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朝堂忠奸混乱,天子不能明察

 阿呆码字 2022-08-09 发布于江苏

之前因为石显等人的鼓动,周堪他们被撤职,萧望之还服毒自杀了。

其实在汉元帝心中,还是很看重萧望之等人的。

所以在公元前四六年,元帝又下诏重新任周堪为光禄勋。

在元帝还是太子的时候,就跟着太中大夫孔霸学习。

等到即皇帝位以后,就赐孔霸为关内侯,因为曾经是天子的老师,所以封号为褒成君。

元帝还打算要让孔霸做丞相,但是孔霸为人谦退,对权势没有什么欲望。

他常常称自己爵位太高了,没有这么大的德性来匹配。

御史大夫这一职位也经常空缺,元帝又想让孔霸去担任,孔霸再三推辞不受。

元帝也知道他是诚心推让,所以也没有强求他,心中对他更加的敬佩了,就常常给他许多赏赐。

石显忌惮周堪和张猛等人,一直把他们看成眼中钉,就经常诋毁他们。

刘更生很担心,就上书给天子说,听闻舜帝任命九官,众人都互相谦让。

大臣们在朝廷一片祥和,那么万物也会祥和,所以当《箫韶》舞曲奏到第九章时,凤凰都随之翩翩起舞了。

而周幽王、厉王时期,朝廷大臣不和,互相怨恨,所以发生了山体崩塌,节气失常的现象。

由此可以知道,和气可以带来祥和,国家也会安定。而戾气则会引来灾异,国家也会有危害。

如今,陛下继承祖宗基业,招揽文学之士,对他们优厚宽容。

然而,还是出现了一些现象,比如说贤者和奸邪之人混杂其中,既有人进忠言,也有人进谗言。

大臣不和,互相违背,而且还互相诋毁,播弄是非,迷惑天子,结党营私,陷害忠臣。

正是因为这样,所以这几年,经常出现灾异现象,说明如今奸邪之人太多。

都是陛下太疑心造成的,既然任用了贤能人士,但是一旦有奸臣进谗言,诋毁忠臣,那些贤者只好退让。

小人道长,君子道消,政事一天比一天乱;君子道长,小人道消,国家就会越来越好。

昔日孔子和颜渊、子贡互相称赞对方,却又不会互相结党,是因为忠心为国,没有邪心。

如今朝堂奸臣和贤者互相交战,结党谋私,陛下应当思天地之心,广开众正之路,对国家的基业则大有好处。

结果,石显看见了这份奏书以后,越加的怨恨刘更生等人。

这一年,又发生了日月无光的异象,石显等人又进言,说是周堪和张猛等人的错误造成的。

元帝虽然从内心来说,很看重周堪,但是又担心石显他们不断的进言。

当时的长安令杨兴,常常称赞周堪,元帝就想要得到杨兴的助力。

他召来杨兴问他,说朝廷总有大臣说周堪的不是之处,这是为什么呢。

杨兴这个人,也很有自己的心眼,他知道元帝也是对周堪有些疑心,就顺着说,听说大家都在说周堪和刘更生合谋,按罪当诛。

但是我之前也上书进言,不要诛杀周堪,是为了国家着想。

臣以为可以赐周堪为关内侯,食邑三百户,但是不要让他参与政事。

这样一来,对陛下来说,也没有失去对老师的恩情,这是最好的解决办法了。

3

2

1

司棣校尉诸葛丰,最开始的时候,为人刚直,不畏权贵,好几次得罪了皇亲贵戚,所以被许多人怀恨在心。

后来因为他在春夏的时候处置了犯人(处置犯人都在秋天,春夏是生长之时,处置犯人不顺天时),因为这件事,他被调到城门校尉。

诸葛丰上书告发周堪和张猛的罪状,元帝不太相信他。

就下诏给御史说,城门校尉诸葛丰,之前和周堪、张猛同朝为官时,经常称赞他们。

后来诸葛丰因为不顺四时,在春夏之际处置犯人,朕没忍心让他下狱,只是迁他为城门校尉。

结果他不仅不自我反省,反而来告发周堪和张猛,而且还没有实际的证据,随意的诋毁大臣,难道忘了之前经常称赞他们了吗。

朕看在他年老,不忍心加罪给他,就把他免为庶人吧。

对于周堪他们,朕也不想治他们的罪,又爱惜他们的才能,就把周堪降为河东太守,张猛降为槐里令吧。

司马光认为,诸葛丰对周堪和张猛,前誉而后毁,并不是为了国家朝廷去除奸邪,只是为了自己的前途,和郑朋、杨兴是一样的。

作为一国之君,应当具备辨是非,察美恶的能力,对奸邪之人要给予处罪,忠正之臣当然要奖赏,这才能治理好国政。

假如诸葛丰说的是真的,那就不应当处罚他;

如果他是诬告,那么周堪和张猛就是无辜的,怎么能给他们降职呢。

而现在呢,双方都受到了处罚,哪里来的是非对错呢。

贾捐之和杨兴的关系比较好,因为贾捐之经常说石显不好,所以一直不能为官,又见不到元帝,杨兴也是刚刚被任用。

贾捐之对杨兴说,听说京兆尹一职还在空缺着,如果能让我见到陛下,在陛下面前举荐你,就可以得到这个职位。

杨兴又夸奖贾捐之口才很好,可以任尚书令,两人互相称赞,如果能同朝为官,一定可以有番作为。

后来,贾捐之又要说石显不好。

杨兴说,石显身份贵重,陛下很信任他,如果你想要作官,就不要再说他不好了,而且还要与他交好。

贾捐之就和杨兴一起上奏,称赞石显,还说应当赐他关内侯,另外还要召见任用石显的兄弟。

再由贾捐之上奏举荐杨兴为京兆尹,石显知道以后,直接向天子告发他们结党谋私。

结果,贾捐之和杨兴下狱,并且还让石显去处理这个案件。

石显奏报天子,说杨兴和贾捐之心怀诈谋,互相保荐官员,欺君罔上。

最终,贾捐之被判弃市(当街斩首)。

杨兴虽然逃过了死罪,但是丢官去职,做了一个刑徒。

贾捐之热衷于官位,却没有通过正确的途径,落得个身首异处。

司马光说,君子以正攻邪,尚且不能保证能成功,更何况像贾捐之这样以邪攻邪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