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是王羲之的第54代孙,其书法风格,与老祖宗是一脉相承吗?

 墨缘 2023-04-07 发布于海南

书圣王羲之,生于303年,逝于361年,虽然在这个世界上,只有短短的58年,但这58年,是极其辉煌的一生,因为他奠定了二王书法的根基,并延续了一千多年。

当今书坛,有一位软硬兼施的书法大家,他是王羲之的后裔,掐指一算,他已是王羲之的第54代孙了!惊叹王氏的香火旺盛,连绵不断!

那么,这位王羲之第54代孙又是何人呢?

文章图片1

他就是王羲之第54代孙——王正良,生于1949年,与共和国同龄。出生地为浙江嵊州。

王正良为原主席,当代书法艺术院副院长,浙江东方书画社社长,是中国硬笔书法事业重要的组织者和推动者。

浙江曾经是王羲之徙居之地,或许受此熏陶,浙江这个省份,一直是全国重要的文化大省,产生了很多重量级的文化界名人,同时,浙江的书法事业,在全国也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文章图片2

王正良自幼酷爱书法,一心钻研晋唐先贤法帖,尤其是对二王书法,用功最勤。或许是遗传基因,王正良的书法,举手投足间,都有二王的影子。观其书法,只见用笔精妙,侧媚多姿,神清骨秀。

王正良最初学的是毛笔书法,一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以庞中华等人为代表的硬笔书法家,掀起了一场硬笔书法的大革命,王正良也就成为其中的一位主要代表。

文章图片3

王正良的硬笔书法,完全吸收了毛笔书法的精华。无论是毛笔书法,还是硬笔书法,给人的印象是妍逸挺劲,疏朗灵动,平和清雅,气象不凡。北京的卢中南先生,也是软硬兼施的书法大家,王正良与卢中南,并称“南王北卢”。

书法必须要以毛笔书法为根基,即使学习硬笔书法,首先要过毛笔关,否则,硬笔书法将缺少传承,没有根基,如水面的浮萍,随波逐流,不成体统。

庞中华先生的硬笔书法,之所以没有王正良先生的耐看,或者说经不住推敲,就是因为他的毛笔书法根基太浅,因此硬笔书法,就少了那么一股韵味。田英章先生的硬笔书法之所以漂亮,归根到底,还是毛笔书法功底深。

文章图片4

的确如此,基因遗传的作用不可否定。王正良作为王羲之的第54代传人,书法就如同家族基因一般,流淌在王正良的血脉之中。一方面,体现王羲之书法的正宗,另一方面,王体书法,已深深植根于后代,坚不可摧。

学书不学王,到老空一场。意思是不学王羲之书法,就是白费力,所以,王正良深刻认识到了这一点,以二王为宗,并适时向其它书体拓展。

临习古人优秀范本,比如王羲之的《兰亭序》等,就是体味古人笔韵之良方,王正良深谙此道。正如赵孟頫所说:“临书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笔之意,乃为有益。”此乃至理名言。

文章图片5

王正良以二王为根基,以唐楷为准绳,在唐楷的选择中,他看准了柳公权法帖。柳公权的书法,先后学习了欧阳询和颜真卿的书法,所以,他的碑帖,兼容了欧、颜的双重特点。王正良选择了柳体,也见证了他的独到的眼光。

我们不难发现王正良的墨宝,法度谨严,意象开阔,丰润端厚,方圆兼备,有一种清劲之美。

文章图片6

书法在于有宗主,并善于适时延伸。王正良的书作,奠基于唐楷柳体法度,得神韵于王羲之书风,取气势于唐颜鲁公行书。软硬并举,刚柔相济。

唯如此,王正良无论是楷书,还是行书,端庄有法,遒秀大气,潇洒率真,浑厚质朴,生动传神,天趣自得,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从王正良的学书生涯中,我们可以看到,书法要注重软硬兼施,不可偏废,硬笔书法,要吸收毛笔书法之精华,写出富有韵味的中华书法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