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资治通鉴》095:干坏事,做坏人,也是一种“专业”,切勿模仿

 花言大帅 2023-04-08 发布于上海

学习内容:

1,谷吉送郅支单于儿子回国,却被诛杀

2,刘更生上书《条灾异封事》建议放逐小人

3,贾捐之、杨兴谋求高位被治罪


【学以致用】

01 , 刘更生上书(原文华译)

石显忌惮周堪、张猛等人,数次进谗言诋毁他们。刘更生担心被陷害,上书说:“臣听说舜任命九位大臣,济济一堂,相互谦让,和谐之至。

众臣和谐于朝廷,则万物和谐于天地,所以当洞箫吹奏出《韶》乐,九遍之后,凤凰来仪,就会飞来朝拜。

到了周幽王、周厉王的时代,朝廷不和,相互怨恨排斥,结果就发生日食、月食,水泉沸涌,山陵崩坏,霜降失节。由此观之,和气带来祥瑞,戾气带来灾异;祥多则国安,灾多则国危,这是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义。

如今,陛下开创三代之盛业,招揽文学之士,优游宽容,让他们齐头并进。

但是,贤与不肖混淆,白黑不分,邪正杂糅,忠谗并进,不同的奏章在公车交替堆积,因奏章不妥被逮捕的人塞满了北军监狱。

朝臣们意见不合,相互仇视,互相毁谤,搬弄是非,迷惑皇上的耳目,摇动皇上的心意,不可胜数。

大臣们分成不同的派别,结党营私,往往是小人联合起来,一起陷害正直的大臣。

正直的大臣能够得到进用,则国家能治;正直的大臣被陷害,则国家将乱。

君上面对治乱之机,却不知道该任用依靠谁,而灾异数见,这是臣之所以寒心者也!

“陛下登基已经六年了,在《春秋》的记载中,一连六年,灾异如此稠密的,还没有过,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因为谗邪并进。

而谗邪并进的原因,是陛下疑心太重,本来已经用了贤人,行了善政,但是,一有人进谗言,就罢退贤人,收回善政。

君王有狐疑之心,就会招来谗贼诽谤之口;君王没有坚定的判断,就会打开群小幸进之门。谗邪进则众贤退,群小盛则正士消。

所以《易经》有'否’(不顺利)和'泰’(平安)之分,小人那一套猖狂,君子之道就消退,政治就越来越乱;君子之道昌盛,小人之道消退,则政治越来越清明。

古代鲧、共工、驩兜与舜、禹一起在尧的朝廷为臣,周公与管叔、蔡叔一起在周朝共事,他们之间,互相打击,流言相谤,不可胜道,而尧帝能以舜、禹为贤,排斥共工;

周成王能支持周公,而排斥管、蔡,所以天下大治,荣华至今。孔子与季孙氏、孟孙氏同仕于鲁,李斯与叔孙共宦于秦,

但是鲁定公以季孙氏、孟孙氏为贤,而排斥孔子,秦始皇信任李斯,而排斥叔孙,所以天下大乱,恶名传到今天。

所以治乱荣辱之端,在于君王信任什么人!信任的人有贤德,就要坚定不移。

《诗经》说:'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的心虽然不是石头,但是你也不可转动我的心志)。’这就是讲笃实守善的道理。

《易经》说'涣汗其大号’,意思是说,王者涣然大发号令,就像出汗一样,汗出之后,你不可能再收回来。

如今善令刚出,一会儿工夫,又收回来,这是一种'反汗’现象。任用贤人,还不到三十天,又把他罢退,这是转动石头了。

《论语》说'见不善如探汤’(看见不善的东西,就像手伸进滚水一样),马上要抽离。

如今丞相与御史大夫二府,多次奏报谗佞之辈不当在位,历经数年,仍然不能将他们罢去。

所以出令就像反汗,用贤就像转石,去佞倒像拔山,如此这般,想要阴阳协调,不是太难了吗?

“于是群小见到有机可乘,纷纷缘饰文字,巧言诋毁,流言蜚语喧哗于民间,所以《诗经》说:'忧心悄悄,愠于群小。’(小人成群,正是让人忿愠。)

当年孔子与颜渊、子贡互相称誉,但并不成为朋党;大禹与后稷、皋陶相互推荐引用,但并不结成党羽;为什么呢?因为忠心为国,没有邪心。

如今奸佞小人与贤臣并立于朝堂之上,合党共谋,违善依恶,叽叽喳喳,朋比为奸,不断设下危险的圈套,想要倾移主上的心智。如果这些小人忽然得到重用,那正是天地之所以不断用灾异来警告君王的。

“自古没有不行诛杀,就能天下大治的。所以舜流放了共工、驩兜、三苗、鲧,孔子诛杀了少正卯,然后圣人教化才得以推行。

如今以陛下之明智,诚应深思天地之心,以周成王、尧帝为榜样,以鲁定公、秦始皇为教训,考察祥瑞应验之福,灾异警戒之祸,以应对当世之变,远斥佞邪之党,摧毁阴谋集团,堵塞群小幸进之门,广开贤德正直之士进身之路,不再狐疑而能决断,不再犹豫而能分别善恶,让是非分明,则灾异消失而祥瑞并至,这是太平之基,万世之利!”

石显看到了刘更生的奏书,与许氏、史氏一起,更加怨恨刘更生。

我们有个习惯,善于发现问题,总结问题,然后呢?

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有没有呢?不一定

跟老板提建议的前提是,要站在老板的立场想一想

这个立场就包含了很多因素,比如:

老板周围的环境格局是怎样的?

身边有什么人?

喜欢用哪种人?

在什么时候才能听得进去意见?

最近正在处理什么事情?最关心的是什么?相对于问题而言,老板更看重问题背后的解决方案

如果不对这些信息进行了解和评估,基本上提出的意见很难得到重视。这份奏折最后落到了石显的手里。

另外,比这个更重要的是,汉元帝的性格,汉元帝能不能听得进去还是个问题。

刘更生上书中没有提到汉元帝的态度,石显能看到奏折,要么是先经过石显这里,要么是皇帝看了之后再给石显看,或者石显的另外渠道

不管哪一种,上书这个方法不算太好

在明知小人环绕的情况下,要么少说话,要么等到合适的时机再跟老板说。

“不再狐疑而能决断,不再犹豫而能分别善恶” 环境没有改变,想改变汉元帝的本性,很难。

02,贾捐之被治罪。他的故事给我们一个很重要的启示

待诏贾捐之与杨兴关系好,贾捐之经常说石显的不是,所以得不到实权的官职,也很少有机会觐见皇上。等到杨兴因为才干受到赏识,

贾捐之对杨兴说:“京兆尹官职出缺,假如我有机会觐见皇上,一定能帮你争取到。”

杨兴说:“您妙笔生花,言语精妙,假如您能做尚书令,不知道胜过现在的尚书令五鹿充宗多少倍!”

贾捐之说:“假如我能取代五鹿充宗,您做京兆尹,京兆尹是郡国之首,尚书是百官之本,那真是天下大治,士人们也不会被隔绝疏远了。”   贾捐之又批评石显。

杨兴说:“石显如今显贵,皇上信任他,如今您想往上走,一定听我的,向他靠拢,合他的心意,就能升官了。”

于是贾捐之与杨兴联名上奏,称誉石显,建议赐爵关内侯,并举荐石显的兄弟们为各部官员。又联名上奏举荐杨兴,认为可以任命为京兆尹。

石显听说后,识破了二人的计谋,向皇上报告。于是将贾捐之、杨兴下狱,令石显负责审理。

石显上奏说:“杨兴、贾捐之心怀诈伪,互相举荐,谋求高位,欺君罔上,为'不道’之罪。”(不道,是刑法罪名,范围比较广,凡是违反当时的伦理道德要求的悖逆行为,都可以称为“不道”或“无道”。)

贾捐之被斩首弃市;杨兴被剃光头发,罚做苦役犯。

司马光说:君子以正攻邪,尚且不能攻克。贾捐之以邪攻邪,能免于灾祸吗?

干坏事,做坏人,也是一种“专业”的活

假如你没有经过专业训练,也没有刻意练习1万个小时,所以切勿模仿

有些人坏,是打心眼里面坏,在心里面经常不断练习的,你如果心里不坏,就别想用坏人的招术,你压根也用不好

贾捐之是贾谊的曾孙,名门之后,从之前提到《弃珠厓议》奏书中可以看出他是有政治才华的。 

但是这个政治才华属于治国理政方面,但是,处于权力斗争方面的政治能力他还不够。换句话说就是“小白”

外交上面的博弈,也是权力斗争,内部的斗争也是权力斗争,贾捐之跟石显比起来,就属于菜鸟级别。自己的那点小伎俩怎么能够瞒得过权斗大师。

读书人嘛,最好用阳谋,以阳克阴。明着来,敞开来玩。

用《中庸》里面的一句话说: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

把自己擅长的,正义的,根本的事情做好,静以待时,等候天命的到来。

但是,他却做了小人的行为,冒险去妄求非分的利益。

这个事情值得警惕。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适合的输出频率, 如果“正“,“义”是自己的频率,那么,凡是所有“邪“的东西都谨慎接触和使用,或者不用,因为你很大概率是用不出来的。


(* 如你所见,我的主业是股权激励,如有兴趣可来体验下2天的线下课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