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系中,这种沉默,要警惕

 居鲁思 2023-04-08 发布于广东
图片


在网上看到一个「全国统一道歉方式」:

父母和孩子吵架后,父母的道歉方式就是一句:

“吃饭了

很多人表示感同身受,好像家里被人装了摄像头那么真实。

更神奇的是,在评论区网友给出了一个「全国统一表达委屈的方式」。

那就是——干吃米饭,不抬头

就坐在自己的位置上,一口菜都不吃,筷子打死也不想伸出去,用无声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抗议。

受了委屈之后,用沉默表达,哪怕眼泪已经在眼眶里打转,也一句话都不说。

很多人都有过的经历

不仅是和父母之间,包括和爱人朋友相处的时候,都会有类似的体验。

不说话的时候,并不是没话说,而是把话都变成了内心戏。

表面上是沉默的,内心却早已演了一部《甄嬛传》,把所有的情绪都藏在了沉默里。

反正,说了别人也不会理解;
反正,说了会显得自己矫情;
反正,说了反而可能吵起来;
反正,张开嘴也不知说什么。

委屈的时候不想说话,把所有的心里话都咽下去,是很多人都有的「委屈失语症」


图片
沉默,是无声的还击


电视剧《乔家的儿女》中,乔三丽就是一个很内向的女孩。

她遇到任何事,都习惯藏在心里。

小时候有一位怪叔叔,总是找各种理由支开妹妹,然后对她动手动脚的。

她不敢说出来,怕说出来爸爸不信,怕说出来哥哥会找人打架,只能自己默默忍受着。

长大后,这段经历成了她的阴影。在遇到心仪的男生后,那段经历依然萦绕着她。

有一次男生想要抱抱她,她尖叫了一声,惊慌地跑开了。

她拒绝了那个男孩,不管对方怎么追问,她都无法开口说出自己的创伤与疏离。

所有的委屈,都化成了无声的叹息。

沉默,成了不让别人看透她的保护伞。只要不说出来,就没有人知道自己的“不堪”。

我们习惯了把「沉默」当成一种防御机制,我们习惯了用无声的方式,保护自己。

不说话,可能是因为“不敢说话”。

怕说出来之后,自己会不被爱,怕说出来之后,自己会被嘲笑,怕说出来之后,自己会被看穿。

我们用沉默保护着自己,同时,也用沉默惩罚着别人。

在一段关系中,我们往往认为脾气最大的,声音最高的那个人是错的。

而那个乖巧安静,连话都没有说一句的那个人,是没有做错什么的。

但是实际上,无声并不代表没有情绪,无声可能是最大的愤怒。

我们用无声避免与他人发生争吵,同时也让对方无计可施。

就像乔三丽用她的无声在向对方呐喊:我有我的痛苦,你们为什么看不见我的无助?

在这场无声的对决中,越是主动想要表达那一个,越是处于权力的下风。

他们着急,他们迫切,他们渴望沟通。

而沉默的一方,用无声来表达愤怒,来获取关注,来赢得道德感,来制造不确定感。

越委屈越不想说话,是因为越委屈越想被听见,被看见。

图片



图片
不想说话
是防止自己被听见


我曾经也是一个在争吵中,不喜欢说话的人。

虽然我不解释,但是我也很讨厌被人误会。

如果与别人发生了分歧,我会冷着脸,充满委屈的眼神,然后一言不发。

别人总是会说:你说啊,你有什么想法你说出来啊。

而我那些想要说出的话,就像一块石头一样卡在嗓子眼,只要一张嘴石头可能就变成伤人的武器,我自己的眼泪也会决堤。

后来,我细细觉察过彼时的自己,为什么无法表达,为什么无法言说?

因为说话与沟通,意味着关系层面的索取。

就像婴儿吮吸妈妈的乳汁,如果吮吸过多,婴儿就会有愧疚感,仿佛自己占有了太多。

当我们受了委屈的时候,我们用不说话的方式,防止自己被听见,防止自己占有太多的资源。

因为如果说出来,我们就会消耗别人的情绪,我们就在夺取别人的情感。

这些感受,无疑会刺激起我们的内疚感,让我们觉得自己是贪婪的,让我们害怕自己被讨厌。

受委屈的时候不说话,是防止自己被听见,防止自己的心声打扰到别人。

就像我曾经一言不发的样子,明明心里有很多话,明明有很多委屈,但是一句话都不说出来。

除了在用沉默占据道德感,我也是在害怕。

怕自己说出来心声后,反而被狠狠的攻击。怕暴露了自己的真实后,依然不被接纳。怕表面自己的真心后,会占有别人太多的情感。

比如乔三丽如果真的跟父亲、哥哥、男友都讲出了自己的创伤,她可能会面临更多未知的情绪。

父亲可能会怪她小小年纪就会“勾引”别人,哥哥可能会从此对她小心翼翼,生怕那句话刺痛她,男友可能会嫌弃她,可能会像哥哥一样,要付出更多的情绪来守护她的创伤。

不管是哪一种,都是她不愿意去面对的陌生感。

相比之下,把委屈吞到肚子里,不让自己被听见,才是她熟悉的感觉。

不说话,是不想说,也是不敢说。

图片



图片
“说了也没人懂”
是最深的绝望


「委屈失语症」的人,都要一个共同的心理假设。

在说话之前,他们就已经默认自己的被讨厌的,不被接纳的,说出来的话是不被理解的。

这种负面的“心理预期”,往往是童年时期的我们与父母关系的投射。

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要懂事听话乖巧。尤其是把委屈藏起来的时候,会换来“懂事”的赞美。

藏起委屈,切断关系,是我们的习惯做法。

一个孩子如果从小的需求得不到回应,他就会有一个委屈的内在小孩,他也就不再相信自己会被回应。

更可怕的是,我们也不敢再去重新建立关系。

长大后,再遇到类似的情况,童年的那种羞耻,尴尬,无助的感觉迎面而来。

我们很难让自己重燃希望,我们很难接纳自己对关系的渴望。

闭上嘴,似乎是最好的选择。

的确,一直在防御,紧紧关闭自己,会让自己感受到安全。但是,同时也会封闭自己的情绪,让真实的自己无法流动出去。

外面的情感进不来,我们的情感出不去。

其实,我们现在的“委屈失语症”是在守护过去的内在小孩。

过去的那个小孩的确脆弱,的确无助,的确很容易被欺负,可是,现在的我们早就不再是那个小孩。

过去的环境,可能充满不安,可是,现在的环境,很可能是安全的。

我们已经长大,再也没人敢欺负我们,除了自己。

想要克服“委屈失语症”,有一个小方法叫做“内心戏码外化”。

下一次当我们委屈的时候,可以试着捕捉自己内心的声音。把内心的那些话,那些委屈都记录下来。

最开始的时候,可以先自己写在本上,或者记录在手机上。把潜意识的思维意识化,把内心的想法慢慢外化。

终有一天,当我们外化得足够多,当我们开始看见了自己,也许那些委屈就能够通过嘴巴表达。

哪怕无法遇到那个足够安全的人,至少,我们感受到了自己的情绪,我们懂得了真实的自己。

委屈了就该说出来,伤心了就该哭出来,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

图片

作者:妙黛,中科院心理研究生,多平台签约爆文作者,集美貌与才华于一身的90后辣妈。文章转载自曾奇峰心理工作室,近2000篇原创亲子/两性/个人成长心理文章,精神分析学习,7年陪伴,少点内心的冲突,多点精神的自由。

 - 预约今晚8点直播 - 

你是否也经历过这些内心冲突和挣扎?

明明心里不愿意,却满口答应

明明想表达关心,开口却是责备

明明渴望亲密,却总是恐惧逃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