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起,春秋战国时卫国人,中国战国初期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称为“亚圣”,所著兵书《吴子》48篇,现存仅有6篇,被翻译成英、法、俄等语言,影响全世界。 ![]() 我们来看看吴起传奇而悲情的一生。 1、求学: 吴起传奇的一生有个华丽的开头,他来到鲁国,做起了“鲁漂”,拜孔子的弟子曾参为师,这一学就是6年。 一天正在上课的时候,吴起获知母亲去世的消息,但是吴起仅仅抹了抹眼泪,继续上课。这一切被老师看在眼里,曾子认为:儒家学生应以孝悌为第一,母丧而不归,是大不孝,于是把吴起逐出了师门。 2、第一次就业: 吴起带着齐国的老婆,在鲁国就业了。 公元前412年,齐国发兵攻打鲁国,吴起认为这是一次建功立业的好机会,鲁国的老大鲁元公,也想拜吴起为将军,但是一想:吴起的老婆是齐国人啊,这怎么办? 《史记》记载,吴起回家,二话不说,一剑把老婆的脑袋给砍了。(更早的史书描述为:休妻) 鲁元公这下打消了疑虑,拜吴起为将军。 吴起大败齐军。 吴起建立了赫赫功勋,但是周围的人不停的跟鲁元公说他的坏话。 于是,鲁元公罢了吴起的官。 3、第一次跳槽 吴起跑到了魏国,魏文侯早就听说过吴起的大名,马上拜吴起为将。 吴起对魏国进行了军事改革,训练了天下赫赫凶名的“魏武卒”,然后揍得周边秦、赵、齐等国瑟瑟发抖,连赵国的首都邯郸都被他攻破了。 ![]() 史载:“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其余均解(不分胜负)”,大写牛!!! 吴起在魏国一呆就是30年。 魏文侯去世了,魏武侯继位,他带领大家在黄河上游玩,魏武侯面对滔滔黄河有感而发“这壮丽的山河,真是魏国的瑰宝啊”,吴起说“国宝在于德政,而不是山河,如果你不修德,这条船上的人,都会变成你的敌人啊”。 得,这一下,吓得刚刚继位的、还很年幼的君王瑟瑟发抖。 然后魏国的国相又陷害吴起。 吴起没办法,只好逃往楚国,此时吴起已经50多岁了。 4、第一次为相 楚悼王非常赏识吴起,任命他为相国。 吴起在楚国实行了变法(比商鞅变法早了30年)。 削减大贵族的特权、精简机构、把贵族派往边远地区开发土地、改革军制。 吴起南定百越、西征强秦、北挡韩/赵/魏,周边国家再次瑟瑟发抖。 公元前381年,楚悼王去世,楚国贵族国戚乘势作乱,攻打吴起。 吴起走投无路,最后伏在楚悼王尸体上,被乱箭射死。 关于吴起的评论,很多、很多,有人说他有才、有人说他好色、有人说他不孝、有人说他自大、有人说他敏感自负,连司马迁都评论说“有才却无情”。 那么这一切的悲剧,又是怎么形成的呢,我认为吴起小时候的原生家庭教育,才是他这悲情人生的根源。 吴起小时候,家里还是很有钱的,但是他成天跟一群当地的“小混混”在一起舞刀弄枪、不务正业,他母亲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而吴起为了求官,又弄的倾家荡产,周围邻居都笑话他。 在一次棍棒教育以后,吴起愤而杀人,杀了诽谤他的三十多个人,然后咬掉自己胳膊上的一块肉,对母亲发誓说:“不当卿相,决不回卫”! 母亲去世,他还未卿相,狠心不归。 鲁王拜将,他还未卿相,狠心杀(休)妻。 魏君新登,他还未卿相,狠言相劝。 伏尸悼王,母亲,我终于拜相,你,可曾看到? 原生家庭的教育,使他成了一位“有才却无情”的人。 原生家庭的影响有多大呢,美国当红脱口秀主播崔娃的经历,或许可以带来一些启示。 ![]() 他出生即地狱模式:1984年崔娃出生于南非的约翰内斯堡。母亲名叫Patricia,是科萨族人,黑皮肤,父亲则是瑞士和德国混血的白人。 那时候的南非,严重的种族隔离规定:黑人与白人结合是违法的,他母亲要入狱5年,而他则要进孤儿院。 崔娃自传的书名《天生有罪》,其实就是在形容自己的出身。 小的时候,崔娃需要关在屋子里和躲进床下,防止陌生人或警察发现。 再大一些,外出的时候,妈妈不敢承认是自己的孩子,因为崔娃的肤色比黑人更浅一些。爸爸也不敢承认是自己的孩子,因为皮肤比白人黑一些。 在这种地狱模式下,崔娃的妈妈,用自己的智慧,给出了完美解答。 她从小就教他英语,而周围的人大都只会说科萨语。 她锻炼儿子独立思考的能力。 她不顾黑人限制,冒险带崔娃去溜冰、去看露天电影、开车去乡下兜风、去免费公园里玩耍。 她告诉崔娃:世界是你的牡蛎(意思是世界任你驰骋),自己的想法和决定无比重要。 她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儿子:所有不愉快的经历都会变成人生故事,因为:“我不会为过去而哭泣……我与我的过去和解了。” 她还教育崔娃要善待女性:“你如何对待妈妈,以后就会如何对待女性。” ![]() 2002年,18岁的崔娃在南非开始主演肥皂剧。 2009年,他主持了第3届南非电影电视奖(SAFTAs)。 2010年,他主持了第16届年度南非音乐奖颁奖典礼。 2011年,崔娃搬到美国。 2015年,他接手了1996年开播的美国深夜政治吐槽节目《每日秀》。 2018,《时代》杂志将他评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100人之一。 原生家庭的影响,是一辈子的,幸运的,如崔娃。不幸的或许更多,有时会让一个人,用一生的时间去治愈。 所以,我们对孩子,在书本之外,需要的是关注、重视、鼓励、激励、认同,教育孩子要有勇敢的精神、宽阔的胸襟、友爱的心怀、以及承受挫折的能力,而不是无尽打骂、嫌弃、以及带来的自卑。 而对于我们自己,拥抱一下自己,安慰一下自己,学会宽恕。 选择和解吧,与过往、与自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