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羊猪鸡狗牛…考古新发现!山西人≈匈奴人?

 安喜的空间 2023-04-08 发布于上海
▲M40一号棺随葬牛、鸡骨骼
4月7日,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对外发布了
蒲县曹家庄墓地的最新研究成果。
该墓地的族群,
既有本地汉民族也有匈奴人,
且出土了许多随葬动物。
不同的用牲习俗,
对于探讨汉匈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有着重要意义。
图片
▲蒲县曹家庄
曹家庄墓地,位于山西省蒲县蒲城镇曹家庄村西北约200米处。2016年11月3日—2017年1月16日,为配合西气东输蒲县段改线工程,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对该墓地进行了考古发掘,共清理了42座墓葬,出土陶器、铜器等随葬品249件。
墓葬年代除少量战国墓葬外,其余多介于西汉至新莽时期。在发现的42座墓葬中,20座有随葬动物。
曹家庄墓地所处地域在战国至两汉时期属农牧混交地带,是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碰撞融合的重要节点区域。从随葬的动物种类看,以常见的“六畜”为主,包括羊、猪、鸡、狗、牛和中型鹿科动物,均以动物实体随葬,不用陶俑。这当中既有畜牧经济的代表性动物——羊、牛,又有猪和鸡之类典型的农耕经济动物,反映出其半牧半农的经济文化类型。其中,羊是该墓葬最主要的随葬动物,占近半数的比重,其次为猪和鸡,狗和牛的数量则相对较少。
图片
▲M40二号棺随葬羊、鸡骨骼
从随葬动物种类组合看,整体呈现出以羊、猪、狗单独随葬和“羊 X”“猪 X”“鸡 X”的组合形式。鸡在汉代墓葬中的使用频率较高。古礼中有牛、羊、猪、狗、鸡由高到低的祭祀使用等级,该墓地不同的随葬动物组合方式可能也与墓主身份、地位的等级差异存在一定关联。
图片
▲M14随葬牲肉摆放在壁龛内
该墓地随葬动物的使用方式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完整动物随葬,只有墓葬M23中随葬了1只完整的狗,可能与其生前作为宠物或狩猎伙伴的身份有关。另一类是以动物肢体的一部分随葬,且随葬的部位以前肢为主,多为带肉较多的骨骼部位,基本不用头骨和蹄骨。这种随葬方式是以肢解的牲肉进行随葬。在这些肢体表面往往还留有肢解的痕迹,分切割痕和砍痕两类,肢解的部位相对固定,显示出肢解者熟练的肢解技术。
此外,由于随葬的骨骼多为肢骨,根据肢骨近、远端骨骺愈合程度,还可以判断随葬动物的死亡年龄阶段以未成年个体为主,存在尚幼的习俗。
图片
▲M12随葬羊骨(最小个体数4个)
根据墓葬形制、随葬品组合及特征等信息,发掘者将该墓地分为两期:一期为战国至西汉武帝前期,为战国三晋人及其后裔的墓;二期为武帝后期至王莽时期,为匈奴人的墓葬。
据介绍,中国境内现已发现的匈奴墓葬主要分布于内蒙中南部、甘肃、青海及陕北地区,其殉牲相对普遍,随葬动物种类以马、牛、羊为主体,少量猪和狗,随葬的部位以头、蹄部为主。但在曹家庄墓地武帝后期至王莽时期的墓葬中除M23外,均是用牲肉随葬,这种用牲方式与匈奴墓葬中用头、蹄的习俗截然不同,更接近该墓地战国及西汉早期的用牲习俗。
若结合墓葬形制、器物特征及人类学分析等各项因素,认定该墓地武帝后期的族群确为匈奴人,那么,其随葬牲肉且较多使用猪、鸡的用牲习俗反映出其对当地汉民族原有习俗的因袭,是内迁匈奴汉化的一个重要表现
图片
▲M18随葬猪骨(最小个体数2个)
三晋史话   匈奴内迁山西
南匈奴内迁
三国时期,漠北草原被鲜卑占据。受其挤压,南匈奴进一步南迁。曹魏将这些内迁的匈奴族分成五部,五部之间不相统属。其中左部都尉居故兹氏县(今汾阳一带),统领匈奴人万余落。右部都尉居祁县(今祁县东南),统领匈奴六千余落。南部都尉居蒲子县(今隰县),统领匈奴三千余落。北部都尉居新兴县(今忻州市忻府区),统领匈奴四千余落。中部都尉居大陵县(今文水东北),统领匈奴六千余落。
西晋时期,匈奴人进一步南迁。这些内迁的匈奴人,当时共有十九种,有数十万人之多。匈奴内迁的同时,氐、鲜卑、乌桓等少数民族也纷纷从边地向内陆渗透。中国北方地区形成民族杂居的状况。由于魏晋政权在军事方面十分倚重这些内迁民族,因此只是要求他们能交纳赋税,提供劳役,不干预他们的生活方式,并没有将他们完全转化为国家的编户齐民。
图片
▲鹰顶金冠饰  战国
1972年内蒙古杭锦旗阿鲁柴登匈奴墓出土
内蒙古博物院藏
八王之乱
西晋太熙元年(290),晋武帝司马炎病死,他的儿子惠帝司马衷继位。晋惠帝“不慧”,没有治理朝政的能力,大权落在皇后贾南风之手。贾后是西晋开国功臣贾充(今襄汾人)之女,“妒而少子,丑而短黑。……妒忌多权诈”(《晋书·后妃传》)。贾氏乱政引起了诸王和朝臣的不满,分封各地、各怀心思的宗室以“勤王”的名义废杀贾后,为争夺最高统治权展开了厮杀混战,这就是有名的“八王之乱”。八王之乱引发了北方民族矛盾的激化,形成所谓“五胡乱华”的局面。在这样的局势中,北方只有刘琨独树一帜,为晋坚守。     
“八王之乱”中,山西的局势急剧恶化。鲜卑族乘机南下占领山西北部地区。盘踞在山西的匈奴族亦乘机发展自己的实力。匈奴贵族代表刘渊乘八王混乱之际,从洛阳回到了自己的部族所在地并州,逐渐扩大自己的政治影响力和地盘,于西晋永兴元年(304),在左国城(今吕梁市离石区一带)建汉国,自称汉王,与西晋争夺在并州的统治权。
图片
▲金怪兽
1957年陕西神木纳林高兔汉代匈奴墓出土
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
刘琨守并州
西晋王朝于光熙元年(306),派中山魏昌人刘琨为并州刺史。刘琨,字越石。接任并州刺史后,从上党的壶关、长治一带招募兵卒千余人,突破匈奴关卡,抵达晋阳,修武备、建城郭,恢复生产,满目疮痍的晋阳开始出现了“鸡犬之音复相闻”的景象。永嘉六年(312)七月,刘汉政权派兵进攻晋阳。刘琨败走。同年冬天,刘琨联合拓跋猗卢围攻晋阳,匈奴军队死伤十之五六,晋阳被重新收复。
此时,晋阳周边的局势也十分严峻。刘汉政权盘踞左国城,羯族首领石勒以襄国(今河北邢台)为根据地,都在窥视着晋阳。西晋宗室贵族南迁建立东晋,苟图偏安一隅。而刘琨在几近国灭的情况下坚守并州,和匈奴汉国、羯族赵国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在晋阳支撑了十年之久。虽终被灭,但其精神尤为可嘉。
图片
▲战国晚期  长方形虎噬牛金饰件
鄂尔多斯杭锦旗阿鲁柴登出土
内蒙古博物院藏
消息文|山西晚报全媒体记者 南丽江
图|考古汇 动脉影
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
辑|山西晚报全媒体记者 南丽江
审核|方天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