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口塘:明清时闻名湘江的水运港口墟镇

 大成教育图书馆 2023-04-07 发布于山东
老地名来历:

图片

江口塘位于宜水与湘江汇合处。此“塘”,源于清代的地方兵制——汛塘制度。清代以来县级的驻军,县城设“汛”,交通要塞设“塘”。《同治常宁志》中载,“常宁汛,把总一员,步兵五十名。水塘五,兵各三名,共十五名。管山塘、江口塘、鲤鱼塘、柏坊塘、大鱼塘。”由此可见,江口塘是当年常宁的五处“水塘”之一,后因“塘”而得名“江口塘”。

图片
老地名特色:

常宁市城北15公里许的江口塘,是原江河乡政府驻地(现合并到新河镇)。在南船北马时代,有湘江、宜水之便的江口塘是水运必经之地,商贾往来、政令传达、士子进京,都在此停歇,逐渐演变成为港口码头。

图片

图片

常宁市城北15公里许的江口塘位于湘江中上游,因宜水与湘江在这里汇合,江阔水深,无淤塞,无冰冻,上通长江,下达常宁,是良好的天然港口码头。历史上,商贾往来、政令传达、士子进京,都在此停歇。现存于衡阳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江河古街道中的青石板、吊脚楼、货架台等,似乎诉说着这里曾经的繁华与风光。

常宁历史上的五处“水塘”之一

据常宁文史爱好者崔建华《江口塘怀古》一文介绍,在湖南以“塘”命名的地方极多,曾国藩家乡谓荷叶塘,中共湘区委员会遗址在长沙清水塘。在常宁市也有三角塘、蓬塘、大塘、江口塘等地名。这些地名所在地,确实存在或大或小的水塘,而江口塘却与水塘并没有多大的关联。

图片

江口塘中的“塘”,源于清代地方兵制——汛塘制度。据有关专家研究,清代各省绿营兵分别隶属于总督、巡抚、提督及各镇总兵,被称为督标、抚标、提标、镇标,各标又辖若干协、营。在大多数情况下,督抚提三标以外的绿营兵各协营都将其驻守的地区划分为彼此相连的若干区域,每一区域委派千总、把总、外委等官率兵驻守。

图片

由千把总率兵驻守之地称为“汛”。在每一汛地内,一部分绿营兵集中驻扎在该汛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余部分则又被分置于汛地内各交通要冲之地,称为“塘”。汛塘制度对清代各地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同治常宁志》中记载,“常宁汛,把总一员,步兵五十名。水塘五,兵各三名,共十五名。管山塘、江口塘、鲤鱼塘、柏坊塘、大鱼塘。”由此可见,江口塘是当年常宁的交通要地,名列五处“水塘”之一。后来也因该“塘”而得名“江口塘”。

明朝崇祯十年(1638)的农历三月,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徐霞客溯湘江而上奔赴传说中的舜帝陵九嶷山时,在《楚游日记》中写下了这么一段文字:“初六日,昧爽行,雨止风息。二十里,过柏坊驿,聚落在江之西岸,至此已入常宁县界矣。又西南三十里,为常宁水口,其水从东岸入湘,亦如桂阳之口,而其水较小,盖常宁县治犹在江之东南也。”

此处的徐霞客日记,并未直接提到江口塘这个地名,只简单记录为“常宁水口”,且“其水较小”。由此推断,江口塘的命名和兴建是清朝之后的事情。从江口塘现存的建筑来看,属晚清与民国风情。

王夫之由湘江经江口塘入常宁隐居

清顺治十一年(1654),南明政权名将李定国由湖广退回广西。而志在反清复明且与南明政权有所联系的王夫之遭到清廷通缉,不得不准备流亡郴永一带。后在一位唤作王应章(顺治年间嘉禾训导)的常宁友人帮助下,由湘江经江口塘溯宜水而上,寓居于王应章家乡的大石岗庄园,后来又迁至更偏远隐蔽的洋泉西庄园。这位王应章,就是“千秋第一人”、岳麓书院山长王祚隆的从叔(父亲的堂弟)。相关资料记载,在常宁期间,王夫之“为常人说《周易》《春秋》。殷公铭以文艺相质,公为之订正。常宁文士来者益众。”  

图片

在从叔的介绍下,王祚隆得以拜访王夫之,两人一见如故。即兴赋诗一首《酬王姜斋先生》:“美人坐清湘,闲吟复长啸。十旬五得饥,体癯容愈少。冠盖时叩门,千金不一笑。道逢衣褐游,风雨怜同调。因之得素心,白日能相照。途长时亦难,出处各自劭。”

王祚隆在诗中所言食不果腹、风雨交加、东躲西藏的生活,既是王夫之隐遁常宁、变姓瑶人时的窘境,也表达了自己其时的遭遇。最终,王夫之修炼成一代鸿儒,成为影响、启迪和指引曾国藩、左宗棠等湖湘后来者前进方向的一代先贤。

繁华港口在时代中湮没

现居住在江口塘新村一处老房子中的胡定中今年88岁,是常宁第一任造纸厂厂长、印刷厂厂长,提及往日江口塘的繁华时光,老人变得非常健谈。

胡氏祖宗原生活在衡山,但公侯后裔胡永佺(自幼博学多才,却无意于仕途登科)生性超脱,厌恶衡州喧嚣,便携妻带子,沿着湘江溯流而上至江口塘时,发现此处是宜水与湘江汇合,水面开阔,群山环绕,古树参天,风景秀丽,可顺流直入常宁县城。当即弃船登岸,披荆斩棘筑庐定居,并给庄园题名“睡园”。

图片

胡永佺定居江口塘后,将一片片荒山辟为农田,并开发了港口资源。江口塘江阔水深,上通长江,下达常宁,是个天然的水运港口。凭着天然港湾资源,胡氏先祖创建了江口塘市场。到明清时期,江口塘市场成为了湘江远近闻名的水运中转港口墟镇。随着墟市的逐渐形成,村落也渐次建成。《常宁胡氏宗谱》记载,乾隆五十四年(1789),江口塘仅340余人,而至道光五年(1825),人口增至1640余人。

随着规模渐次扩大,江口塘成为了常宁著名的木材集散地和生产生活物资的转运驿站。杉木、南竹都是经江口塘远销长沙、武汉、南京等地。鼎盛时期,江口塘光是簲筏工人就多达1000人以上。流动人口的激增,也促进了餐饮、酿酒、制糖、豆腐作坊、打铁等行业的发展。彼时,江口塘的江面上船只一排接着一排随波远去,号子声声震天响;码头上,货物吞吐不息,工人繁忙不止;街面上,商铺林立,商贾云集,南来北往的人群在这里川流,南腔北调的声音在这里交织,好不热闹。

图片

“这个码头旁边曾有一个大戏台,天天有人唱大戏!”在70多岁的周文达老人的记忆中,江河老街总是人来人往,很多其他地方看不到的新鲜玩意儿在江河街上都可以看到或者买到。最让老人家怀念的还是那个大戏台,一般的码头都没有戏台,就算有了戏台也不见得天天有人唱戏,但江河老街的戏台却天天开唱。

上世纪中后期,随着国家对陆路交通的大力建设,江口塘逐渐失去水路交通的优势,昔日的繁华最终被时代湮没。

关注
常宁手机报

编辑/曹莉媛

来源/衡阳日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