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方图说 | 代理词撰写水平提升的三重境界

 一颗小z鱼 2023-04-08 发布于广西

荷花律师曾在2018年4月17日发表过一篇《道方图说|如何写好一篇代理词》的文章,如今阅读量已经攀升至4150,足以可见写好一份代理词是所有律师的痛点问题。但写代理词的功力,常常并不能一蹴而就,特别针对刚入行的年轻律师而言,常常不知道从何入手,只感觉下笔无言,所以我想从逐级提升的角度上提供一些方法和建议。

第一重境界:下笔无言

刚入行的青年律师,包括一些执业1-3年的律师经常会有写代理词困难症。要么就只能把大量答辩状、庭审发言部分照搬来凑字数,要么就写了几百字就感觉写不下去了。这个阶段对于律师而言是打基础阶段,出现这样的问题并不奇怪。那怎么去解决呢?

首先,穷尽所有途径去找论据,找到丰富的代理词论据素材。

比如我想论述一个英文商标近似的问题。那么就要把审查规则中关于英文商标近似判断的原文找出来,看看是否可以直接引用。除此之外,还要找很多关于商标复审委、法院在行政案件以及民事案件判断英文商标近似的案例,逐一阅读后进行有效筛选,作为代理词可以引用的论据来使用。假设遇到的问题很新颖,找不到比较有用的案例和法条,那么就要找理论文献过来。比如,我曾经在一起新颖不正当竞争案件办理中,因为找不到特别好的参考判例,当时就去找比较权威的不正当竞争书籍来看,最终在孔祥俊教授的一本书上找到非常好的观点,然后将其写入到代理词中。

检索论据的过程,本身也是一种全面深入学习的过程,即使是执业多年的老律师,也不可能对每一个法律问题都有深入的了解和研究。因此遇到任何法律问题,一个律师首当其冲应当做到的是,以检索法条、案例、学理文章的方式来深入学习。

另外,律师要明白论据在代理词写作中的重要性,不论是新律师还是老律师而言,在论述法律观点的时候,若没有权威论据的支持,都是人微言轻很难被法官认同采纳的。所以在写作习惯上,无论是事实论述,还是法律观点论述,都要养成有理有据的习惯。如此一来,只要是写代理词,可用的素材就会很丰富,那就没有所谓的下笔无言的问题了。

其次,学会组织语言,让观点一目了然。

有时候合伙人在修改大家的代理词时,看似大家都在说同样的观点,但是表达的方式和逻辑却完全不同。前些天荷花律师提到一个案件代理词的前后修改的稿件差别问题,就会发现年轻律师在语言组织上还未养成比较好的归纳习惯。比如,代理词的每一个段落标题、以及每一个小标题都应该是观点明确的。这就需要看标题、小标题是否都精炼归纳。

为何要如此写作呢?这里就是一个用户思维的问题。要知道法官办理案件常常是海量的,因此投入到个案的时间就非常有限。当一份冗长的代理词放到法官面前时,不是每一个法官都有耐心一字一句看完。此时如果标题观点明确,那么就相对吸引法官继续读下去。

比如在一个案件代理词中,我方的观点是论证涉案某个电话号码是被告使用。

年轻同事写作方式:小标题1:电话号码来源。

合伙人修改为:小标题1:原告提交的涉案电话号码通话录音证据显示,被告已经承认身份。

前面的标题没有任何观点和说服力,而后面的标题则直接归纳事实要点,得出明确观点,对法官显然有了较强的说服力,也能吸引法官继续看后面的展开论述。

除了标题的精炼归纳之外,语言的逻辑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年轻同事的文书,观点分散不集中,明明可以在一个标题下面完整表达的事实和论据,却东一块西一块的散落在各个段落中。

写作语言组织的能力这个问题要解决,其实没有别的方法,就是要多写文章。所以为什么方图会要求大家将自己平时办案中遇到的问题,多思考多写作,归纳总结成文章。这就是平时写作思维的训练,只要多写多练,写作就不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第二重境界:抓错重点
'

重点抓取,

考验的是年轻律师对于案件焦点,

特别是案件风险的察觉能力。

前不久我们有个同事写了一篇很长的代理词,将法庭归纳的每个争议焦点涉及的事实和观点都完整写入了代理词。但这样的代理词看起来各项要件都有,有事实有论据,也有观点,但对于法官而言,却是很难看下去的。

一个问题是代理词中很多事实和观点与我们在法庭上的表达,以及庭审中提交的图表内容是重复的;

另一个问题则在于代理词中并未对法官审理案件中存在的疑惑进行感知和预测,并针对性提出有说服力度的观点和论述。

所以,我们在写代理词的时候,不是为了写代理词而写,而是为了弥补庭审表达的不足,进一步说服法官支持自己的观点。方图在开庭后有一个24小时书面汇报制度,汇报栏目最后一点就是律师倾向性意见,要写明律师对案件走向和风险的判断。这个汇报的初稿是跟案助理来写的,辅庭律师会修改第二稿,有些案件是合伙人最终定稿。这个倾向性意见的撰写常常是最难的,而从初稿、二稿的修改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小伙伴们对庭审要点、案件风险的把握能力,以及他们不断提升的过程。



那对于刚入行的年轻律师们而言,如何去提高自己对案件的判断能力呢?

绝大部分律师都需要后天的训练,直到执业2-3年后才慢慢找到感觉。所以每个年轻律师都不能局限于经办案件的研究学习,每个案件中所涉及的知识往往只是一个个点,要汇聚成面就需要从点开始展开,对每一个不懂的点去做深入系统的学习。



如果在写代理词的时候,假如还没能训练出来这种判断能力,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在写代理词之前多与办案团队沟通讨论。先自己判断一下,提出个人观点。然后找更有经验的律师,或者是合伙人来讨论。有时候会推翻自己的观点,有时候则是印证自己的观点。这种讨论过程就能有效提升自己的思维方式,也可以避免在写代理词时候无的放矢,偏离了方向做了无效的工作。

第三重境界:难以取舍

当律师做到一定年限后,写作素材越来越丰富,观点和论据总是信手拈来。此时也会出现另一个问题,就是写作方式太多冗长,缺乏取舍。

我们看过很多写了几十页的答辩状、上诉状。各种观点一应俱全,论述的大点和小点也是层层展开,看得出来律师在这些文书写作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这样的文书真的能够得到法官大人的喜爱吗?并不见得。

诉讼很多时候有点像是一场争夺法官注意力以及时间的博弈游戏。因为法官的时间实在是太有限了。比如一场庭审,短则半小时,长则几个小时,分配给每一方代理人陈述观点的时间都十分有限。根本不可能做到将每个观点事无巨细陈述出来,所以必须有所舍弃,将最关键最有利的观点进行呈现,而果断放弃那些无关紧要,或者没有太多争议的点。

代理词也是同样的道理。

不要以为法官在庭后就有大把时间仔细研读代理词,我听过很多法官私下抱怨律师的代理词太长,太啰嗦不够精练。

通常第一份代理词,是对开庭表达的补充,这份代理词要快,但不需要追求过于全面。只要将庭审中认为感觉法官仍有疑惑的点,结合多方的论据素材论述讲清楚就可以了。写完之后,可以多修改两次,将一些多余的案例删除,避免论据素材的堆砌。以知识产权案件而言,法官写判决通常不会那么快,从开庭到判决常常有好几月的时间。因此后面对一些个别的问题,还可以继续撰写补充代理词,加强单个问题点上说服力度。我记得有些疑难案件,我们在办理过程中前后提交代理词会多达四份以上,所以在写第一份庭后代理词的时候,更重要的是抓时效和重点,而非追求全面。

取舍不仅体现在观点的舍弃上,还会体现观点的排序,以及论述的长度上。什么观点是最重要的,应该让法官第一眼看到的,会放在前面重点展开论述。比如如果认定侵权存在争议,那么就不会将赔偿问题放在第一点上去做陈述。同样是说服法官认定侵权,律师希望陈述的观点很多,有6、7个观点。此时就应当衡量哪个观点最直接明了,最容易被法官所接受。按照这样的顺序进行排序来论述,排至末尾的观点如果连自己都说服不了,不建议堆砌式写入代理词。

图片

从写不出来到写一大堆,是一种需要长久训练、不断提升功力和技巧的事情,而一份好的代理词既要参悟法律,更要参悟人性,大道至简繁在人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