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汪莘的《沁园春·忆黄山》

 zqbxi 2023-04-07 发布于江西

看《太平广记》卷五十有感

宋代

三十六峰,三十六溪,长锁清秋。对孤峰绝顶,云烟竞秀;悬崖峭壁,瀑布争流。洞里桃花,仙家芝草,雪后春正取次游。亲曾见,是龙潭白昼,海涌潮头。

当年黄帝浮丘,有玉枕玉床还在不?向天都月夜,遥闻凤管;翠微霜晓,仰盼龙楼。砂穴长红,丹炉已冷,安得灵方闻早修?谁知此,问原头白鹿,水畔青牛。

译文

黄山层峦叠峰,千峰竞秀,溪流纵横,云峰烟溪,景色清幽,常年清凉如秋。面对黄山,但见孤峰绝顶之上,云烟竞秀,悬崖峭壁之上,瀑布竞相流泻。炼丹峰的炼丹洞中,相传有形似桃花的灵异石,轩辕峰下的彩芝源,相传曾是轩辕黄帝采灵芝的地方,所以在初春正月,雪后天晴之时,我便开始乘兴踏雪游山了。我曾亲眼看见白日里的白龙潭潭水,犹如雷霆骤击,汹涌腾越,又如同海潮翻滚白浪升空。

当年黄帝和浮丘公栖游黄山时用过的玉枕、玉床等卧具不知还在不在。月夜面对天都峰举目凝望之时,远远地听到远处传来的凤箫之声。在青翠掩映的山腰幽深处,晨光微曦之际,远望希望能见到浮现于高空的龙楼。当年浮丘公提炼丹砂的石穴之色,虽色依旧长红不衰,可是炼丹炉中的炉火燃尽,丹炉早已经冷却了,又怎样才能趁早得到灵丹仙方,修炼成仙呢?又有谁知道答案呢?看来只有去问那源头的白鹿和水畔的青牛了。

注释

沁园春:词牌名,又名“东仙”“寿星明”“洞庭春色”等。以苏轼词《沁园春·孤馆灯青》为正体,双调一百十四字,前段十三句四平韵,后段十二句五平韵。另有双调一百十六字,前段十三句四平韵,后段十三句六平韵;双调一百十二字,前段十三句四平韵,后段十二句五平韵等变体。

三十六:约计之词,极言其多。

清秋:明净爽朗的秋天。

绝顶:山之最高峰。

云烟:云雾,烟雾。

竞秀:争比秀丽。

悬崖峭壁:陡峭的山崖。

瀑布:从悬崖或河床纵断面陡坡处倾泻下的水流,远看如挂着的白布。

争流:竞相流泻。

仙家:仙人所住之处。

春正:正月。

取次:亦作“取此”。谓次第,一个挨一个地;挨次。

白昼:白天。

潮头:潮水的浪峰。

当年:往年;昔年。

黄帝:古帝名,传说是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少典之子,姓公孙,居轩辕之丘,故号轩辕氏,又居姬水,因改姓姬。国于有熊,亦称有熊氏。以土德王,土色黄,故日黄帝。

浮丘:即浮丘公。

玉床:玉制或饰玉的床。

月夜:有月光的夜晚。

遥闻:远远地听到。凤管:笙箫或笙箫之乐的美称。

翠微:指青翠掩映的山腰幽深处。

霜晓:霜晨。有霜的早晨。

灵方:犹仙方。神仙赏赐的药饵。

闻早:趁早;赶早。▲

赏析

  词的上片,描写黄山千峰竞秀、万壑争流的壮丽风光,下片则以动人的神话传说写黄山的奇情异彩。从起句开篇,词人即纵笔挥洒,连刷三句,整体上绘出黄山雄伟瑰丽的画面。用拟问语气点出白鹿、青牛,作为词的收结,辞尽而意不尽,含有无穷的韵味,使奇美的黄山又增添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在这首词中,作者仿佛在读者面前打开一座神界仙山,想象丰富,情思变化多端,笔触多样,展现在大家面前的是一幅千姿百态的秀丽景色,使人应接不暇。词的上片,描写黄山千峰竞秀、万壑争流的壮丽风光。下片则以动人的神话传说写黄山的奇情异彩。从起句开篇,词人即纵笔挥洒,连刷三句,整体上绘出黄山雄伟瑰丽的画面:“三十六峰,三十六溪,长锁清秋。”所谓三十六峰,不是实指,乃概略之数。黄山有天都、莲花等三十六大峰,玉屏、始信等三十二小峰。或巍峨雄伟,横绝天表;或清秀隽美,流丹映彩。层峦叠嶂,屏张锦绣,争奇斗艳,千姿百态。黄山地处皖南山区,百千峭峰,摩天戛日,老树古木,郁郁苍苍,虽在赤日炎炎的盛夏,犹然凉爽如秋,所以说“长锁清秋”。清字,不仅说气候清凉,也是说景色清幽。而“锁”字则点出清秋常在,独存山中之意。

  接下去的四句,采取分镜头写法,捕捉典型的景观,细致刻画黄山山水胜境:“对孤峰绝顶,云烟竞秀;悬崖峭壁,瀑布争流。”“对”字为领格字,直领四句。一二、三四句各为一组,分写孤峰云烟、悬崖瀑布。而一三、二四则是隔句对仗,谓之扇面对。其中一三句又是句中对仗,谓之当句对。包容交错,如夜珠走盘,有往复回环之美。这四句的写景妙处,在于竞秀、争流的动态美。那孤峙飞耸的山巅绝顶,彩云缭绕,轻烟袅袅,或细如丝缕,柔如薄纱;或迷茫如海,横际无涯。忽聚忽散,离合变化,各逞奇姿,互竞秀色,气象万千。而悬崖之上峭壁之前的瀑布,飞流直下,素练遥挂,喷珠溅雪,争泻深潭,令人魂魄摇荡。总起来说,这四句笔落情至,语出景现,无刻意雕凿之痕而有信手拈来浑然天成之美。言简意赅,情韵俊秀。

  词人多年屏居黄山,耽于自然的山水情怀、云林雅趣,使他不知疲倦地遍游山中胜境,甚至不顾寒冷,踏雪觅胜,所以词中写了“洞里桃花,仙家芝草,雪后春正取次游”。头两句根据传说写成。相传黄山炼丹峰的炼丹洞里,有二桃,毛白异色,为仙家之物,“洞里桃花”即指此。“仙家芝草”,则指服之可以成仙的灵芝草。相传黄山轩辕峰为黄帝采芝处,今峰下有采芝源。写仙桃与仙草,既点出黄山异景,也点出它的非凡的经历。深山灵秘,正是寻幽探险的最好去处,虽在初春正月,词人游兴仍很高,雪过天晴之后便进山了。

  这三句中,“雪后”一句乃倒提之笔,点明入山寻访仙物时的天气、季节和急切心情。当他在进山路上,经过白龙潭时,忽然想起曾见过的奇景,于是再追述一笔,写了“亲曾见,是龙潭白昼,海涌潮头”。这里用“亲曾见”三字先作交代,表明所写奇景乃是亲眼所见的实在之景,并非道听途说,或是凭空想象的虚幻之景。所说“龙潭”,即白龙潭,在桃花溪上游、白云溪白龙桥下。在那里,白云溪受众壑之水,泻入白龙潭。每逢大雨倾盆之时,激流怒注,潭中之水有如雷辊霆击,虎啸龙吟,其势汹涌澎湃,如海潮翻滚,白浪蹴空,令人神骇心惊,不敢逼视。词人用“海涌潮头”四字加以形容,确实恰到好处。

  过片两句:“当年黄帝浮丘,有玉枕玉床还在不?”用“当年”二字提引,点明回叙之意,也见出黄帝浮丘仿佛确曾栖隐于黄山。据说,在遥远的古代,浮丘公曾来黄山炼丹峰炼得仙丹八粒,黄帝服其七粒,于是与浮丘公一起飞升而去。至今,炼丹峰上,浮丘公炼丹所用的鼎炉、灶穴、药杵、药臼仍然依稀可辨。

  峰下还有炼丹源、洗药溪呢。灵山仙迹,神奇动人。可是,词人撇开这些不问,而独独问到玉枕玉床,说明别的灵迹都已见到,而枕卧之具却未曾寻得。想象之中,这本是应该有的,如今不见了,却不肯直说,而故意摇曳笔姿,问出“还在不”三字,亲切自然,妙有灵动之感。接下去,词人想入非非,进入幽渺的神话境界,以“向”字切入,领起四个四言秀句:“向天都月夜,遥闻凤管;翠微霜晓,仰盼龙楼。”所说的天都,即黄山主峰之一的天都峰。其高度虽略低于莲花峰和光明顶,但它风姿峻伟,气势磅礴,拔地耸天,雄冠群山,因尊称之为天帝神都,故名曰“天都”。

  “凤管”,即凤箫。相传春秋时有萧史善吹箫,秦穆公以女弄玉妻之。萧史教弄玉吹箫作凤鸣,引凤来归,穆公为之筑凤台。后萧史、弄玉俱乘凤而去。凤箫之名即由此而得。这里说“遥闻凤管”,则由望仙峰传说推想而来。相传黄帝、浮丘从黄山望仙峰飞升时,彩云中遥闻有弦歌之声,黄帝在仙乐接引下驾云而去,后来就有瞭望仙峰的名称,而峰下之溪则因此得名为弦歌溪。词人想,天都峰是黄帝聚会众神之所,“中天开帝庭,百灵此朝飨”,当其降临之时也该是仙乐齐奏的,故而揉合望仙、天都两峰传说,写了“向天都月夜,遥闻凤管”。这两句不仅描绘出夜宿黄山的奇情逸趣和灵异境界,而且点带出天都峰下月洒清辉、山幽峰秀的清美景色。

  黄山之夜是美的,黄山之晨也是美的,所以后面两句“翠微霜晓,仰盼龙楼”,转而描绘黄山翠微峰的清丽风光。翠微峰位于黄山后海,为三十六大峰之一。山上古树参天,修竹遍地,郁郁葱葱,苍翠可爱,故名之曰翠微。山下有翠微寺,为唐代麻衣禅师道场。他曾飞锡穿穴而得神泉。龙楼,是由大气折射作用所生成的一种空中幻影,俗称之为蜃楼。古人以蜃属蛟龙一类的神异动物,能吁气作楼台城郭之状,故以蜃楼、龙楼称之。这种自然奇观,在黄山不常见到。故而当翠微霜天拂晓,晨光曦微之际,词人翘首仰盼,渴望幸得一见山中蜃楼奇景。他那举首凝目的神态、执意追求奇趣的情怀,活泼泼地表露出一颗热爱自然的纯真童心。神奇的黄山给予词人的实在太丰富了。可是那些神奇的故事毕竟都是遥远的过去的事情。

  词人来黄山时,虽然灵宅仙窟遗迹犹存,但已非昔日风貌。想到这里,不免有渺茫怅惘之感,于是写出了:“砂穴长红,丹炉已冷,安得灵方闻早修?”这三句的大意说:浮丘公提炼丹砂的石穴之色,虽依然长红,可是丹炉火尽,早已冷却了,又怎能得到仙方灵丹,赶早修炼成仙呢?问到这谜一样的事情,自然无人能答,似乎难以写下去。

  然而词人却绕旋回折,点借仙物,写出结末三句:“谁知此,问源头白鹿,水畔青牛。”“谁知此”三字,是就上句所问再作腾挪,而不即刻作答,象是“千呼万唤始出来”,饶有韵味。究竟有谁知道这些服丹成仙的事呢?词人说只有去问源头的白鹿和水畔的青牛了。显然这白鹿青牛定非寻常之物。原来,相传浮丘公曾在黄山石人峰下驾鹤驯鹿,留下了驾鹤洞、白鹿源的遗迹。白鹿既是浮丘公当年驯化的,想来定然应该知晓仙人的灵秘。而那水畔青牛也有一段非凡的经历。相传翠微寺左的溪边有一牛,形质迥异,通体青色,一樵夫欲牵回家中,忽然青牛入水,无影无踪。从此,那溪便称为青牛溪,至今仍在。看来,那青牛也该多少知道些仙人的故事。词人用拟问语气点出白鹿、青牛,作为词的收结,辞尽而意不尽,含有无穷的韵味,使奇美的黄山又增添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同时,也进一步抒发了词人饱览黄山风光,领略河山之美的诗情游兴。

  这首词所写山水之景是实,神话传说是虚,虚实紧密揉合,使山水充满神奇色彩,使传说宛然实有其事,令人神往。而全词又是触景生情,以景写情,达到了情景交融为一的艺术妙境,确为黄山词难得的神品。明人程敏政《游黄山记》说:“黄山之为景也,非太白之句不能当其胜,非摩诘之图不能尽其变。”

  汪莘这首辞采横溢、情韵深厚的黄山词,可以说足以当其胜、尽其变而与名家并驾齐驱。

汪莘 

汪莘(1155~1227)南宋诗人。字叔耕,号柳塘,休宁(今属安徽)人,布衣。隐居黄山,研究《周易》,旁及释、老。宋宁宗嘉定年间,他曾三次上书朝廷,陈述天变、人事、民穷、吏污等弊病,以及行师布阵的方法,没有得到答复。徐谊知建康时,想把他作为遁世隐士向朝廷荐举,但未能成功。晚年筑室柳溪,自号方壶居士,与朱熹友善。作品有《方壶存稿》 9卷,有明汪璨等刻本;又有《方壶集》4卷,有清雍正九年(1731)刻本。► 337篇诗文 ► 24条名句。

田璆,洛阳人,熟读三礼,很有文采,精通群书,学识渊博,与其友邓韶是同一类人,都因为人太老实,不能把优点展示出来,所以一直没有什么名声。

元和年间,有一年中秋节的晚上,田璆携带酒具,傍晚从建春门出来,准备到邓韶的别墅赴约赏月。走了二三里地,遇到了邓韶,邓韶也携带着酒具从东边走来。两个人在道边停下马,还没有决定往哪里去。

这时又有两个书生骑着青白色的马,也从建春门出来。他们与田璆、邓韶作揖见礼,然后说:“二位君子带着酒具,莫非是寻找今天晚上赏月的地方吗?我有个庄园,水竹台榭在洛阳一带是出名的,往东南走,离这三二里地就到了,倘若你们能调转马头,随同我们前去,我们将不胜荣幸。”

田璆、邓韶对二位书生的邀请非常高兴,就跟着他们前往。问二位书生的姓名,都被他们用别的话叉开。走了几里地,月亮已经升起来。

他们来到了一个小门,刚进去时觉得很荒凉,又走了几百步,就有闻到一股异香扑面而来,又见到泉瀑交流,松桂夹道,奇花异草,明烛照耀如同白昼,俊鸟腾飞,与月上宫阕交相辉映,真像是到了仙境。

田璆、邓韶请求大家打马快走,以便传杯痛饮,书生问他们:“你们带的酒,味道怎么样?”

田璆、邓韶回答说:“我们带的是乾和五酘,即便上清宫的醍醐,估计也比不上这种酒的味道好。”

一个书生说:“我有瑞露酒,在百花之中酿成,不知与您的五酘哪个更好。”

于是对另一个书生说:“折一支烛夜花,倒给二位先生尝尝。”

这种烛夜花,每枝四朵,深红色,花形圆如小瓶,直径三寸多,绿叶形似酒杯,触碰它还有香气。小童把花折来,在竹叶中一共传饮数巡,花汁味道又甜又香,美味得无法形容。

大家喝完了,继续往东南走,过了几里,又来到一个门前,书生揖请二位客人下马,又用酒杯装上了烛夜花中剩下的瑞露酒,赏给随从每人一杯,这些随从都喝得大醉,都在门外各自找地方酣睡起来。

书生领着田璆、邓韶两位客人进入门内,刚进门就有几十只鸾鸟仙鹤,腾舞着来迎接。他们迈步向前走,周围花更多,酒味更香了,路旁的百花都散发着芳香,把花枝压得低垂。

他们一路走着,凡是经过池馆堂榭,全都陈设着宴席,好像等待什么人的样子,只是不请田璆、邓韶去坐。田璆、邓韶喝多了,走得又很疲倦,要求到盘筵暂时小憩。

书生说:“坐一坐又有何难?只不过对您不利罢了。”

田璆、邓韶询问其中的缘故。

书生说:“今天晚上,天上群仙在这座山岳聚会,因为您熟知礼仪,气度高洁,不染腥膻,所以请来您的神魂引导大家。这都是群仙的座位,尘世人不宜触动啊。”

正谈话间,就看见正北方向,花烛在天空绵亘闪耀,仙乐的声音,响彻云霄。在金堤之上停驻着云母双车,车里坐着一位贵妇人,在瑶幄之内,摆设着水晶方盘,周围群仙正演奏着霓裳羽衣曲。

书生走进车前,命田璆、邓韶给贵妇人行礼,贵妇人掀开帷幕笑着说:“下界难得有人能懂得礼仪,然而衣服食物的气味还是这样熏人,不可让他们靠近贵婿,可以各赏他们薰髓酒一杯。”

田璆、邓韶喝完薰髓酒,觉得肌肤温润,渐渐与平常不同,呼吸都有异香气。

贵妇人问身边侍者:“是谁把他们召来的?”

侍者回答说:“卫符卿、李八百。”

贵妇人说:“那就令这两个童子接待。”

于是二童把田璆、邓韶领到神仙队伍的后面,请他们随意观看。

田璆问童子:“车里坐着的贵妇人是谁?”

童子答道:“是西王母。”

田璆又问童子:“主持仪式的人是谁?”

童子回答说:“刘纲。”

田璆再问:“充当侍者的是谁?”

回答说:“茅盈。”

问:“东邻弹筝击筑的女子是谁?”

回答说:“麻姑、陶自然”。

不一会儿,有一人驾鹤而来,王母说:“刘君久望。”

有玉女问道:“赞礼的人来没来?”

于是把田璆、邓韶领进去,站在碧玉堂下的左边。

刘君笑着说:“刚才由于收到莲花峰叟的紧急奏章,事情必须立即决断,所以来晚了一点点,现在还有许多客人没到,怎么说久望呢?”

王母说:“什么事这么紧急呀?”

刘君说:“浮梁县令凭贿赂当官,用严苛残酷的办法处理政务,在案子上徇私情,丝毫没有忠恕之道,唯独在财物上拚命钻营,巧取豪夺的办法层出不穷,因而折损余寿,应该立即捉到地府受刑。但莲花峰叟欠他人情,奏章写得很恳切,苦苦求情,想将浮梁县令的死期延长五年。”

田璆问:“刘君是谁?”

童子回答说:“是汉朝天子。”

紧接着,一个人驾着黄龙,带着黄色有铃铛的龙旗,以笙歌为前导,以嫔嫡为后队,望瑶幄而下。

王母又问道:“李君怎么来迟了?”

李君回答说:“因为下令让龙神安排水旱的计划,兴雨灌满淮蔡两地,用以歼灭妖逆。”

汉帝说:“那老百姓怎么办?”

李君说:“上帝也有这个疑问,我一道表章就解决他的疑感了。”

汉帝说:“可以说来听听吗?”

李君说:“记不住全部表章的内容了,给你大概说说吧。那道表章大意是:我秉承上帝的旨意,平定中夏巴蜀的妖孽,不敢怠误荒废,妖孽已有九成被素清,只剩一处。

我认为淮蔡两地的人间妖孽,可以请龙神施水,厉鬼行灾。只要庄稼欠收,灾害发动,人心一定摇动,百姓就会倒戈而攻,这样既可以席卷逆党,清除妖孽,所受的损害又可降低到最小。”

汉帝说:“表章写的很好,上帝既已允许,我可以提前祝贺你诛除妖孽了。”

童子告诉田璆、邓韶:“这个人就是开元天宝年间,太平天子李隆基。”

不久,又听到仙乐从空中传来,手擎红色符节的人在前面大声说:“穆天子来了,奏乐!”

群仙都站起来,王母也离开座位拜迎,两个皇帝也降阶出迎,然后一起入帷幄之中环坐而饮。

王母说:“为何不把老轩辕拉回来?”

穆天子说:“他今天晚上主持月宫的宴席,不是不想来啊。”

王母又说:“瑶池一别之后,山谷几经变迁移动,刚才来时,观看洛阳东城,已变成土丘废墟了。定鼎门西路,转眼间又变为新的集市。但人们的名利思想还像旧时一样,可悲可叹哪!”

穆王把酒,请王母唱歌,王母就用珊瑚钩,敲击玉盘而唱道:“劝君酒,为君悲。”

又吟诵说:“自从频见市朝改,无复瑶池晏乐心。”

王母持杯,穆天子唱道:“奉君酒,休叹市朝非。早知无复瑶池兴,悔驾骅骝草草归。”

唱完以后,与王母谈论瑶池会时的旧事。于是又重新歌唱一段:

“八马回乘汗漫风,犹思往事憩昭宫。
晏移南圃情方洽,乐奏钧天曲未终。
斜汉露凝残月冷,流霞杯泛曙光红。
昆仑回首不知处,疑是酒酣魂梦中。”

王母酬答穆天子唱道:

“一曲笙歌瑶水滨,曾留逸足驻征轮。
人间甲子周千岁,灵境杯觞初一巡。
玉兔银河终不夜,奇花好树镇长春。
悄知碧海饶词句,歌向俗流疑误人。”
轮到给汉武帝敬酒,王母又唱道:
“珠露金风下界秋,汉家陵树冷翛翛。
当时不得仙桃力,寻作浮尘飘陇头。”

汉武帝给王母娘娘敬酒说:

“五十余年四海清,自亲丹灶得长生。
若言尽是仙桃力,看取神仙簿上名。”

汉武帝又说:“我听说丁令威能唱歌。”

就命左右之人去把他召来。丁令威来到,汉武帝又派子晋吹笙来伴奏,丁令威唱道:

“月照骊山露泣花,似悲仙帝早升遐。
至今犹有长生鹿,时绕温泉望翠华。”

汉武帝持杯良久。

王母娘娘说:“应该把叶静能召来,让他唱一曲时下的事。”

而后叶静能来到,跪着给唐玄宗敬酒,又唱道:

“幽蓟烟尘别九重,贵妃汤殿罢歌钟。
中宵扈从无全仗,大驾苍黄发六龙。
妆匣尚留金翡翠,暖池犹浸玉芙蓉。
荆榛一闭朝元路,唯有悲风吹晚松。”

歌唱完了,唐玄宗凄惨良久,诸仙也觉得惨然。

于是黄龙持杯,也在车前拜了又拜,致祝词说:

“上清神女,玉京仙郎。
乐此今夕,和鸣凤凰。
凤凰和鸣,将翱将翔。
与天齐休,庆流无央。”

唱罢,有四只仙鹤驾车来到近前,车载着仙郎和侍者,还有一座宝花台。仙郎就从台上取出鲛绡五千匹,海人文锦三千端,琉璃琥珀器皿一百床,明月骊珠各十斛,赠送给奏乐的仙女。

过了一会儿,开始进献法膳,共有几十道美味佳肴,连田璆、邓韶也借了光,田璆、邓韶吃毕,又饮了些酒。这时有仙女捧着玉箱,托着红纸和笔砚而来,请写祝酒诗。

刘纲写道:

“玉为质兮花为颜,蝉为鬓兮云为鬟。
何劳傅粉兮施渥丹,早出娉婷兮缥缈间。”

茅盈写道:

“水晶帐开银烛明,风摇珠珮连云清。
休匀红粉饰花态,早驾双鸾朝玉京。”

巢父写道:

“三星在天银河回,人间曙色东方来。
玉苗琼蕊亦宜夜,莫使一花冲晓开。”

这些诗送进帷幄以后,就听里面有环珮响动的声音,于是就有几十位玉女引领仙郎入帐,并召田璆、邓韶去引导执行参拜礼仪。

礼仪完毕,王母很满意,两个书生领着田璆、邓韶向王母辞行,王母说:“不是没有宝物可以赠送给你们,只不过你们没有力量携带罢了。”

于是各赏他们延寿酒一杯,说:“可以增添人间半甲子的寿命。”

又命卫符卿和李八百等人领着他俩回人间,不要让他们归途寂寞。二童子就领着田璆、邓韶离去,一路上二童子又折烛夜花给他俩倒瑞露酒,他们俩每走一步都恋恋不舍。

卫符卿对田璆、邓韶说:“王母白昼升天,得鸾鸟仙鹤驾车,成就这样的仙位,没有特别的诀窍,只是在于长期努力修行罢了。

积累仁德而又胸蕴才学,却始终不能享受爵禄,我不相信有这样的事。倘若你们能够跳出尘缘的牢笼,解脱世俗的桎梏,从现在开始,十五年后,我在三十六峰等待你们,希望你们珍视这个机会。”

二童子送他们来到门口,双方握手告别,分别以后,田璆、邓韶刚走出四五步,回头一看,卫符卿和李八百等人踪迹皆无,唯有嵩山巍峨耸立,当初一起来的随从也不知去向。

他们找到一条砍柴人走出的小路,沿路回来。等到家里,发觉人间已过去一年多,家里人以为他们死了,把他们的衣冠下葬在北邙山的原野之中,坟上的草已经长的老高了。

于是田璆、邓韶就抛弃家室,一同进入少室山,再也没有消息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