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汪欣欣丨明代杜律选评本补考

 书目文献 2023-04-07 发布于北京
注:本文发表于《澳门文献信息学刊》2022年第2期,此为作者Word版,引用请以该刊为准。感谢汪欣欣老师授权发布!

明代杜律选评本补考

汪欣欣

元、明两代是杜律选评本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其文献编纂、修订、刊刻可谓代不乏人。据古今中外文献著录的不完全统计,自元以来,见于著录的杜律选评本有一百余种,其中元明杜律选评本文献就有五十三种。虽周采泉的《杜集书录》、张忠纲的《杜集叙录》对杜律选评本有所著录,泽被后学甚广。然因其所收书目数量庞大,且限于当时的条件,难免有错讹疏漏之处,学界对此亦有所关注[1]。本文即在文献调查和认真研读史料的基础上,对张孚敬《杜律训解》、徐常吉《杜七言律注》两种散佚文献进行补考,以期弥补学界研究之不足,为杜诗学研究提供更为文本数据和学术借鉴。

一、张孚敬《杜律训解》

张孚敬(1475-1539),原名璁,字秉用,号罗峰,永嘉(今属浙江)人。明弘治十一年(1498),以诗经中省试。不过其后“七试春官” [2]。焦竑《国朝献征录》亦云其“凡八举始进士第”[3]。明正德十六年(1521)会试初第,“时廷议睿宗献皇帝尊号,众论纷纭” [4]。明世宗“迫于杨廷和等,议未决” [5],张孚敬遂“上疏为皇上明父子之伦,辞意谆切”[6]。因此次“大礼议”上疏支持世宗,迎合其生父兴献王为皇帝事,得帝欢心,不次擢用。明嘉靖元年(1522),即授南京刑部主事。嘉靖三年(1524),因大礼未正,张氏再上疏争之,特召至京,与众廷议,升翰林院学士。嘉靖四年(1525),升詹事,寻晋兵部侍郎,仍兼学士;同时命修《明伦大典》,敕掌都察院事,诏讯大狱。嘉靖五年(1526),升任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嘉靖十年(1532),以名犯御讳,请更,乃赐名孚敬,字茂恭。嘉靖十四年(1535),以疾乞归。嘉靖十八年(1539),卒于家,年六十五。赠太师,谥“文忠”。

张孚敬“早有异质,克励问学,气度端毅,不与众同”[7],焦竑亦云其“读书负伟人志”,然“性褊迫,与物多忤,乡里贱之” [8]。汤日昭《(万历)温州府志》则谓其“信古执礼,独立敢言” [9]。张孚敬曾于明正德元年(1506)建罗峰书院于姚溪,聚徒讲学,“造诣益充”。其学博羣书,文章本原六经,撰有《礼记章句》、《大礼要畧》、《罗山奏疏》、《罗山文集》、《正先师孔子祀典集议》、《金滕辩疑》、《杜律训解》、《保和冠服图》。《明史》有传。

《杜律训解》,诸家所著书名有所出入。此书最早见赵琦美的《脉望馆书目》著录,作“《杜律训解》,一本”。其后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嵇曾筠《(雍正)浙江通志》沿用其说,不过前者明确为“二卷”,后者未标注卷数。今人叶绮莲《杜工部集关系书存佚考》著录为“张璁《杜律训解》,二卷”,用张孚敬原名。[10]郑庆笃《杜集书目提要》沿用叶绮莲之说,题为“张璁《杜律训解》”。[11]而周采泉《杜集书录》、张忠纲《杜甫大辞典》则沿用黄虞稷、嵇曾筠之说,著录为“张孚敬《杜律训解》,二卷”。以上诸家均题为《杜律训解》,卷数为二卷。

《杜律训解》今已散佚,不过张孚敬自撰三篇序文及部分评语尚留存于世。其中,《太师张文忠公集》“文稿”卷一收录《〈杜律训解〉序》和《再识》两篇序文,“奏疏”卷之四收录《进〈杜律训解〉疏》一篇序文。根据这些留存于世的序文,大体可以推测《杜律训解》成书的时间及其卷数。

《〈杜律训解〉序》

杜少陵诗,代称“诗史”,而后《三百篇》者也。注家引证多妄,释意非浅则凿,其本旨远矣。夫少陵为诗,句中藏字,字中藏意,其引用故事,翻腾点化,故王介甫尝谓:“绪密思深,观者苟不能臻其阃奥,未能识其妙处。”斯言信矣。愚窃于是诗讽咏涵濡,精以审查,然后乃见其立言之意。虽抑扬发敛,变态无常,而句句字字,自有曜如者在也。敢取七言近体以训解之,盖有不得不为少陵辩者,学者因而加详焉,则全诗其庶几乎。

张孚敬《再识》

是编元张伯成注,误传为伯生虞氏。夫生于千百载之下,而欲得作者之志于千百载之上,不亦难哉。唯孟氏有曰“以意逆志,是为得之”。愚觉旧释过赘,遂大削之,能者观焉,则又不如尽削也。

《进〈杜律训解〉》

臣窃谓古诗自《三百篇》以后,其存忠君爱国之心者,惟唐杜甫之诗,而甫诗尤精者,惟七言律诗。臣昔年于书院中,尝因注家多失其意,愚不自揣,略为训解,近托梓刻,以便抄誊。兹敢装演成册,进呈或备。万几之暇,垂览。

张氏《进〈杜律训解〉疏》曾谓:“臣昔年于书院中,尝因注家多失其意,愚不自揣,略为训解。” [12]可知其是于“书院中”编纂此书。而此处提及的“书院”,应是指张孚敬所建的“罗峰书院”。过庭讯《本朝分省人物考》曾载:“正德丙寅(元年,1506),建罗峰书院于姚溪,聚徒讲学。”[13]然张孚敬《建书院告罗山山灵文》则云:“维正德十三年(1518)岁次戊寅正月辛丑朔越十有八日,戊午举人张孚敬敢以刚鬃柔毛致祭于罗山之英,瑶溪之灵。孚敬顽钝无成,苦无肄业之地,托址溪山,建兹书院,以翌日落成,将率学徒讲学其间。” [14]明确记载是正德十三年(1518)“托址溪山,建兹书院”,并“率学徒讲学其间”,则罗峰书院当建于明正德十三年(1518)。而张孚敬作于此年的《山中纪时二十韵》有“杜陵心独苦,贾谊泪长流”之句。因此,《杜律训解》很可能成于正德十三年(1518)左右,即其中进士前,且此书当是张孚敬授徒之讲义。

张孚敬《再识》云:“是编元张伯成注,误传为伯生虞氏。……愚觉旧释过赘,遂大削之,能者观焉,则又不如尽削也。”[15]张绘亦曾云:“元进士金溪张伯成尝著《杜律演义》,今讹传《虞注》者是也。永嘉罗峰张阁老又为《释义》。二书优劣,不待论而可知。”[16]则此书应是以张性《杜律演义》为底本进行演绎的杜甫七言注解本。又,邵傅《杜律集解》云:“罗峰统合诸家,考证详实,而注文略陈。”[17]可见其对前人注解多有演绎或删减。因《杜律演义》为两卷,张孚敬虽对此书评语有所增删剪裁,不过卷数应该变动不大;且源自《杜律训解》的《杜律测旨》(赵大纲撰)亦为两卷,“滨州(即赵大纲)演会罗峰章旨,亦稍更易” [18],故推测《杜律训解》选文可能也是一百五十一首,分为二卷。

除序跋得以保存外,《杜律训解》的部分评语为当时及后世杜诗选评家所引用,故也得以保存。其中,张綖《杜诗本义》辑录一条,邵傅《杜律集解》辑录两条,颜廷榘《杜律意笺》辑录十四条。具体如下:

(一)张綖《杜诗本义》辑录一条

1.《至日遣兴寄两院故人二首》其二:“张阁老谓:“冬至日,阳生阴退,君子道长,谓之'穷愁日’。”

(二)邵傅《杜律集解》辑录两条

1.《送路六侍御入朝》:张罗峰云:“生憎不分,素性所恶也。路为侍御司观察,公必有为言。比也。”

2.《陪李七司马皂江上观造竹桥》:“'合欢’当作'合观’,言陪李十七观造桥也,谓合欢者,讹。此张罗峰解。”

(三)颜廷榘《杜律意笺》辑录十四条

1.《题张氏隐居》:“'迷出处’,虞注以迷出处之意言,亦非。张文忠公云:'处’,如字。是也。”

2.《奉和舍人早朝大明宫》:“张文忠公曰:'超宗父谢凤,帝谓殊有凤毛,谓属父□体之余也。此言池上有凤毛,则就中书省言,只是文词之美耳。’”

3.《题省中壁》:“张文忠公云:'公不得志,题辞。以省中光景闲度,以自愧也。’”

4.《曲江对酒》:“张文忠公云:'公以志不行,赋曲江所见,以比朝廷迷眩,小人同群。’”

5.《九日》:“张文忠公云:'清路尘,谓胡之反也。’”

6.《题桃树》:“张文忠公云:'车书一家,谓两京收复时也。’”

7.《至后》:“张文忠公云:'非故乡,言经乱变故也。’”

8.《拨闷》:“张文忠公云:'公欲往云安,故托言闻其酒美而固以消愁,如此亦善言诗。’”

9.《诸将五首》其五:“张文忠云:'蜀为天下之险,须仗武以镇安之,若口令无,其人□□多事耳。’”

10.《愁》:“张文忠公云:'时京兆用第五琦什一税法,民多流亡者。’”

11. 《秋兴八首》其七:“张文忠公云:'武帝欲征昆明为池,以习武为备而今荒废如此,反致胡羌内入,长安屡陷,于是托意蜀道难归,远适江湖之兴。’”

12.《秋兴八首》其八:“张文忠公云:'游渼陂,感时物之变,以比小人厚禄,君子位衰,亦看得深。但与家人仙侣语意不合,细玩,总是追言昔盛时,年谷丰登,贤臣遇主,以及士女宴游之乐,而叹今之不然耳。’”[19]

13.《咏怀古迹》其五:“张文忠公云:'志决出师,身歼于君中者,果因军务劳乎?信乎,天为之也。’”[20]

14.《又呈吴郎》:张文忠公云:'云安以此妇故而衰,及孤寡,以褒吴郎之心也。’”


二、徐常吉《杜七言律注》

徐常吉,《杜集书录》、《杜集叙录》皆谓生卒年不详。徐常吉生平事迹见赵宏恩《(乾隆)江南通志》,毛先撰、吴亮增补《毗陵人品记》以及王祖肃《(康熙)武进县志》,此外,赵用贤《松石斋集》有《送给事中徐儆弦先生擢浙江佥宪叙》一文。赵宏恩《(乾隆)江南通志》有“徐常吉”条,并云:“徐常吉,字士彰,武进人,万历癸未进士,授中书舍人,擢南户科给事中,户科故摄后湖黄册所入不赀,常吉皭然不染,督学房寰贪墨不法劾斥之外,转浙江佥事,未任,卒。”[21]吴亮增补《毗陵人品记》云:“徐常吉,字士彰,武进人,家贫,藉馆榖养母。嘉靖甲子举于乡,绝迹干请贫益甚,署敎上海。癸未成进士,授中书舎人,南户科给事,管湖册,号称脂膏之地不一染指第令诸胥录书数百卷而已。平生下帷攻苦窹诗书,薪水之余,辄以攻镌刻,所著有《四书原旨》、《诗翼说》、《遗经四解》、《六经类雅》等书。性喜飮,与知己相对陶然乃已。不设城府,乡人子弟多从之游,时有启称儆弦先生,官止浙江佥事。”[22]由此可知,徐常吉,字士彰,武进人,明嘉靖四十三(1564)中举,明万历十一年(1583)登进士,授中书舍人,擢南户科给事中。官至浙江佥事。

至于其具体生卒年,王祖肃《(康熙)武进县志》云:“嘉靖甲子举于乡。屡试礼部不第, 授上海县学博。年五十六,成万历癸未进士。”[23]则知徐氏当生于明嘉靖六年(1527)。赵用贤《送给事中徐儆弦先生擢浙江佥宪叙》云:“先生由中翰,选为南京戸科给事中,居岁余,所条上便宜十余事,皆不诡时势,而其最大者在首陈旱灾,请蠲贷贫民及留漕粮数十万,实陪京军饷,诸骄悍得藉以无震说者。又谓先生当事审机智略辐辏,非徒文藻攻经术,搤擥谭古而已也。庚寅秋,吏部以岁例上,先生名擢浙江按察佥事,分廵台州。”[24]所谓“庚寅”则当指明万历十八(1590),是年徐常吉转浙江佥事,分廵台州。然由赵宏恩《(乾隆)江南通志》所附小传可知,徐常吉未到任而卒,则知其当卒于明万历十八(1590)。

综上可知,徐常吉(1527-1590),字士彰,武进人,明嘉靖四十三(1564)中举,明万历十一年(1583)登进士,署敎上海,授中书舍人,上海署教喻登第自常吉始。擢南户科给事中,以清廉闻。迁浙江佥事。未仕卒。徐常吉与明人张凤翼交好(张氏的《处实堂集》有《赠徐常吉》、《赠徐常吉礼白狱》两诗)。吴亮增补《毗陵人品记》云其平生苦读诗书,且“薪水之余,辄以攻镌刻”。赵用贤《松石斋集》则谓其“以文学高吴中,所构制义学者,争相传法”[25]。徐常吉不设城府,乡人子弟多从之游,时称“儆弦先生”。著述颇丰,有《六经类雅》、《四书原旨》、《诗翼说》、《遗经四解》、《事词类奇》。

《杜七言律注》,诸家所注作者及书名均有出入。此书最早见赵琦美著录,其在《脉望馆书目》中云:“徐常吉《注杜律》,一本。”[26]黄虞稷《千顷堂书目》也有著录,不过作者题为“徐长吉”,书名作“《杜七言律注》,二卷”。[27]今人叶绮莲《杜工部集关系书存佚考》、郑庆笃《杜集书目提要》沿用黄虞稷之说,作者亦题为“徐长吉”;[28]而周采泉《杜集书目》则沿用赵琦美之说,题作“徐常吉”,书名题作《杜诗注》,并云此书一作《杜七言律注》,一作《注杜律》。[29]其后,张忠纲《杜集叙录》、《杜甫大辞典》均使用“徐常吉”之名,并云“一作长吉”;书名则统一作“《杜七言律注》”,卷数为“二卷”。如上所考,赵用贤、赵宏恩、吴亮增、王祖肃等诸家所撰徐氏小传皆作“常吉”,而未见称“长吉”者,推测黄虞稷可能误衍为“长吉”,叶绮莲、郑庆笃、张忠纲等人沿用之。

徐常吉的《杜七言律注》已佚,不过其人名著当时,所论常为人所传颂。赵用贤即云:“(徐常吉)以文学高吴中,所构制义学者,争相传法。余为诸生时,毎读其文,未尝不艳称而服膺之也已。先生举进士,余官长安,数过从先生,盖不为章言褒行易人视听而其载籍之,淹该文辞之尔雅,海内人士莫不向慕,谓徐先生非徒毕技于一制义者。”[30]徐氏备受文坛推崇于此可见。《杜七言律注》的评语也多为明清诸家所引。其中,谢杰《杜律詹言》一书所引最多,达十九条,标以“徐儆弦曰”或“徐云”。吴亮增《毗陵人品记》云:“(徐常吉)性喜饮,与知己相对陶然乃已。不设城府,乡人子弟多从之游,时有启称儆弦先生。” [31]朱彝尊《经义考》中则云谓其喜读“徐儆弦先生《翼说》”。此《翼说》当指徐常吉所著《诗翼说》,可知徐儆弦当为徐常吉。谢杰极为推崇徐常吉的《杜七言律注》,其《〈杜律詹言〉叙》云:“自毗陵说行,世稍知其为赝,不可谓无功于虞。”认为自此书行世以来,世人方知《杜律虞注》的谬误之处,故《杜律詹言》多引其语。其所辑十九条如下:

1.《晓发公安数月憩息此县》:“徐云:'假寐而听,是焉所闻,昧旦而兴,是焉所见。’”
2.《愁》:“徐云:'此即须漕桧楫之遗音。’”
3.《拨闷》:“徐云:'当今与闻道相应,止是遥想。以此拨闷,贻所谓画饼充饥,谈河止渴,亦足以见公落莫。’”
4.《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徐云:'莺好双飞,而曰并坐,若愁湿然。鹭好独立,而曰群飞,若剧干然。’”
5.《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徐云:'一赴字写出口,水会合顺流之状。’”
6.《赤甲》:“徐云:'三、四爱君,五、六忆友。’”
7.《呈吴郎》:“徐云:'嫠妇、杞人,各忧其忧。’”
8.《覃山人隐居》:“徐云:'此山人尚在,或口聘而出,公讽之,有不满之意。’”
9.《暮春》:“徐云:'公有不安于蜀而楚游之志。’”
10.《秋兴八首》其六:“徐云:'风烟想接则听息,遥阻可知。歌舞地今为戎马壕,帝王州今为腥遭窟,公之意在言表。’”
11.《十二月一日》:“徐云:'切见触目惊心,见经年靡月。’”
12.《白帝城最高楼》:“徐云:'高楼之泣血,与新亭之泪演同。’”
13.《登楼》:“徐云:'野马姻绵,极目万里,苍狗幻化,瞬息千年。’”
14.《寄常征君》:“徐云:'正所谓食少口频。’”
15.《所思》:“徐云:'一气说下,以醒字、眠字写醉,字不言醉,而醉在语中。’”
16.《奉酬严公寄题野亭之作》:“徐云:'以真字写嫩,性字妙。’”
17.《送路六侍御入朝》:“徐云:'会合之难,别离之易。’”
18.《即事》:“徐云:'有我曰构祸之感。’”
19.《舍弟观赴蓝田取妻子到江陵喜寄》其二:“徐云:'《梅花笑》,本隋炀帝诗,见《野客丛书》。今捡炀帝诗无之,可见宋诗尚有此本。’”

除谢杰《杜律詹言》辑录徐常吉评语外,颜廷榘《杜律意笺》亦辑录徐氏一条评语:

1.《舍弟观赴蓝田取妻子到江陵喜寄》其三徐云:与弟卜居,犹欲其居贤人之宅。行贤人之事,可谓相勉以正。
注释: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课题“历代古文选本整理与研究”(17ZDA247)、2019年广东省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元明杜律选评形态及其演变研究”(GD19YZW03)成果。
[1] 陈开林《<杜集叙录>明代编作家传记补正》,《宁夏大学学报》,2017年第1期刊;杨海龙《<杜集叙录>补遗纠正》,《杜甫研究学刊》,2018年第3期;杨海龙《清代杜诗学文献辑考》,《澳门文献信息学刊》,2021年第2期。

[2](明)过庭讯《本朝分省人物考》卷五十六,明天启刻本,第16页。

[3](明)焦竑《国朝献征录》卷十六内阁五,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徐象橒曼山馆刻本,第6页。

[4](明)过庭讯《本朝分省人物考》卷五十六,明天启刻本,第16页。

[5](明)焦竑《国朝献征录》,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徐象橒曼山馆刻本,第7页。

[6](明)过庭讯《本朝分省人物考》卷五十六,明天启刻本,第16页。

[7](明)过庭讯《本朝分省人物考》卷五十六,明天启刻本,第16页。

[8](明)焦竑《国朝献徵录》,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徐象橒曼山馆刻本,第6页。

[9](明)汤日昭:《(万历)温州府志》卷十一“人物志”,明万历刻本,第76页。

[10] 叶绮莲:《杜工部集关系书存佚考》(中),《书目季刊》第5卷第1期,1970年9月。

[11] 郑庆笃等编:《杜集书目提要》,齐鲁书社,1986年,第377页。

[12](明)张孚敬:《进〈杜律训解〉疏》,《太师张文忠公集》“奏疏”卷之四,《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77册,齐鲁书社,1997年,第79页。

[13](明)过庭讯《本朝分省人物考》卷五十六,明天启刻本,第16页。

[14](明)张孚敬:《建书院告罗山山灵文》,《太师张文忠公集》“文稿”卷之六,《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77册,齐鲁书社,1997年,第310页。

[15](明)张孚敬:《再识》,《太师张文忠公集》“文稿”卷之一,《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77册,齐鲁书社,1997年,第257页。

[16] (明)张绘:《后序》,《杜律本义》,明隆庆六年(1572)张守中刻本,台湾大通书局“杜诗丛刊”影印本,1974年,第721-722页。

[17] (明)邵傅集:《杜律集解》,日本元录九年(1696)刻本,台湾大通书局“杜诗丛刊”影印本,1974年,第289页。

[18] (明)邵傅集:《杜律集解》,日本元录九年(1696)刻本,台湾大通书局“杜诗丛刊”影印本,1974年,第289页。

[19] 按:《杜律意笺》有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永春县陈见龙初刻本(后收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和清顺治十七年(1660)刻康熙六年(1667)颜尧揆印本(收入台湾大通书局《杜诗丛刊》第三辑第三十九册),初刻本无“但与家人仙侣语意不合,细玩,总是追言昔盛时,年谷丰登,贤臣遇主,以及士女宴游之乐,而叹今之不然耳”一段,重刻本增加。

[20] 按:此条评语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永春县陈见龙初刻本无,清顺治十七年(1660)刻康熙六年(1667)颜尧揆印本有。

[21](清)赵宏恩:《(乾隆)江南通志》卷一百四十二“人物志”,《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11册,台湾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159页。

[22](清)毛先撰,吴亮增补《毗陵人品记》卷十,明万历刻本,第8页。

[23](清)王祖肃《(康熙)武进县志》卷二十三,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刻本。

[24](明)赵用贤《送给事中徐儆弦先生擢浙江佥宪叙》,《松石斋集》文集卷九,明万历刻本,第22-23页。

[25](清)赵用贤《送给事中徐儆弦先生擢浙江佥宪叙》,《松石斋集》卷九,明万历刻本,第22页。

[26](清)赵琦美:《脉望馆书目》,《中国著名藏书家书目汇刊》明清卷10,台湾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367页。

[27](清)黄虞稷:《千顷堂书目》,《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76册,台湾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757页。

[28] 叶绮莲:《杜工部集关系书存佚考》(中),《书目季刊》第5卷第1期,1970年9月。

[29] 周采泉:《杜集书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741页。

[30](清)赵用贤:《送给事中徐儆弦先生擢浙江佥宪叙》,《松石斋集》卷九,明万历刻本,第22页。

[31](清)毛先撰,吴亮增补:《毗陵人品记》卷十,明万历刻本,第8页。

【作者简介】
汪欣欣,博士,华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部讲师。主要学术方向:中国古典文学。
相关链接:
汪欣欣丨邵傅《杜律集解》考论
“书目文献”约稿:凡已经公开发表有关文献学、古代文史相关文章,古籍新书介绍、文史期刊目录摘要等均可。来稿敬请编辑为word格式,可以以文件夹压缩方式配图(含个人介绍),发到邮箱njt724@163.com。感谢您的支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