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不是慢郎中-皮持衡国医大师中医药治疗急性肾炎

 Yang马 2023-04-07 发布于江苏

闻某某,女,21岁,汉,学生,就诊于2017年11月16日,发病节气:立冬。

【主诉】全身浮肿近1月。

【现病史】患者于10月21日受凉后出现发热恶寒,最高体温39.8 ℃,次日晨起出现眼睑及双下肢浮肿,伴尿量减少,10月24日于当地医院行血常规:WBC 11.26×109,N% 84.2%,尿常规:Pro++,RBC+++,诊断为“急性肾小球肾炎”,收住入院后予以“哌拉西林舒巴坦钠注射液”抗感染、“呋塞米注射液”利尿消肿及“醋酸泼尼松龙(25 mg /日)”免疫抑制等支持对症处理后,患者血常规(-)、发热消失,但血尿及蛋白尿改善不明显,自动出院,转来求治。

【刻下症】患者神志清,精神软,恶风少汗,颜面及双下肢浮肿明显,口干舌燥,易烦躁,入夜尤甚,时有咳喘,咳剧时伴有胸闷,食纳欠佳,夜寐不安,眠浅易醒,小便量少色深,大便干结欠畅,舌质红,苔白厚,脉浮弦。查尿常规:Pro++,RBC++。

【既往史】素体禀赋不足,平素易伤风感冒,慢性咽炎病史。

【西医诊断】急性肾小球肾炎。

【中医诊断】风水:太少两感证。

【治法】疏利少阳,利水消肿。

【处方】柴苓汤加减。具体药物:柴胡12 g、黄芩9 g、法半夏10 g、炙甘草6 g、党参10 g、猪苓30 g、茯苓30 g、泽泻12 g、桂枝12 g、桑白皮15 g、连翘15 g、白茅根30 g。7剂,水煎服,日一剂,分两次温服。医嘱:停用强的松,避风,药后不可令大汗淋漓,谨防再次外感;低盐饮食,忌食大蒜辣椒等辛辣刺激发物;复查尿常规。

2017年11月23日,二诊。服上方3剂后尿量明显增多,24小时尿量最多达3500 mL。7剂尽服后全身浮肿明显减退,体重下降5 kg,不恶风,咳嗽气喘不复,仍感腰酸易疲乏,口干舌燥及易烦症状改善不明显,纳可,寐差,大便平,舌质红,舌苔薄黄,脉弦滑细。查尿常规:Pro++,RBC+。方药:守上方去桂枝、桑白皮、连翘,加枣皮20 g、郁金15 g、桑寄生15 g。14剂,水煎服,日一剂,分两次温服。医嘱:同前,复查血常规。

2017年12月9日,三诊。药后浮肿基本消失,惟感疲乏腰酸,余证平,食纳可,睡眠一般,小便量可,泡沫少,大便平。舌脉基本同前。查尿常规:Pro+-,RBC-;血常规(-)。现患者太少两感证基本消失,惟先天肾精匮乏所致,调整处方:参芪地黄汤合水陆二仙丹加减。具体方药:党参10 g、黄芪20 g、仙鹤草30 g、生地10 g、枣皮15 g、淮山药10 g、泽泻15 g、茯苓20 g、芡实30 g、金樱子30 g、菟丝子15 g、覆盆子15 g。14剂,水煎服,日一剂,分两次温服。

2017年12月25日,四诊。药后患者疲乏症状较前减轻,不耐疲乏,余证平,食纳可,睡眠一般,小便量可,泡沫消失,大便同前。舌质淡红,舌体偏大,舌苔薄白,脉弦细。尿常规(-)。建议患者继续守上方服用三月以巩固疗效。后因患者使用中药不方便,改知柏地黄丸与参苓白术散颗粒替代中药汤剂,直致2018年2月5日,期间4次检查尿检均为阴性。

2018年5月、12月两次随访患者,除3月14日因外感出现尿蛋白+,感冒痊愈后自行转阴。期间每两到四周复查一次尿常规均为阴性,未再次出现水肿及不适,停药观察。

【临床资料】

急性肾炎多属中医之“风水”“皮水”证,究其原因,多因先天禀赋不足,素体肾元亏虚,或频感外邪,禁锢于内,伏而不发,伏邪渐聚,遇诱因引动伏邪,由量变到质变,导致体内阴阳失调,致使外不能御邪,内不能平息伏邪,内外相因,风水相博,发而为水肿。“本案患者禀赋不足,肾元亏虚,平素易伤风感冒,为太阴少阴不足,感冒即发咽炎,肾系络咽喉,咽炎反复发作即是外邪循经蛰伏少阴之源。初起病即有发热恶寒之太阳表证,乃风寒之邪袭表,寒邪束表,卫阳被遏,郁而不达故见恶寒,邪正相争故见发热;太阳经证不解,风邪擅行数变,随经传入太阳之腑,经腑同病,障碍膀胱气机,以致气化不利,水气不步,内外停聚,发为水肿,为太阳经腑同病。”因未及时祛邪外出,予以苦寒药(抗生素)治疗,太阳经证不解,循经传入少阳,合并太阳腑证,故见发热除,水肿不消,出现口干舌燥,烦闷不寐。依据病情演变及临床表现,乃属少阴不足,太阳少阳并病,肾元亏虚非一日之变,难以速复,病急当先祛邪去其标,方拟柴苓汤加减疏利少阳,利水消肿,加桑白皮泻肺利水消肿,连翘利咽散结以防邪复,白茅根通淋止血。二诊时患者水肿、恶风等太阳证基本消失,少阴本虚之腰酸疲乏证现,加之患者先期予以激素治疗,耗气伤阴,故去桂枝、桑白皮、连翘,加入滋补肝肾之枣皮、桑寄生,佐以疏利少阳,条畅气机之郁金以解少阳之郁。三诊患者少阳之郁得解,三焦疏利,惟留太阴不足之证,调整处方为参芪地黄汤合水陆二仙丹加减,以参芪地黄汤益气养阴,补肾填精、水陆二仙丹合菟丝子、覆盆子固精缩尿、涩精止遗以制精微(蛋白尿)漏泄。四诊时患者尿常规转阴,仍有肾精不足之象,建议患者继续服药以便巩固以防复发,因患者为学生,长期服用汤剂不便,遂改为知柏地黄丸合参苓白术散颗粒巩固。以知柏地黄丸滋阴补肾;以参苓白术散颗粒调补脾胃,以后天养先天,终获良效。从此案可以看出,患者治疗过程变化迅速,症情复杂,但无论病情如何变化,只要详细诊察,先定何经,而后法随证变,药随方出,乃是临证关键。因本案病程较短,本虚之象尚不危急,切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于祛邪补虚融入一炉,如此不但致使处方主攻方向不明,且在外邪未祛,盲目补虚或可导致闭门留寇,贻害无穷!

【名医点评】

本案是1例急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老百姓传统观念中已将中医归属治疗慢性病的、调理体质的,现临床中急性病求治于中医药者少之又少,这多与当今环境下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紧密相关。皮老经常和学生们讲中医从来不是慢郎中,只要辨治准确,选方合理,要做到古人讲的“一剂知,二剂已”不是不可能的。当今环境下中医疗效“欠佳”的原因可能有内外两个因素,外因多是因为急性病求诊中医者少,多是辗转多次西医院束手无策再来求诊中医药,即来求诊中医的多是疑难杂症;内因就是现代中医药人的不自信,守不住方,把中医药当做辅助治疗手段,逐渐将中医变成中西医,正所谓“心不诚方不灵”。皮持衡教授经常告诫弟子,作为中医药的传承人首先要信中医。现在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反对、谩骂或攻击中医的声音,是因为他们对中医不了解。传统文化和传统中医药养育了我们这个民族,如果没有传统中医药,也就不会有我们的存在。第二步,要多使用中医。要多临床,多实践,有临床的实际体会,对中医的感情就会一步一步地加深,最后自然会产生中医的“信念”。第三步,再次回到经典和传承当中去,有了一定的临床体会之后,再回到经典当中或者老师的传承之中,就能理解更多的东西。中医药传承五千年,疗效即是中医药的生命。

( 所有作者均声明本文章不存在利益冲突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