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审判——卡夫卡的“荒诞”美学 | John Locke读书会(法学)

 置身于宁静 2023-04-08 发布于浙江

审判侵蚀了意识的法庭

“理性”将懦弱推上台

灵魂被封缄之时

也把光明上了锁

图片

嗨,谢谢你这周也来和我一起读书。我们今天来聊一下弗兰兹·卡夫卡的《审判》

图片

如果纯粹去剖析法律,对特定的规章制度去进行延展讨论与博弈,其实有很多更好的选择,我也会轻松很多。

之所以来分析《审判》,是想打破依托法律来进行审判的前提。换句话说,就是以荒诞的,不受任何限制的视角去审视全世界被公认为最具理性的词条。

那么卡夫卡的作品就是最好的选择。

但凡是文学爱好者应该都多多少少知道卡夫卡。

卡夫卡,出生于捷克布拉格,奥地利小说家,是欧洲著名的表现主义作家。卡夫卡生活在奥匈帝国行将崩溃的时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学影响,对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观态度,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主要作品有《审判》《城堡》《变形记》等。

在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史上,弗兰茨·卡夫卡 (1883 - 1924)堪称首屈一指的奠基者。从20世纪 30年代开始,卡夫卡的创作就引起了西方文坛的关注,逐渐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巨大的声誉,成为20世纪作家所能创作出的最振聋发曠的作品,从而形成了持续的“卡夫卡热”

图片

美国女作家欧茨称“卡夫卡是本世纪最佳作家之一,时至今日,且已成为传奇英雄和圣徒式人物”。卡夫卡也被视为20世纪现代主义第一人,欧美各种权威书评杂志在评选20世纪现代主义大师时,都无一例外地把卡夫卡排在第一位。

内容转自知乎@人民文学出版社《卡夫卡的文学地位为什么那么高,如何鉴赏他的作品?》

卡夫卡的作品几乎都有着一种脱离于现实世界的荒诞韵味,充斥着创伤与破碎。尽管他的作品宛如梦境一般游离于普罗大众之外,但是他的人生经历却几乎与普通人相差无疑。

孤寂敏感,他的性格几乎也映照到了许多他笔下的角色当中。

《审判》中的K便是如此。

银行机要秘书K在某日莫名遭到了法院的逮捕,此后全篇的内容在这场逮捕的基础上,以K的视角对于法院办事员、预审法官、律师、画家、商人、教士等形形色色人物进行了描写。

这场诉讼流程之中包含了多少程序不正当的内容:秘密审判、被告人自证无罪、文书缺失.....

直到最终卡夫卡也并未交代K究竟犯了什么罪,自被捕那一刻起,诉讼犹如无尽深渊无形却牵着他走。他遇到的一切人、事都成为了诉讼程序的一部分,法院无处不在。

图片

在小说中,K得罪了自己的律师,因此无人再为他辩护——在被审判的情况下,一个人是做不到为自己辩护的。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便是勃洛克这个角色。

他是一个顺应规律的人,请很多人协助证明自己的清白,并且对这些人顺从到了卑躬屈膝的程度。他以很大一部分自由和失去自我为代价换来了在审判的夹缝中生存的一种状态,而这正是身处社会的绝大多数人们在他人的注视下努力生存的姿态。

我们常说,“正义终将战胜邪恶”。但是在《审判》中,卡夫卡似乎狠狠戏虐质疑了这句华而不实的宣言。

图片

 “我们所有的法律都要朝着善良去解释,都要朝着正义去解释。”罗翔老师如此说道。

那么便引出了对应的问题,现存的法律真的是以善良与正义为依托去制定的吗?法律的拥护者究竟是谁?又是谁制定的法律呢?

在分析法律的概念之前,我们先来聊一下判断。我们生活中无时无刻都在做着判断。

路边的小狗是什么品种?今天中午吃什么?我是不是有点喜欢对面咖啡馆的帅哥?

我们下判断的依据不同,有些根据体态特征,有些根据感性的偏向与趋势,还有的甚至使出浑身解数也不一定能保证百分之百的肯定。

但是判断终归不会脱离我们自身的认知体系去独立运作,所以我们自身做的决定从不会分对与错,在当下时空中结合种种促因便是唯一的答案。

但是判断一旦下到他人身上,其自带的主观性便会削去“权威”,就会演变成为“审判”。我们始终都是以自身为参照物,所以审判永远都是由第三方视角去进行的。在本书中,法院办事员、预审法官、律师、画家、商人、教士等都对K进行了审判。

图片

很多人认为这本书的译名应该是“诉讼”去强调整个过程,但是我认为审判的译名更为贴切。原因就是,“审判”在结局之前就已经在每一个角色内心中下达了。

而最终的结果便是整合了所有人的审判促成的。这便是“规定”的根源。

而法律与集体规定有着本质的区别。即, 规定更多的是整合所有人的意愿取平均。每一个人的想法都在集体规定中有着相应的影子;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法律更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最近一个比较好的例子就是,美国最高法院于2022年6月24日,推翻了“罗诉韦德案”有关堕胎权的裁决,结束了近50年来对堕胎的宪法保护。人们的反抗声几乎席卷了整个互联网,从线上的呼吁以及线下的控诉,人民的情绪几乎达到了极点。但是民心的反抗似乎并未起到相应的效果。

图片

为什么会这样呢?

在《审判》倒数第二章“在大教堂里”,k和神父在《在法的门前》中谁是受骗者的问题上产生了争论,K 认为守门人欺骗了乡下人,但是神父认为真正受骗的是守门人,守门人愚昧懵懂, “并不了解法的内部,只知道在大门外面走来走去。他对法的大门之内的想象是幼稚的,他用来威慑乡下人的恰恰是他自身感到恐惧的东西”。相对于这道门,和乡下人一样,守门人也是被法的大门所威慑和禁锢的人。

甚至相比较而言,乡下人至少还是一个行动自由的人,而守门人却是一个被职权控制的人; 乡下人主动放弃了个人选择,而守门人根本别无选择。所以在“门”前,无论是乡下人还是守门人,都不代表法,法隐身在门后。

内容转自知乎@Spinoza《如何理解卡夫卡《审判》中《法的门前》这一故事?》

法便是如此滋生了权。权的力量过于强大,给予人一种上瘾的情绪反馈,但是对于被支配的人却是毁灭性的

而来自父权的压迫几乎贯穿了卡夫卡的整个童年。在卡夫卡给父亲的信中提到,无论何时,都必须要依照父亲的规矩。

即使只是在日常的饭桌上,都能看到父亲的权利在“施展拳脚”。

不可以发出声音,不可以把渣滓掉到地上,如果稍有一丝违背,等待的便是扑面而来的暴力与威胁。

卡夫卡孤僻的性格便是如此产生的。他在充斥着感性的世界中把自身与外界隔离开,将自己的精神解剖、嚼碎,然后去反哺给他人。用文字渲染荒诞,同时也是具象化对自己的厌恶。

他直到最后仍无法将书里的话直面倾诉给他的父亲。他是《审判》中的K,自卑、厌世、敏感、胆小都化作了其中为卡夫卡施加无形之罪的角色,使得他无法与权抗争。

卡夫卡的作品几乎是全然与梦境的调性相符的。荒诞的想象力似乎也是他作品之所以有魅力的根本原因。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作品也很受他的影响。因此“荒诞”几乎成为了概括卡夫卡的标签。

图片

《审判》也是如此,一个连自己犯什么罪都不知道的人,在整个审判过程中,却遭受了来自权力机构的压迫和羞辱,他的权利和自由被无情地剥夺。

这部小说看似是幻想的一个具象化寄托,实则展示的是揭示了虚假的法律权力对个人权利的威胁和侵犯。这种威胁与侵犯不仅体现在肉体上自由的束缚,更是精神上的逐步逼迫。

忧郁、敏感、孤僻、懦弱,便在K的心中,也是卡夫卡的心中构建成形。

图片

《审判》也是卡夫卡对童年父权暴力与逼迫的终极反抗,但也是对自己内心中自卑的批判。

那我们呢?

面对美国罗诉韦德案还有一切违背集体判断的法律,我们能做什么呢?

答案似乎也不是固定的。但是哪怕只是敲字也好,还请不要对苦难视若无睹。

因为沉默只会滋生懦弱。

“我们的内心还存留着那一份平静吗?”

喧嚷在当今似乎随处可见。在夜幕中,照耀人们脸庞的不再是月亮,冰冷的手机屏幕取而代之。

是从何开始的呢?

吵杂好似不断生长的枝,一层一层以肉眼无法察觉的速度刺破心脏,企图将躲藏其中的宁静彻底绞杀。

图片

在追求高效与实绩的社会中,书籍与思想不再具有话语权,甚至许多人认为,读书是毫无意义的,思考无法创造财富。

但是失去多元化的思想,我们的社会会变成什么样呢?

德国作家韩炳哲在《他者的消失》这本书里提出,在持续接收信息而不进行内化的世界中,我们不断趋于同质化,而同质化的社会是恐怖的,我们会丧失改变力,人与人之间再无边界。

“失去思考能力的我们就会变成按照程序行事的机器。”

我们如何解救正在不断衰落的人文精神呢?变身超级英雄摧毁互联网?还是化身知名演说家环球做宣讲?

似乎都不太实际。身为普通人,不如就从一本书开始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