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评《道德经》第五十章-避免置于死地,可行吗?

 巨蟹座思考者 2023-04-07 发布于北京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后来的道教把老子作为教祖,把《道德经》奉为教宗经典。然而,道教热衷于炼丹,追求长生不老,从这章可以看出,老子压根对长生不老不感兴趣,甚至可能认为那是痴心妄想。尽管如此,人们关于道教的种种批评最终都落到了老子的身上,如果老子死而复生,一定会鸣鼓喊冤。相似地,作为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也背负了本不属于他的历史罪责,最近一百多年,许多人将中国落后的原因归因于孔子的儒学。虽然先秦诸子著书立说的出发点是为了国家管理,但那仅仅是为实践者提供了一个思路和选项,好坏是都是实践者的责任。何况,因为先秦诸子,中国得以屹立在欧亚大陆东方两千多年,至今仍可称得上一脉相承,其间大多数时间都令远方人向往,那有过的辉煌怎么就不归功于思想家呢?
老子对于生死的认识跟我们现代人是一样的。人的自然寿命有长有短,自然寿命短的有十分之三,长寿的有十分之三,平均寿命左右的占多数;我们现在所说的人的寿命分布接近正态分布,表达的是相同意思。
当然,老子想说明的是为什么本该长寿的人不能颐享天年。根据他的观察,本该长寿的人中有十分之三却短命了,其实我们很难验证这个估算是否准确,因为没有人可以活两次,没有办法确定一个人本该活多久。不过,意外早逝肯定常常发生,老子认为不要将置自己于危险境地才能避免夭亡。有人认为老子在这里宣扬养生之道,是对老子的误解。“摄生”很可能是指把握自己的生命,“养生”是后来人引申出来的。
“善摄生者”不会到猛兽出没的地方,不会挑起军队之间的战争,那样猛兽的尖角利爪和军人的兵刃自然没有机会威胁自己的生命。这个道理显然是容易理解的,然而却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前因后果。猛兽之所以有尖角利爪,是因为在它们的进化历程中,这些天然武器保障了生存,否则早已灭绝,这同时也说明必然有生物会闯到它们的武器上,当然未必是人类。同样的道理,军队和人造武器是人与人之间冲突和战争的结果,改变着战争的形式,也因战争而不断变化。所以一定会有人进入“死地”,因为侵犯别人是人的天性。
即使一个人自己尽量远离“死地”,别人也可能将“死地”送过来,因为侵犯者总是存在的,那些拥有兵刃的人尤甚。老子自己也很清楚这一点,他观察到一个人对别人的侵犯迟早会招致反抗,因而社会混乱,人们就很难活完本该有的自然年岁。
人类社会实践和历代思想者一直都在探寻消除冲突的办法,但很可能并不存在一个静态的终极方案。老子认为避开险境是最好的;有人主张只有严厉惩罚才能阻止侵犯;有人信任人的善性,认为只有依赖人的仁慈才能实现社会和睦。实际上,无论以何种思想为治国理念的群体,都不曾真的只用一个方法,你总能在任何群体中找到任何思想的现实例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