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水利专家李殿魁:落实科学发展观加速实现华北平原治水三梦

 水利天下 2023-04-08 发布于福建


【编者按“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是本公众号创办的座右铭,也是奋斗的目标。长期以来,我们始终把推文质量、品质放在第一位,精挑细选。本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宗旨,为更好地丰富平台内容与专业水平,力求打造水利行业精品公众号平台之精神,【水利天下】开办【百家论水】专栏,专栏集各位专家智慧,进行热点解读、独到见解、沙龙研讨、案例或经验总结、分析等原创分享。本期为第127期,作者是山东省第六届、七届政协副主席 党组副书记李殿魁,分享人是商广宇老师。本文系李殿魁文集《治水新论》之山东治水之思系列篇,该文集源自科技治水实践,又经过治水实践检验,是著名治黄(水利)专家李殿魁教授级高工(山东省政协原副主席)难能可贵的治水精神、治水理论之浓缩。本文经作者授权同意本平台发布,文章纯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栏目平台立场和观点,文责自负让我们一起致敬分享者并与诸位分享、交流,欢迎各位文末留言。




文章全文



落实科学发展观加速实现华北平原治水三梦
原山东省政协副主席 李殿魁
2013年10月

山东省第六届、七届政协副主席 党组副书记李殿魁
华北平原的治水“三梦”,即根治黄河、恢复京杭运河航运、把华北平原建成中国最大的天府之国。这是十八大提出的富民强国之梦的重要组成内容 ,也是实现我国长期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基础工程。
一、根治黄河
现行水利科学明确回答,1855年黄河由江苏流路改道山东,是科技的回归,是黄河最后一次大改道,为黄河的长期稳定奠定了基础。这是因为:
1、黄河山东流路,陆上河段河床在濮阳、济阳、东营凹陷带上;从M2无潮区入海,向东北方向发展,进入渤海柔性海沟,黄河口就可以长期固定,黄河山东流路就可以长期稳定。这完全符合黄河流路历史发展长期稳定的客观规律,完全符合黄河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的社会规律。
2、黄河长期稳定在山东流路,华北平原的大河水系分配最合理,黄河、淮河、海河各自独流入海,又通过京杭运河将其串联起来,巧妙设计,优势互补,矛盾自消,最容易把华北水患治好,最能充分发挥山东和华北平原的水资源优势。
3、黄河历史上的摆动,向南摆动,黄淮合流,必加重皖苏水患,向北摆动,黄海合流,必加重冀津水灾,只有黄河长期稳定在山东流路,华北平原大水系分布最合理,才能做到根治黄河,恢复京杭运河航运,使华北平原取得最大的黄河效益。
4、传统治黄观点对黄河的灾害估计错了,而对新中国治黄的辉煌成就却估计不足,严重影响根治黄河的进程。
翻开《黄河志》和现代治黄专家的著述,不难查到黄河历史灾害的记录,不少专家、有的领导至今机械的搬到现代黄河的头上,说现代黄河“既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又是祖国的忧患”就根本上错了,由此造成了对现代黄河基本认识的思想混乱,严重影响了根治黄河的进程,大大降低了黄河在当代中国的地位。因为看不到黄河对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国家在六五期间就把黄河经济带的提法去掉了。这是十七大以来国家加强区域经济发展规划黄河流域被边缘化的重要原因。必须正确认识黄河是中国北方十省两市实现强区之梦的水利支撑。今天我们研究黄河流域的经济发展规划,必须尽快正确解决这个重大问题。
现在再视黄河为国家忧患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今天的黄河已基本变成了利河,已成为加快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加速实现中国梦的不可缺少的基础条件。
因此,采纳人民治黄的最新科技成果,抛弃“黄河口周期摆论”的旧观念,树立巧用海动力固住河口的新观念,坚定的把根治黄河的工作重点转向“优化河势、增水复航”上来,根治黄河的任务就可以在新中国建国百年前完成。
黄河最大的特点是自身水量少,所以治理水患比较容易。在新中国建国之初,上世纪50年代,平均入海流量也只有500亿m3以上,只占长江入海流量的1/20。新中国建国以来,治黄工作执行了“上拦下排”的方针,上中游建了大批水库和工农业用水的增加,至今入海流量只有300亿m3左右,现在黄河的主要矛盾是缺水和无航运,与世界大河的地位不相称。因此治黄的主要任务应该是增水复航。
我们伟大祖国的自然地理具有诸多优势,其中黄河水少,容易治理;而水丰富的河流距离黄河近,为黄河增水容易,这是黄河突出的优势。淮河、汉江距离黄河最近,水资源丰富,多年平均两河总计近千亿,那么1/3的淮河水、2/3汉江水调入黄河,即把两河400亿m3以上的水资源调入黄河,黄河的航运就可以恢复到郑州。
站在国家发展全局和自然地理优势上,南水北调西线调水非建设不可。为此,我两次到西藏考察,那里的水资源总量5000亿m3,现在当地只用了1%,99%的水外流,大部流入国境以外,增加了印度和中南半岛多国的水灾,因此在外流的99%的水量中留下12%,即600亿m3东调黄河,也可伺机为长江增水,完全可行。在陈旧、主观治水观点的影响下,西线还在论证,完全在耽误时间,丧失机遇。现在应该加大力度,促使水利部尽快启动西线工程。建设西线不必搞大型水库、不需搞移民,充分利用黄河干流已建成的水库调节,即只要把雅鲁藏布江及其沿途的河流联结起来,建设雅江---黄河、西从喜玛拉雅山东至渤海、贯通中国东西全境的大河,把中国的大水系联通起来,充分发挥出中国西高东低、西边水源丰富的自然优势,南水北调就成功了。水利工作是修复大地的缺陷,空中降雨不均,地下调,充分发挥水体自流的优势,就可以达到优势互补、矛盾自消的目的。建大水库、搞移民开始一段是必要的,现在已没有必要了。再僵化的坚持大水库不但给国家造成额外的困难,而且大大阻滞了南水北调的科技进程。今天贯彻十八大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应该纠正这一错误思路了。南水北调工程严重拖期超支,主要是这一错误思想造成的。
印度一小撮政客反对中国建设西线,实属别有用心的政治炒作,无认真严肃的水利专家的科学论证,应动员国内外的水利专家据实驳斥,摆出事实,阐明真理。可以预料,南水北调三线科学设计、成功建成之日,就是根治黄河之时,新中国建国百年前就一定可以完成根治黄河的任务。
二、恢复京杭运河航运
京杭运河复航已写进了[2011]2文,中央对此已做出英明决策。我国古代建成中国大运河,至明代发展为京杭运河,具体反映了中国水利发展的轨迹,体现出中国治水的根本目的在于打破流域分割,实现洪水资源化,达到各流域间优势互补的目标。。对此,山东的水资源和人民做出了关键性的贡献,引领中国水利二千多年的发展方向。
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邗沟,打破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割,实现通航,从此一路北上进入山东,不断打破流域分割,至隋代建成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国大运河,至宋代又发展为以开封为中心的中国大运河,到明代进一步发展为以山东济宁为中心的京杭运河。以洛阳和开封为中心的中国大运河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以黄济运,黄河泥沙多,淤积河道,造成黄河改道,必带动大运河改道。欲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寻找含沙量少的运河水源。加之元代定都北京,造成了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的分离,京城物资需江南供给,随提出了建设基本直线的京杭运河的任务。元代一度开通,但中国大运河更换水源地的关键问题没能从工程上解决。所以现代意义的京杭运河没有建成。元代短暂,很快进入明代,明代仍然定都北京,又提出了建设京杭运河的任务。明永乐九年,1411年,工部尚书宋礼纳白英策,建设戴村坝·南旺枢纽工程,以汶济运,成功的解决了中国大运河更换水源地的重大科技问题,实现了由以黄济运向以汶济运的科技飞跃。这是中国大运河向京杭运河转型的一次伟大的科技飞跃,是京杭运河第一次突破性的科技飞跃,从此中国大运河发展到京杭运河时代。
我们的祖先没有就此停止科技兴运的脚步,而是围绕着增水、稳运这个主题,立足山东实际,继续进行科技探索。明末1604年李化龙建成韩庄运河,实现以湖济运,进一步摆脱了黄河对山东京杭运河的干扰,,使京杭运河的年运输量从30万担增加到300万担,提高十倍。韩庄运河的建成,实行以湖济运,是京杭运河第二次伟大科技飞跃。从此山东以北的京杭运河很好的完成了以汶济运、以湖济运即以鲁水济运的技术改造,使京杭运河安全航行400年,使其两岸形成中国最大的城市群和经济带。
但是京杭运河在江苏段,进入洪泽湖,仍是黄河、淮河、运河共一湖的复杂局面,三河矛盾尖锐,且不可克服,在这种情况下,孕育出一位伟大的水利专家潘季驯,极大的发展和完善了黄河的堤防体系,有效的延长了黄河改道的时间,但终因江苏流路违背自然规律,至1855年三河矛盾激化,黄河自行改道山东。对黄河这次具有重大科技意义的自然改道,政治上腐败、经济科技落后的晚清政府不认识,做出错误判断。本来从科技上讲,黄河改道山东是科技的回归,是黄河最后一次大改道,为京杭运河彻底完成更换水源地第三次伟大的科技飞跃、发展到更高科技水平创造了基础条件。他们却认为黄运矛盾是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于是1901年决定京杭运河以黄河为界,南北分运,开始了华北平原治水以黄河为界、南北分治的错误做法。从此华北平原的治水背离了京杭运河正确的发展方向,导致了晚清、民国、新中国水利部的系列错误,造成了我们现在面临的京杭运河长期断航、华北平原缺水、京津生态危机这样严重的水问题。
京杭运河断航是民族的痛,国家的失,科技的耻、主管部门的责,是沿运人民的百年大灾。恢复京杭运河全程通航是正确解决华北水问题、优化华北生态环境、解除京津生态危机的关键和捷径。现在恢复京杭运河航运的条件已完全成熟,任何阻碍京杭运河复航的托词和奇谈怪论都是错误的,都直接影响国务院[2011]2号文件的落实。
现在京杭运河通航的客观条件早已完全成熟。1855年黄河改道山东以来,黄河下游两大堤之间平均淤高了10-12米,黄河与京杭运河交界处梁山国那里河段黄河河底高程已达43.5米,而京杭运河河底高程28米即可,根据国家对京杭运河桥梁10米净空的要求,开10米净空的隧道,隧道顶38米距黄河河底的土厚还有5.5米;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设计隧道,可确保黄河防洪安全,而南运河与北运河通过穿黄隧道连结起来,京杭运河复航的任务就完成了。该隧道长3100米,宽25米,工期2-3年。因此,只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前京杭运河即可全程恢复航运,南四湖、东平湖的水自流天津,科学的南水北调东线也建成了。由此可知,华北平原科学治水的第二个梦想——恢复京杭运河航运,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前就可以圆满完成。

三、把华北平原建成中国最大的天府之国
中国历史上已有两块平原曾被称为“天府之国”,一是战国时期秦国李冰建成都江堰,治理岷江水患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人们称为“天府之国”;二是公元前秦国建成郑国渠,以后在这个基础上,秦汉隋唐的水利发展,关中平原也达到了水旱从人的水平,被人们称为天府之国。但中国面积最大、水资源最丰富的华北平原却因为黄河流路摆动、水灾频繁,每次改朝换代都有一次逐鹿中原的恶战,对水利基础设施都要造成严重破坏。因此,这块祖国的宝地尚未建成中国的天府之国。新中国建国以来,实现了黄河山东流路的长期稳定,恢复了京杭运河的航运,结束了华北平原被黄河分割的历史,实现了山东南四湖、东平湖的湖水南北分流,以北为主,稳运畅泄,闸控调节,优势互补、矛盾自消,华北平原同样可以达到水旱从人、人与水共生、人与自然和谐的最佳状态。因此中国最大、自然优势巨大的华北平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新中国建国百年前就一定可以建成中国最大的天府之国。这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今天,中国水利科学发展至今天,急需国务院、水利部形成的国家决策和尽快完成的重大战略任务。
作者著于2013年10月,供稿于2023年3月


附:作者简介



作者山东省第六届、七届政协副主席 党组副书记李殿魁
【作者简介】李殿魁:男,汉族,1939年出生于山东梁山,中共党员,教授级高工,世界生产力科学院院士,著名治黄(水利)专家。原山东省第六届、七届政协副主席、党组副书记,人称“黄河书记”。曾历任山东省烟台市市委副书记;山东省东营市市长、市委书记;山东运河经济文化研究中心顾问等职务
1995年至2003年3月,任山东省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党组副书记。1986年至1995年在东营工作期间,潜心研究黄河治理,发现并提出了黄河口稳定的关键在于正确认识和充分利用海动力输沙的科技命题,亲自领导并成功解决了黄河入海口频繁摆动问题。现虽已退休在家,依然心心念念着黄河治理。

附:有关部门关于表彰和学习李殿魁同志”治水精神“的决定等有关文件



本期【百家论水】专栏系列就到这里了大家有需要交流探讨的,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或转发、分享,期待各位下期再见。
编辑:薛国强
审定:商广宇、李殿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