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秋时期青铜鎏金虎噬羊

 荣纳堂 2023-04-08 发布于天津
1967年,一老农上山砍柴,跌入深沟,刚要爬起,却发现,不远处,一只老虎正双目圆瞪,拿刀去砍,老虎竟一动不动!

老农叫吴老二,家住甘肃陇南市礼县,这天一大早,就被老婆催着到附近山上砍柴。

吴老二睡不成懒觉,骂咧了一路,不一会儿,就来到了山上,可山上能砍的树很少,吴老二不得不往深山走去。

其实,吴老二此时的心里很发毛,虽然经常来这里砍柴,但去深山还是头一回,村子里人常说,深山里有毒蛇猛兽,可是有去无回。

奈何家里有个恶婆娘,砍不到柴没法交差呐!

不知不觉,吴老二来到一片林子,“噼里啪啦”一阵猛砍,一捆柴火利索搞定,不过,吴老二准备再来一捆。

他三两下攀上一棵古树,右手“咔嚓咔嚓”,朝树枝砍去。

突然,“咯吱”一声,吴老二不小心踩上一根枯枝,跌落下来,顺着地势,又滚进一条深沟。

吴老二疼的直叫唤,不禁埋怨起老婆来:臭婆娘,都怨你!砍柴,砍柴,少吃一顿,能饿死你?

好在没有大碍,只是擦破点皮,吴老二支楞着身子正准备爬起,谁知道,不经意往前一暼,娘耶!又一屁股瘫在地上。

前方赫然坐着一只猛虎,藏在草丛中,双目圆瞪,张着血盆大口!

真是命该绝啊!没摔死,竟要被咬死!吴老二倒吸一口凉气。

但是,吴老二突然发现,这老虎有点不对劲儿,除了看着他,没别的反应。吴老二晃晃身子,还是不动,真是奇了怪了!

顾不上害怕,吴老二壮起胆拿着柴刀朝老虎走去,他紧握着刀柄,小心挪着步子,眼一闭,对着那老虎,使劲砍去。

只听,“咣当”一声,老虎纹丝不动,还是那样看着他,吴老二这下明白了,原来是个铁玩意儿呀!

他索性撂下刀,扒拉开周围的树枝,看清了老虎全貌:

老虎呈青铜色,通体鎏金,虎身遍布红斑绿锈,虎头庞大,占据了整体的三分之一,而老虎的血盆大口又占了虎头的三分之一。

一双眼睛,闪着凶光,双耳直竖警戒周围,前爪锋利内扣,直刺小羊身体。

而小羊则头偏一侧,紧贴地面,前蹄下跪,后蹄叉开,虽随处于静止状态,却给人一种强烈的生的渴望。

吴老二简直看呆了,虽然通体有几处剥落,但怎么看都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心生欢喜,擦了擦身上的土,准备抱回家去。

他使出全身力气,不料,这老虎竟是空心的,因为用力过猛,没站稳,重重吃了个屁股墩儿。

不过没关系,捡到宝了,他高兴还来不及。

回到家,吴老二扔下柴火,抱着小老虎就冲进屋内,老婆孩子好奇地围上来,东摸摸西看看,很是稀奇,吴老二也得意的背着双手,炫耀自己在山上的经历。

没多久,吴老二捡到铁老虎的事,就传开了,不少人过来看,也有人提醒说可能是文物,不如偷偷卖掉换钱,说得吴老二心痒痒。

可是,还没卖出去,就有人找上了门。

一天,家里来了几个陌生人,进门就提起老虎的事儿,吴老二心里一阵慌,就是闭口不谈。

许久,来者才说明身份,竟是博物馆的专家,在附近打捞文物,听说了吴老二捡宝的事,想过来看看。

见吴老二有意回避,专家们给他讲了很多有关文物的知识。

吴老二似懂非懂,但还是拿了出来,没想到,专家一看,着实吃了一惊,这哪里是铁老虎,是货真价实的青铜器啊!

专家激动地握住吴老二的手,一个劲儿摇晃:“老乡,你做了件好事啊!这可是无价之宝啊!”

后来,吴老二主动献出宝物,他诚恳的说:“我们农民没文化,留在手里糟蹋了宝物,不如上交给国家,你们好好研究研究!”

屋里顿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于此,这尊青铜器,终于从暗无天日的荒郊野岭,找到了最好的归宿,被收藏于甘肃博物馆。

其实这青铜器,全名为“青铜鎏金虎噬羊”。它生产于春秋时期,2500多年前的先秦工匠之手。

是实用工具的产物,虽称不上国宝级别,但却具有极高的审美艺术价值,是青铜器中的上乘之作。

所体现的虎噬动物纹饰,萌芽于商代晚期,西周时期发展成熟。

而这种纹饰是生活场景的再现,有学者认为,虎噬动物纹饰,是游牧民族剽悍性格的体现,以及对英勇善守的崇拜,是一种对强者征服的向往。

除此之外,虎噬纹饰还有两层文化涵义:一是与北方民族的图腾崇拜有关。二是具有象征功能,彰显了佩戴者的高贵地位。

再来说说,这“青铜鎏金虎噬羊”的用途,虽一直没有定论,但在其背部,有一个大约3cm宽,高6cm的正方形插孔,据此推测,很大可能是用来插放物品,或者接插屏风的底座。

与这件类似的,还有一件,是1977年河北中山国平山一号王“错”墓出土的,“虎噬鹿青铜屏风插座”,产于战国时期,长51厘米,高21.9厘米。

此物构思巧妙,铸工精湛,十分罕见,如今被珍藏于河北省博物馆。

不得不说,古代手工艺人,着实厉害!

写在最后

在这些青铜器上,体现着古老智慧,也代表着特定时期的某种意义。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我想,这是对古代工匠的最好诠释,也是后世工匠们穷尽一生追求的法则。

有历史方知今日,唯文物方知兴衰。

而为这些文物,孜孜以求的文物工作者,同样值得钦佩。

是他们,留住了宝贵的财富,让历史凝固于馆藏中,以一技之长,让中华之天声,长共此文物长存!

向他们致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