石板路的老街。这个码头,是当年隆回、洞口、武冈等地通往邵阳(当时叫宝庆)的必经之路。当年资江新滩镇码头旁边破败的凉亭还深深印在我脑海里。旧时的宝庆八景之一的“神滩夕照”(又名烟雨晴岚)就在这一带。每当夕阳西下,神滩和新滩隔河相望,人影浆声,万鸟投林,呈现出落霞与众鸟齐飞,碧水共长天一色的壮美景观。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当年,睁眼看世界第一人魏源,护国倒袁将军蔡锷,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筠(武冈),开国将军袁也烈(洞口),清未两江总督刘坤一(新宁)等文臣武将都是从这个码头,乘小船走出宝庆,谱写出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活剧。

相传,蔡锷早慧,有过目不忘的本领。当年蔡锷父亲背着7岁的他从洞口来宝庆(那时再远的路也是步行,有时小孩由大人用箩筐挑或背)乡试(科举考试),在码头上边的老街落伙铺(住旅店)。店老板开玩笑跟蔡父说:“听说令郎号称神童,我出一对子(对联),如果令郎对上了,便免你们的伙铺费,咋样?” 蔡父听后,面露难色。

蔡锷初生牛犊,欣然答应。于是,伙铺老板随口吟出上联:子骑父当马。蔡锷不假思索,随口接上下联:父愿子成龙。老板大惊失色,但又不好意思反悔,只好哑巴吃黄连。这便是“子骑父当马,父愿子成龙”这一对联的由来。

后来,蔡锷凭对对子赢伙铺费的名声逐渐流传开来(民间传说,查无考证)。

那时,隆回 、洞口、武冈等地的木材、土纸、年画等产品 (隆回土纸、年画闻名全国。隆回滩头年画《老鼠娶亲》还出现在大文豪鲁迅的笔下),就是从这个码头上船,或放木排,顺资江而下。如果不幸遇上狂风恶浪,则会九死一生。一帆风顺的话,七八天才可以到达目的地——汉口码头,然后销往各地。据传汉口码头的宝庆帮曾轰动一时。“宝庆蛮子”、“宝古佬”等称号不胫而走。

改革开放后,随着资江二桥等桥梁的修建,尤其是高速公路,高速铁路以及航空的运行,坐高铁一日千里,乘航班朝发夕至。当年从新滩镇码头坐小船,或划木排从资江下洞庭,再过长江到汉口码头,在今天看来,无疑如老牛拉破车,不可思议。如今,资江上再也难觅渡船的踪影,至于木排,早于数十年前己消失了。从此,曾经商贾云集,车马喧嚣的码头,湮没于历史的烟尘中去了。

为了提升古城的品位,2017年6月,邵阳市开启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新征程。随即,创文行动遍及邵阳市的大街小巷,角角落落。

码头所在的新滩镇街道办事处,不甘人后,立即行动起来。他们提出一个响亮的口号:“ 上下拧成一股绳,扮靓邵阳西大门。”

为了达成这个目标,他们釆取了领导联点、部门共建、路段包干、 找差距、补短板、强弱项等一系列措施。

他们注重营造“人人关注创文,人人支持创文,人人参与创文”的浓厚氛围,从“活动广泛开展,人员广泛参与,范围广泛覆盖”发力,推动创文活动走深走实,风生水起。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由于领导有方,措施得当,干群齐心协力,原来码头所在的新滩镇街道办事处,收获满满。2019年荣获“湖南省示范性离退休干部党支部”称号;2020年荣获省级文明单位荣誉;2021年荣获邵阳市“最佳文明实践志愿者服务项目”称号;2021年荣获中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称号。还先后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邵阳市“综合治理先进单位”,邵阳市“城市卫生先进单位”。

这一个个闪光的荣誉,这一块块金色的匾牌,凝聚了该办事处多少“创文”奉献者的心血和汗水。

轻风微微凉,阳光缓缓暖。站在资江二桥上,伫立远眺,虽然不见了昔日的码头,但见蓝天白云下,波光粼粼,楼影重重,人影绰绰,车水马龙,一片太平盛世景象。

百年码头,百年风云,百年变迁,百年沧桑。从明朝的倾覆,到清朝的结束;从中华民国败退台湾岛,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再到今天强国梦的即将实现,构成了一部厚重的历史。

远去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远去了血雨腥风,远去了神州飘摇。如今,我们躬逢盛世,生活在一个太平的国度,繁华的城市,伟大的时代。

岁月如烟,翩翩舞在心上;年华似水,潺潺流向远方。站在时光的路口,品读码头的历史,领略恬淡闲适的诗意栖居,满满的幸福感由然而生。

突然想起了那句话:“我们之所以能岁月静好,是因为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的确,街头巷尾疲惫的环卫工、志愿者、早餐店忙碌的小老板、大街小巷送外卖的小哥、脚手架上的建筑工等,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在为我们遮风挡雨,在为我们辛勤奔波,在为我们费神操劳。是他们,为我们营造了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是他们,为我们建设了一个有色有香的文明栖居;是他们,为我们浇筑了一个有温度有甜蜜的诗意家园。

没有他们的夙兴夜寐,哪有我们的春花秋月!

正当我沉湎于弯弯河面上的浮光掠影时,忽见一精神矍铄的老者,挥杆钓上了一条小鱼。我回过神来,看秋日艳阳当空照,顿觉时己不早。于是,向着碧波荡漾的资水,挥一挥手,就此别过。

再见了,历经沧桑的百年码头,愿你永驻我心中。


【作者简介】

杨曌,祖籍邵东市仙槎桥镇银杏村,现供职于邵阳市女子职业学校,系北塔区作协会员。爱好写作、书法、围棋。其作品《老师,让我怎么感激您》《没齿不忘谢党恩》《情系教坛抒华章》《一个终生难忘的口信》《百年码头话沧桑》等曾在省、市教育局组织的各类征文比赛中,获得过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等奖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