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全景展现大唐王朝前期的历史

 激扬文字 2023-04-08 发布于四川

开国统一

建立唐朝的高祖李渊

传统史料以唐朝皇室出自陇西李氏,陈寅恪经考证认为其为赵郡隆庆李氏之后,而朱希祖考证认为确系陇西李氏,也有观点认为其出自胡人,属于关陇集团之一,与北周皇室和隋朝皇室的关系密切。其先祖为南北朝时期的李虎,他因功被封为西魏的八柱国之一,封陇西郡公。其子李昞在北周时封唐国公。唐朝皇室以老子后裔自居,于佛道之争时偏袒道教。

唐朝皇室先祖为南北朝时期的李虎,他因功被封为西魏的八柱国之一。北周建立后,北周武帝封李虎之子李昞为唐国公,后由李昞之子李渊继承爵位。隋文帝建立隋朝后,李渊依旧沿袭唐国公爵位。隋炀帝继位后,李渊受炀帝重用,于616年被派为太原留守,但炀帝对他也不放心,派王威与高君雅监督之。大业年间,由于炀帝过度使用国力与三征高句丽的失败,使得各地民变不止,史称隋末民变。李渊见天下大乱,隋朝的灭亡不可扭转,便生起取而代之的念头。

617年李渊杀王威、高君雅,在太原起兵造反。不久,李渊率诸子众将攻破守备关中的屈突通,占领隋都大兴城。李渊拥立杨侑为帝,是为隋恭帝,遥尊炀帝为太上皇,自任大丞相,进封唐王。而在扬州的炀帝,他心灰意冷,不愿返回关中,最后于618年的江都政变中被宇文化及等叛军杀害。李渊借此机会,于同年五月迫使恭帝禅位,建国唐朝,即唐高祖。都城大兴改名为长安,封嫡长子李建成为太子、嫡次子李世民为秦王、嫡四子李元吉为齐王。

高祖建立唐朝后以关中为基地逐步统一天下。在入主关中前,先派使吹捧占据河南的瓦冈军李密,使其成为东方的屏障。入主关中后,派李世民于浅水原之战平定西北金城的薛举、薛仁杲,派唐使安兴贵、安修仁生擒武威的李轨。620年派李世民于柏壁之战击败入侵河东(今山西省)的刘武周、宋金刚。而后洛阳郑帝王世充与河北夏帝窦建德宣布结盟,联合抗唐。622年李世民于虎牢之战击溃联军,俘窦建德,王世充投降。窦建德的余部刘黑闼也被李建成击溃,河北至此平定。

623年辅公祏率杜伏威余部在丹阳反唐,隔年被唐军俘杀,江南平定。而两湖地区也在621年唐将李靖于唐平萧铣之战获胜,梁帝萧铣于江陵降唐。翌年,岭南冯盎降服,又虔州林士弘死,汉地归唐朝所有。依据五行相生顺序,隋朝“火”德之后为“土”德,因此唐朝以“土”为皇朝德运并以与土德对应之黄色为正色。

贞观之治

开创贞观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

唐朝的崛起有赖秦王李世民,他的军事才能突出,率军赢得多次关键胜利,受封天策上将。扫平群雄后,李世民与太子李建成为了皇位继承权而斗争。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诛杀太子李建成及齐王李元吉,控制长安。高祖深知形势,于是禅让帝位,成为太上皇。李世民继位,即唐太宗,为唐朝第二代皇帝。

太宗励精图治、纳谏如流,逐渐恢复唐朝的国力。在内政方面,太宗推行均田制与租庸调制,提升农业发展。在职官制度上,改良隋朝的制度,形成三省六部和科举选士制,限制皇权发展与贵族世袭等恶习。太宗不计出身,网罗一大批精明强干的大臣,比如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魏徵、马周、高士廉和萧瑀等文臣,尉迟敬德、李靖、侯君集、程知节、李世和秦叔宝等武将。此外,太宗派官员四处询问百姓的生活情况,然后把各官员的功过写在屏风上,以便褒贬。

对外方面,太宗采取积极防御、以战止战的策略,以及用羁縻与武力的方式安抚四方。隋末唐初之际,北方东突厥汗国十分强大,时常南下侵扰,并且介入中原各势力。唐朝初期百废待举,626年东突厥突然袭击长安,率军抵达距离长安不远的泾阳(今陕西咸阳泾阳县)。对此太宗亲率高士廉、房玄龄等在渭水隔河与突厥可汗对峙,定下渭水之盟。之后,太宗积极对付突厥,挑拨颉利可汗与突利可汗的关系,以及突厥与周围诸部的关系。627年东突厥的藩属薛延陀、回纥、拔也古、同罗诸部因为不认同颉利可汗的政令与改革国俗,纷纷脱离,改立薛延陀部为可汗,突利可汗也归降唐朝。

628年朔方人梁洛仁杀盘据夏州的梁师都,归降唐朝。而东突厥在分裂后又遇到大雪侵袭,牲畜大多被冻死饿死。629年李靖率骑兵奇袭攻灭东突厥,隔年北方各族入贡长安,诸民族尊称太宗为天可汗。635年派李靖攻占吐谷浑,657年派苏定方西征攻下西突厥汗国,641年派文成公主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通婚。这些都稳定唐朝与四方各国的关系。

贞观时期国家安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贞观之治”。《资治通鉴》记载,贞观四年(630年)一斗米不过三、四钱,全年死刑犯仅二十九人。成书于中宗时期的《贞观政要》中对于太宗政绩的总结,成为日本和新罗帝王的治国教科书,亦为后世君主模彷学习的对象。

帝后共治

武周开国皇帝武曌,人称“武则天”,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

太宗晚年,发生太子李承乾与魏王李泰内斗的事件。所以太宗废承乾,逐李泰,改立晋王李治为太子。太宗去世后,李治即位,即唐高宗。此时唐朝承继贞观之治,国力鼎盛,史称永徽之治。当时尚有宿将如李、苏定方、薛仁贵等,名臣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对内持续推行均田制,选用较低级但有才能的官吏。对外于659年消灭西突厥,疆域西扩至咸海与阿姆河一带,设立安西都护府于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托克马克市)。并且于葱岭以西设置十六个都督府,让吐火罗叶护、诃达罗支国王等等中亚君主兼任都督。在东方,与新罗联合灭掉东北强国高句丽和百济,并白江口之战击败日本援军。唐朝在朝鲜半岛建立安东都护府,最终导致唐罗战争,也间接促使新罗统一朝鲜半岛。

高宗中期以后,任命皇后武氏协助理政。武则天原为太宗时期的才人,太宗死后被高宗招入宫中。她在权力斗争中获胜,被立为皇后,史称“素多智计,兼涉文史”。656年起,高宗因健康原因,许多政事都逐渐交给武后处理,武后成为最高统治者之一,与高宗并称“二圣”(天皇与天后)。高宗去世后,太子李显即位,是为唐中宗。因为与中宗不合,武太后不久将中宗废为庐陵王,改立四子李旦为帝,是为唐睿宗。武后平定徐敬业的反叛后,于690年废睿宗,即皇帝位,改国号为周,即武周,改东都洛阳为“神都”,上尊号“圣神皇帝”,人称“武则天”,改立李旦为皇嗣,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在武则天掌权与称帝的期间,国家人口持续增长,但外战不利,疆域大量萎缩。武则天执政期间,科举制度得以进一步完善,开创出殿试和武举,她大力提拔科举出身的官员。这批官员中有许多在后世成为贤臣能吏、如狄仁杰、张柬之、张仁愿、姚崇等。然而由于武则天本人信仰佛教,她大量赏赐和尚尼姑田产,征用农田建造佛寺,土地兼并严重、导致均田制崩溃。武则天执政前期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或杀害或流放了数位名将,启用的“武三思”、“武懿宗”、“薛怀义”等人多是平庸之辈,导致其执政时期外战败多胜少,国家疆域大量萎缩。武则天执政的另一特点是强力控管,主要有严厉镇压徐敬业等反对派、屠杀唐宗室亲王与支持唐朝的大臣将领。鼓励告密,暗中监控官吏、诸侯,以及推广酷吏制度。扶持武三思、上官婉儿等党羽。这些在后世经常受到史学家的批评。

武则天晚年,听从狄仁杰的劝告,重立李显为太子,改立李旦为相王。705年武则天病重时,宰相张柬之与将领李多祚等人[注 7]拥太子李显发动政变,他们杀女皇的男宠张易之兄弟,逼武则天退位。中宗李显重祚,唐朝复辟,封其弟李旦为安国相王,其妹太平公主为镇国太平公主,史称神龙革命。中宗统治经验颇为缺乏,在位时政治腐败,贪墨成风。他受到韦后、女儿安乐公主和武氏党羽武三思等人迷惑,将功臣张柬之和敬珲等人全部流放诛杀。韦后与安乐公主野心勃勃,想要成为武则天第二。他们与上官婉儿联手迫使太子李重俊发动景龙之变,重俊最后事败被杀。

710年韦后和安乐公主疑似唆使他人在饼中下毒害死中宗,立温王李重茂为帝,即殇帝,并且打算加害相王李旦。李旦之子李隆基在姑母太平公主的协助下发动唐隆之变,诛尽韦后与武氏势力,拥立睿宗李旦复辟为帝。睿宗复位后,立其子李隆基为太子,同意其妹太平公主干预政局,双方时常发生权力斗争。712年睿宗决定禅让帝位,太子李隆基即位,即唐玄宗。但是玄宗宣称太平公主又准备用羽林军兵变。隔年,玄宗赐死太平公主,发兵诛杀与其党羽,即先天之变,结束唐朝自高宗中期以来女性主理政治局面,并结束自神龙革命8年以来多次在首都政变和政局混乱的局面,结束了干政之祸。

盛极而衰

唐玄宗是有唐代国势衰弱的转捩点。后世史学家常发表言论感叹大唐盛世是瞬间的没落

唐玄宗时期可分为开元与天宝两个部分,其中开元时期的政治比较清明。因为武韦当政以来政治日益败坏,玄宗提出以武、韦为戒,以贞观为榜样,作为执政的指导思想。他先后任用姚崇、宋璟、卢怀慎、张九龄与韩休等贤臣,并且广纳谏言。例如采纳张九龄的建议,将京官中有能之士外调为都督刺史以训练行政能力,又将有为的都督刺史升为京官。增进中央与地方的沟通、了解和信任。裁减武周中宗时期的员外官等冗官,精简机构以便节省开支与提升行政能力。严格执行法律,抑制权贵,就算是皇亲国戚犯罪,也绳之以法。对于稳定社会秩序产生良好的影响。加强执行均田制,打击土豪。发展农业生产,兴修水利,扩大耕地面积,大大提升农业生产力。

对外方面,改善与吐蕃、东突厥、契丹与奚的关系,推行和亲政策。听从姚崇与宋璟的建议,充实边防军务,并且避免与外族发生战争。这些措施使唐朝进入第二个全盛时期,人口大量增长,物产丰富,史称开元盛世。当时不仅中原地区、江淮地区以及成都平原经济发达,连人口较少的陇右河西地区也逐渐繁荣。

天宝时期时,玄宗志得意满,放纵享乐,不问国事,先后宠爱武惠妃及儿媳杨贵妃。此时国政渐乱,玄宗罢免贤相张九龄,相继以李林甫与杨国忠为相。李林甫有“口蜜腹剑”的恶名,,他蔽塞言路,排斥贤才,采取任用不擅文采的蕃将为边将以杜绝“出将入相”之源,使得唐廷陆续任用高仙芝、哥舒翰与安禄山等边将。此时宦官也逐渐崛起,高力士权势炙手可热。在军事上,由于唐朝多年的战争使得府兵制崩溃,兵源逐渐改为募兵制,禁军也进一步获得扩大。

玄宗为了便于管控辽阔的边疆,于722年设置九个节度使与一个经略使。节度使不只负责军事,之后还兼顾地方民政与财务,久之形成节度使尾大不掉的局面,也成为藩镇割据的原因。对外方面,玄宗好大喜功,为此边将经常挑起对外战事,以邀战功。当时唐朝正与吐蕃、黑衣大食(即阿拉伯帝国的阿拔斯王朝)争夺在西域与中亚的势力,其中以751年的怛罗斯战役最有名。唐将高仙芝被阿拔斯王朝与石国联军击溃而削弱唐朝在中亚地区的绝对主导地位,而后因为中土爆发安史之乱,唐朝在中亚以及西域的影响力遭到彻底摧毁。

明皇幸蜀图,唐李昭道绘,国立故宫博物院藏

节度使的权力甚大,当与中央发生冲突时,就很有机会发生叛乱。当时又以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最有机会,他深获玄宗宠信,与丞相杨国忠勾心斗角。755年十一月,安禄山以讨伐杨国忠为由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杨国忠与封常清认为敌军不足忧虑,命郭子仪自朔方出兵河北、高仙芝提大军出潼关战关东。十二月,封、高两将皆败,东都洛阳沦陷,唐军退守潼关。封、高二人被谗言所杀,改由哥舒翰坚守潼关。于河北举兵的常山(今河北正定)太守颜杲卿也在隔年正月被叛将史思明击溃,关东一带尽数沦陷。然而郭子仪与河东李光弼进军河北,会师恒州(今河北真定),击败叛军将领史思明,叛军军心大乱。然

而,玄宗与杨国忠急于平乱,强迫哥舒翰出兵。六月,哥舒翰将兵八万与贼将崔乾祐战于灵宝西原,官军大败,死者十六七。哥舒翰退至潼关,为其帐下火拔归仁以左右数十骑执之降贼,关门不守,京师大骇,玄宗紧急南逃蜀地成都,途中发生马嵬驿之变,杨国忠与杨贵妃在愤怒士兵的要求下被杀。而太子李亨奉玄宗之命,前往西北灵武募兵。安禄山占据长安后建僭燕。七月,李亨抵达灵武后,在宦官李辅国拥立下称帝,即唐肃宗,奉玄宗为太上皇。

肃宗命其子李俶统领诸将,以李泌辅佐,派仆固怀恩出使回纥请兵。当时唐将房琯反攻长安失败,局势一度危急。757年叛军内讧,安禄山之子安庆绪杀父夺位,史思明回守范阳,并掌握河北军力。继而郭子仪和李光弼率军返回灵武,并联合回纥,于年底收复长安。然而叛军早于十月攻克江淮重镇睢阳(今河南商丘),张巡与许远战死。所幸郭子仪接着攻下洛阳,牵制叛军。不久,安庆绪退回邺城(今河北临漳),谋除史思明。

史思明得知后投降唐朝,叛军势力只剩邺城一带,758年郭子仪、李光弼等九节度使围攻邺城。然而唐廷想要消灭史思明之事外泄,史思明于隔年三月率叛军南下击溃唐军,史称邺城之战。郭子仪被鱼朝恩谗毁而返回长安。史思明杀安庆绪,并吞其部,自称帝,以范阳为都;李光弼因叛军攻克洛阳而退守,局势急转直下。761年李光弼反攻洛阳失败,史思明获捷后居然被其子史朝义所杀,叛军分崩离析。762年太上皇与肃宗相继去世,太子李豫(原名李俶)继位,即唐代宗。代宗派其子李适统领诸将,仆固怀恩为副,率唐军与回纥军攻克洛阳。史朝义北走范阳,仆固怀恩率军追击,河北叛将李怀仙也投降唐军,并一同追击。763年正月,史朝义在石头(今河北唐山东北)自缢,八年的战乱才告平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