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漫话旧京~老北京人怎么过夏天?

 俗文化研究院 2023-04-07 发布于河北
老北京人讲究应时应节,干什么,吃什么都得合爻性。秋天了,得吃个菊花锅子,冬天就得涮羊肉,顶不济也弄个白肉锅子。夏天,得忙着穿夏布,铺凉席。
其实,夏天最早该干的事,就是搭棚,或者说搭天棚。
过去搭棚,有专门的棚铺。棚铺不光夏天搭天棚遮阳,办红白寿诞事,用的棚子他也搭。甚至于,家里的事儿办的大,需要搭过街棚,家里的白事需要大办,需要请僧道尼,要搭经棚,这些都是棚铺的事。
过去的宅门,都有相熟的棚铺,到时候不用你操心,掌柜的就上门了。
今年的棚有没有特殊的要求?今年的棚哪天搭?都跟您商量好,到日子连人带料都来了,一准帮您把棚按您的要求搭好,利利索索的。
过去搭棚,讲究嵩杆子不往地里埋,不破坏地面,平放在地平就行。他们的手艺,就体现在这点。
嵩杆子立好了,用一种粗如手指半圆形大钩针,把一张张的席子拼接好,铺到顶上,顶上有拉绳,人可以在下面任意卷舒席子,天晒的时候,就铺开,天阴了,就卷上,特别方便。
天凉了,入秋了,掌柜的又来了,跟您订好日子,拆棚,到日子,来人把棚拆掉,把料运走,完全不用你操心。
棚子搭好,就该订冰了。
那时候,有冰局子,只要你到冰局子订好用冰的量,到日子自会有人把冰从冰窖给您送家去。
过去的大户人家,也有冰柜,其实就是个木头箱子。箱子也有两开门,里面的四面都镶有铅板,为的不让箱里的冷气流失。
箱子的上层放食物,下层放冰,箱子的底下还有圆孔,为的是让冰水流出。
那时候的冰柜主要是冰酸梅汤或凉开水的,偶尔也放点食物。
有的宅门人怕热,也有在屋子里放个大盆,里头放个大冰块,看着就凉快。电视剧《大宅门》里,有这样的镜头。
过去的竹枝词词里有这样一首:天棚高搭院中间,到地帘垂绿竹斑;冷布糊窗纱作膜,堆盆真个有冰山。说的就是宅门里的夏天。过去北京也有句老话,形容人日子过的好:天棚,鱼缸,石榴树;先生,肥狗,胖丫头。
在这样的院子里,中午吃完了饭,拿张躺椅,放在天棚下头,舒舒服服睡一觉,醒了以后,就能听见卖菱角的小贩在门外吆喝上了。
卖菱角的小贩,背个木头箱子,里面放着荷叶包好的煮熟的老菱角,还有鲜嫩的生菱角和鸡头米。手里拿个特制的夹子,你买了他的菱角,他就把菱角一个个的都给你剪成两半,怕你扎嘴。
随着卖菱角的,就是卖奶酪的小贩,卖奶酪的,用扁担挑着两个大筐,筐里放着碎冰和一碗一碗的奶酪。奶酪上都用瓜子仁和山楂糕片做点缀,颜色又好看,吃起来又香甜可口,拿在手上又冰又凉,睡醒了来一碗,舒服死了。
稍等一下,太阳不那么厉害了。可以去琉璃厂转转,看看旧书,顺便去信远斋喝碗酸梅汤。
信远斋就在琉璃厂东街路南,它不光卖酸梅汤,也卖糖葫芦,核桃粘,蜜饯果脯什么的。当然,夏天,还是酸梅汤卖的好。
他们家的酸梅汤盛在一个大瓷缸里,放在冰桶里镇着。有个竹提子,一提子一碗。一碗下喉,暑气顿可惜呀,虽然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信远斋恢复营业了,可是也是面目全非了。
老北京人这样过夏天,您羡慕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