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郁芝:回忆和黄虹老师学唱

 六零后声乐往事 2023-04-07 发布于北京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黄虹   王郁芝女士供图

黄虹(1928-1999),1952年入云南省歌舞团任民歌独唱演员。在此期间,除向云南花灯、滇戏、曲剧、京剧艺人学习外,还曾到中央歌舞团学习声乐。在1953年全国民间音乐会演及1956年全国音乐周的演出中,因演唱《放马山歌》、《猜调》等云南民歌,轰动全国,一举成名。是国内公认的云南民歌演唱权威。其风格活泼豪放,富有强烈的地方色彩。经其整理、改编、创作的云南民歌、花灯、滇剧于1983年录制成磁带。曾获首届“金唱片奖”。有《黄虹的歌》一书行世。为云南省歌舞团艺术指导、一级独唱演员。

回忆和黄虹老师学唱

文|王郁芝

黄虹老师是将云南民歌唱到全国甚至国外的第一人。她一生致力于对云南民歌的演唱、收集、整理、改编。积累了一大批富有云南地方色彩和浓郁生活气息的演唱曲目,形成了她演唱云南民歌的独特艺术风格和演唱技巧——“滇风新韵”,柔中有刚、刚柔并济。著名音乐评论家李凌评论道:“她的声音辽亮达远,对各个民歌的个性、风趣、韵味、特色非常讲究,她的《小河淌水》娇美妩媚,《放马山歌》狂野泼辣,《猜调》伶俐怪趣,《我望槐花几时开》深情俏皮”。真是多彩多姿,久唱不衰,流传至今。

1955年我在昆华女中读书。暑假里同学们一道前往昆明市少年合唱团练唱,路上突然听到清脆高扬的歌声:“砍柴莫砍(欧······斗······)葡萄藤嘛·····”那奔放浓郁山野呼唱赶马的歌腔,那么悦耳、那么动听,从未听到过。瞬间我被歌声迷住了,不由自主驻足侧耳细听。接下来那委婉悠长的“有志的男儿像长青树······”“聪明的姑娘样样会······(哥尼妹子亲)·····”更是柔美抒情感人。这应该是谁家的留声机在播放,后来我才知道这歌声来自黄虹老师。


在线欣赏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的黄虹,着色照片
王郁芝女士供图


1957年我中考成绩优秀,但“出身不好”,未被报考的高中录取。幸好那一年昆明市民办一中在云南机器厂有半工半读学习和锻炼的方式,我便去了那里就学,投入了“大跃进”劳动。午间,去厂工会广播室去放录音是我的任务,为了让美妙的乐音早一些在厂区响起,我常常不吃饭就跑去干。那时,黄虹老师唱的《绣荷包》、《耍山调》等是我经常播放的内容,她的歌声一出,我便如痴如醉,边听边琢磨,轻声跟着学唱。机床边、炼钢炉旁,我为汗流浃背的师傅们唱黄虹的歌,很受他们的欢迎,无疑,工人师傅们的肯定,促进了我学唱民歌的信心。

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的王郁芝 王郁芝女士供图

1959年我参加云南省职工业余文艺会演后被选调进云南省歌舞团。这回终于见到开朗热情,大方聪慧的黄虹老师!

跟黄虹老师上的第一节课是在1960年8月26日,很难忘。清晨,刘太安、和润仙和我共同跟黄老师上课。我们三人是刚进入歌舞团的,黄老师的开场白直率而又精炼:“师傅领进门,修行在各人。” 她强调学习必须认真刻苦,要有锲而不舍的韧性。

黄虹年轻时代的照片

听我们每人唱了一段民歌后,她指点道:“想要唱好一首歌,三分嗓子七分气,要字斟句酌,对每个字、每个音、每个腔都得下功夫练习。首先要明白这支歌唱什么?情感是怎样?如何用气?我小的时候学唱歌,在呼吸上下了一番功夫,拿一块砖压在腹部上进行腹肌的呼吸锻炼,久而久之呼吸深了,能保持住了,学会了运用丹田之气来支持发声唱歌。如今,训练呼吸的方法很多,你们不必用压砖的方法练了,今天上课,先用“闻花”“喘气”来练习呼吸。”黄老师告诉我们,呼吸会影响唱歌时的运气行腔,所以必须坚持练习它。在基训学习时间结束后,我们三个人连忙去参加歌队的集体排练。黄老师说,她今后对我们的训练采取“一对一”或“一对三”来进行。

在线欣赏,黄虹演的云南民歌

1978年9月到北京参加"部分省市民族民间唱法独唱、二重唱会演”的云南代表队",前排左起:王郁芝、宗庸卓玛(藏)丶黄虹丶杨洪英(白)丶赵履珠(白)丶依拉教(傣)。后排左五曹新华(普米族)及领队丶民乐队乐师。王郁芝女士供图。



黄虹老师传授演唱经验,并不拘泥于发声技术,而是格外重视引导学生怎样理解作品。她要求我们唱歌,要有景、有人、有情、有故事,常常在教学中提问这些方面的问题,在正式讲解歌曲前,她先让学生叙述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有一次我叙述完《弥渡山歌》的案头分析,她这样点评:

景-弥渡郁郁葱葱的山菁,当优美的前奏音乐起,你必须立即投入意境,看到青青的高山,弯弯的小河,红红的山茶,飞舞的蜜蜂······

人-朴实勤劳的阿哥阿妹,隔河隔坡对情歌:“山对山来岩对岩,蜜蜂采花顺山来······”

情-巧妙生动的比喻:“蜜蜂本为采花死,梁山伯为祝英台。”表达纯真的相互爱慕之情。

事-真挚地倾诉“小河隔着过不来,哥抬石头妹兜土,花桥搭起走过来。”深情敦实的愿望。

她进而提出了演唱要求:声音要明亮集中打在上牙床后面,引句“咦呐······”用饱满的气息,托起明朗悠长的高音渐强(就像从这边山坡用到那边山坡)再拖着柔和的渐弱绕回来,中段吐字要清楚,深情讲述。结尾句的拖腔“或······”气息要保持好、让人回味无穷。

黄老师还提出“腔要随字走,方言味更浓”。在辅导我们演唱《绣荷包》(弥渡花灯调,袁留安整理)的时候,她在讲解方言特点方面特别细致。她提醒我们《绣荷包》中的“荷”“哥”“个”“给”“街”等字,如果唱成普通话,韵味不对了,一定要用云南方言(昆明话)来唱,注意每个字语的自然走向,字领腔行。同时,还要把字音通过倚音纠正过来,既正了字音又让“乐音韵味更浓,更柔美动听。她还提醒“唱翻腔”的要领,比如《耍山调》(昆明民歌)这支歌,是一支说和唱交叠,数板排句相间,活泼风趣的民歌,以姑娘们开朗嬉戏的口气,歌唱了昆明的美景、风土人情。这歌开始的呼唤性音调“姐姐哟······”要唱得亲切甜美,接下来一串串妙趣横生的垛垛腔(数板、夹白)要口齿流利、脱口而出,跟唱一样具有音乐性,如“太~好耍勒”。用气息支持高位置的说唱,以银铃般的声音,抑、扬、顿、挫的“翻腔”(起伏)感染听众。

在线欣赏,黄虹演唱的云南民歌

张慧玲、王郁芝认真听黄虹讲解,拍摄时间约为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王郁芝女士供图

我们曾跟着黄虹老师深入景东、景谷采风学习。她一边劳动还一边哼唱新歌给老乡听,征求意见:“给听得懂?”老乡们你一句我一句的回答:“听得懂”、“你家唱的歌都是我们爱听的。” 那时黄虹老师是声名远扬的歌唱家,仍不忘深入生活汲取民间音乐的营养,她一直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创新。

王郁芝上世纪六十年代进京演出的舞台照,王郁芝女士供图

王郁芝演唱的云南民歌和民歌素材创作歌曲

春风吹来竹叶青 ( 尹钊 原词曲  郁芝 云生 改词 滇西民歌素材 

倒板浆(昆明花灯 尹钊 记录)
绣荷包(弥渡花灯调,袁留安 整理 )
滇池睡美人(吴祖光原诗 李位等 词, 张汉举 曲 洞泾民歌素材

黄虹(左二)指导王郁芝(左一)等年轻演员练习表演形体 
王郁芝女士供图

黄老师唯恐我们不能在采风时抓住鲜活的素材,提醒我们下乡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要注意观察人们的情感语言、个性特征,这样所唱的歌中逐渐就会富于生活情趣。她说她在跟随马帮赶路后,再唱《放马山歌》就自然有了生活情境——“咦-哦”“哟-哦”四个赶马吆喝声是不一样的:对于身边的马,轻声吆喝;跑远掉的马,高声吆喝;调皮的大马,嬉戏吆喝;胆怯的小马,柔和的吆喝。”她又唱又比划,真是生动,独具艺术风范。

黄虹老师的学习十分广泛,早年声乐上受启于著名音乐家董源、万昌文、赵沨等老前辈。黄老师在她编著的《黄虹的歌》一书中谈道:“不管是呼吸方法,还是练声方法,都是可以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拿过来的目的是为了发展自己的民族音乐。”黄老师曾向著名滇剧表演艺术家碧金玉及李少兰老师学唱《山伯访友》《莺莺饯别》选段、向著名花灯老艺人李永年学唱《七妹与蛇郎》《看姑娘》《小妹爱戴花》,她认真学习戏曲的吐字韵味,琢磨对戏剧性人物性格的刻画,以上唱段已收入她的演唱曲目之中。她也注重开拓学生的视野,1963年,中央乐团独唱独奏演出队到昆明巡演,黄老师带着我找男高音歌唱家卢德武上课,并安排我和师姐罗炳媛随乐团到楚雄、下关继续观摩和学习。

1959年摄制的故事片《五朵金花》中记录了黄虹老师舞台表演影像

在线欣赏,黄虹演唱的云南民歌



1978年9月 新华社记者拍摄正在演唱《耍山调》的黄虹


“生活教我唱民歌我唱民歌为人民”,这是黄虹老师激励自己的话,她的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获得广大群众的欢迎喜爱,在下乡演出中,曾创下一次演唱十二首歌还下不了台的盛况。她把一片深情倾注于云南民歌之中,唱出了云南人心中的歌。

黄虹赠给王郁芝的个人专著 


作者简介

采访:zzbudd
公号发布的音轨制作:e213 | 田伟凡
版面编辑:同龄

总想过太平日子,没有应对突发事件的准备是不切实际的。

建议加公号团队联系人微信 XIANGWANG-2012 ,下好先手棋。

另,本号有别苑,可顺带关注 ↓

感谢您对本号的支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