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案例诊断 | 读了书,为何还做不好教学设计?——从一篇小学教学设计说起

 杞乡青年 2023-04-07 发布于宁夏
张爱军
图片
[作者简介] 张爱军,博士,一个有丰富中小学教学及管理经验的大学教师,国内“备课专业化”首倡者、引领者,主要研究课堂教学改革和学校德育近年来在全国多个区域和超百家中小学推广学教评一致性教学设计,助推教师专业发展和基础教育改革。
读了书,为何还做不好教学设计?





一位小学数学老师发来一篇教学设计,说是读了我的书后写的,想让我看看。我明白,老师当然希望听到肯定的话,得到鼓励。结果发现问题比较多,还差得比较远。总不能对问题视而不见、说一些假大空的好话吧?其中的问题并非个案,有必要拿出来做一个简要分析,供大家参考。


一、案例与分析

这节课的课题老师写为《有余数的除法(第1课时)--初识除法竖式》,教材是“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二年级下册数学”。

学教评一致性教学设计的第一个关键点也是难点,是课标分析。这位老师这样做的:

 图片

目标叙写是第二个关键点、难点,他这样呈现:

 图片

活动设计是第三个关键点,也是重点。比较长,没必要一句一句看怎么设计的,只需要看它是否与目标一致性如何即可,因为这是最要命的地方。

图片

图片

课标分析的摘录之最后一句话显然是教师主体,而课程标准中关于“内容要求”“学业要求”则都是学生主体,可见摘录就是不对的。对“结合实例认识竖式”的分解,用“理解”替代“认识”,显然很不专业。目标陈述中,“理解、掌握、感悟”这样的词反映了作者没有理解关于目标叙写的基本要求,还是老一套。教学活动的设计则更加显得经验化,与目标的一致性不强。

一个基本结论是:只能说他是在按照我的模板往里“填空”,还是处在简单模仿的阶段。基本理念和关键技术都没有真正掌握,问题比较严重。严重到什么程度?

按照学教评一致性教学设计的专业标准看,一篇教学设计要遵循最基本的一致性:教学活动要与目标一致,否则就是低效或无效的设计。教师的流程设计主要是两个“情景”,这两个“情景”是不是来自教材,没有去查阅;但教师突出了“情景”却忽略了“活动”,分别设计了几个小步骤。不能说这两个情景不对应目标,也不能说没有一致性,但确实很弱。仔细看,评估任务1中的“分鲜花、分桃子”两个活动分布到了两个情景中,评估任务2中的“圈一圈、填一填”则在活动设计中不见踪影。这说明,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候又忘记了自己的评估任务,自然也就忘记了目标。如果两个情景来自于教材,那就是我们常说的“教教材”了。



二、原因

出现这些问题不可怕,因为这种问题几乎是普遍存在的,可怕的是不反思、不改进。大致可以从主观、客观两方面分析原因。

第一,欠缺有关知识和理念。虽然“读了书”,甚至还听过我的讲座,但从输出的结果来看,很多东西还是不太理解的,对学教评一致性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和知识,理解还比较肤浅。不理解基本理念、基本知识,那就很难真正操作好的。

例如,只要认真读书了,目标叙写要“清晰具体、可观可测”的要求还是不难理解的,就不应该再用“掌握”“理解”“感悟”这样的动词,更不会出现“提高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这样含糊笼统的表述。

又如,活动与目标的一致性之所以很差,就是作者没有这个强烈的意识。书读了,讲座也听了,但做起来还是受经验支配去设计教学流程。这就说明对相关理念和知识理解很浅,对理念和知识“不敏感”,做起来自然就“不得要领”。

多数中小学教师缺乏专业的教学设计理念、知识与技术,这不怪老师,因为师范教育大多缺失了这一块的专业课程和专业教育,这就需要通过在职学习来补课。如果教研部门和学校再不提供这样的专业培训机会,那就更不能埋怨教师备课太传统、效果太差。

第二,缺少反思。如果老师读书、听讲座之后,没有反思以往的传统备课,尤其对其理论根基没有反思,那几乎不可能学会新的教学设计技能。这位老师的设计,显然深受经验支配;他习惯了传统教案的思路和写法,这不怪老师,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自己意识不到它的问题,怎么可能改进和超越呢?

例如学习目标的叙写,如果没有认识到传统教学目标的问题,自然还会“习惯成自然”地按照老套路去说“掌握”“感悟”,去说“提高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而书里也好,讲座也好,都特别强调了传统备课中的目标问题;如果老师没有反思,就会实际上“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读书和不读书区别不大。这是很多老师读了书、听了讲座依然不会写的根本原因。

老师为什么缺少反思?根本上是缺少反思的能力,说到底还是缺乏相应的知识。一个人的认知结构中如果缺少某种知识,自然没有运用这种知识反思现实的能力。如果没有现代教学设计的理念和技术,怎么会去反思传统备课呢?这就需要学习、培训、研修来提升教师的反思力。

第三、缺乏专业指导和培训。“专业”的一个特征是需要长期培训,如医生的职后培训非常多,远比教师要多、更系统且几乎不断。从客观上讲,老师出现的问题也很普遍,甚至比较“正常”,因为学教评一致性教学设计是一种高级复杂技能,不是读书听讲座就会的东西,需要系统培训。传统写教案和现代教学设计相比较,就好比学习开摩托车与学习开飞机,前者看看别人怎么做、稍微教教就会了,但开飞机呢?要复杂和难很多,因为它的专业性、复杂性、系统性更强。

所以,教师要想真正系统掌握学教评一致性教学设计,读书听讲座只是第一步,后面还需要专业的指导与培训。不能指望只是读读书、听听讲座就能学会,那是极不现实的。读书听讲座是必需的,但只是基础,这就好比一个飞行学员,总要从最基本的理论开始学起,但后面还需要较为系统、长期的飞行训练与指导。

总之,不是老师笨,也不是书或讲座不好,是经验化的东西作祟。经验是需要被改造和超越的,否则,难以真正走向专业。



三、建议

无论学校、教研室,我们都希望教师能掌握现代教学设计技能,进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那么,就不得不遵循教学设计学习的内在规律,老老实实去做,急不得。

 首先,要认真读书学习,理解必要的理念和知识。这一点可能不容易,但没有什么捷径。我们为什么要建议学校组织共读,为什么要组织领读营、研读营,就是这个原因,就是希望解决很多中小学老师读书读不下去、效果差的问题。

其次,要在实践中、操作中学习和反思。教学设计是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一种技术,只读书不可能学会,还需要去“做”。可能读书不理解,但做着做着就明白了。这里,最基本的方式就是开展基于真实教学情境的校本研修。无论实操培训和后面的主题研修,都需要在真实的实际教学中实施。

最后,最好有系统的培训和校本研修。专业的学习需要有人引领、有人指导,否则很可能就是黑暗中摸索,走的都是弯路。教学设计的学习难度较大,更需要在培训之后,还有一个较长时间的校本研修。这些活动的开展,没有专业人士的指导,靠中小学教师自己摸索,时间成本高、成功几率低。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