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魏北周消亡史:土地为代表的拉拢利器,为何导致西魏北周覆灭?

 思明居士 2023-04-08 发布于河北

引言:

南北朝时期是士族制度的转折点。这个时期被尊为正统的北方,上承五胡十六国,其中鲜卑古国北魏在其君主孝文帝的汉文化运动中逐渐壮大,登上历史舞台。

之后,在北魏的内部斗争中变成东魏和西魏两个政权,其后来者是北齐和北周。北周灭北齐最终一统北方,最后被隋所灭。

文章图片1

西魏及其后来者北周能战胜东魏和北齐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顺应时代,以给予士族土地,让士族获得充分的社会地位,但西魏北周消亡的根本原因,也正是在于他们放任士族,不懂如何改变。

一、 北方各国的笼络对象——“关陇士族”

士族是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掌握国家绝对的话语权,士族制度由此而生。士族制度是指士族豪强垄断国家重要官员。

东汉时期,世家豪强掀起了士族制度的开端。

士族讲究门阀,门阀是门第和阀阅的统称,用来区别士族和平民的社会地位,即将人分等级,士族占据绝对的话语权。古语有云“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文章图片2

曹丕在士族的帮助下取代东汉,建立了曹魏政权。

曹魏政权为了进一步巩固士族,实行九品中正制。即各州郡推举出一名大中正,由大中正向朝廷推举人才。

大中正之下又有小中正,士族制度由此应运而生。魏晋时期士族占据了社会主导,大中正均是士族出身,大中正推荐之人大多是士族之人。

据统计,从建安年间颁布九品中正制之初到东晋,士族在官场的比例由29%上升至80%。

有“华夏首望”之称的琅琊王氏诞生了三十五位宰相、三十六位皇后、三十六位驸马和一百八十六位学士。朝廷的各级重要官员均被士族垄断,自此寒门再难出贵子。

文章图片3

到了南北朝时期,士族制度下的阶级矛盾日益紧张,士族不再有昔日辉煌。南北朝时期分裂割据势力并起,各方势力都在寻求能人贤士的帮助。

南北朝北方各国起源于鲜卑古国,缺少门阀思维,对待本土势力阶级观念并不强烈。北方士族不再有制约皇权的能力,更像是北方各国的附属品。

而北方各国对待士族的态度及对抗士族的手段也不尽相同。

北魏孝文帝为入主中原,大刀阔斧地实行汉文化运动,士族制度也由此带入北魏。

孝文帝建立了严格的士族等级制度,而北魏起源于关中和陇西地区,故北方士族史称“关陇贵族”。孝文帝的唯才是举使汉文化势力也有立足之地,关陇贵族中的汉人与鲜卑人平分秋色。

文章图片4

北魏建国之初为防止北方柔然入侵,在北方设置六大军镇,让关陇贵族担任军阵首领。

由于常年征战,六镇立下赫赫战功,获得了很多金钱甚至土地,社会地位也水涨船高。

但随着北魏入主中原,尤其是在北魏迁都洛阳城后,六镇变得不受待见,甚至演变成荒芜之地。

俗话讲“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习惯好日子的关陇士族对于北魏朝廷的行为十分不满,最终爆发兵变,史称“六镇之乱”。北魏虽成功消灭叛乱,但从此一蹶不振。

文章图片5

柱国大将军尔朱荣趁北魏动荡,入驻洛阳,成了北魏的实际控制人。

重新站在历史舞台的尔朱荣与以往的关陇贵族无异,谋求利益不择手段,他的行为引得群情激愤。此时晋州刺史高欢率先起义,成功剿灭尔朱荣势力。

战功卓著的高欢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多次更换皇帝。直至孝武帝,因不满高欢所为,逃离洛阳投奔长安的宇文泰。

高欢为了巩固政权,拥立元善见为新皇帝,在邺城重新建立魏国,史称东魏政权。第二年,宇文泰害死孝武帝,立元宝炬为帝,建都长安,史称西魏,由此北魏分裂。

文章图片6

高欢和宇文泰是东魏和西魏的实际决策者,其后来者分别建立了北齐与北周政权。

北齐与北周交战多年,最终宇文邕率军攻入邺城一统北方。

之后,北周十二大将军杨忠之子杨坚,在其岳父独孤家的支持下,积蓄势力,最终取代北周建立隋朝,北方政权就此覆灭,而独孤家正是关陇贵族的其中一支。

西魏和北周势力能够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在于其懂得如何利用并处理好关陇士族关系,但同时也为自己的灭亡埋下了祸根。

世家大族的崛起必然导致皇权遭受冲击,当皇权不再驾驭士族权力,王朝覆灭也只是时间而已。

文章图片7

二、 北方各国笼络 “关陇士族”的不同方式

东魏和西魏对待士族的态度可以从土地分配政策上看出来。由于长年战乱,百姓流离失所,北方诞生了很多荒芜待开发的无主之地。

东魏北齐实施均田制,即土地国有化,将无主之地分给平民耕种。平民定期向国家缴纳赋税,死后土地归还给国家。

均田制使得东魏的国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加之东魏占领了原本北魏的大部分土地,一度成为南北朝时期的第一大国。

但是显然,均田制以前土地粮食被世家大族垄断,均田制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世家大族的利益,关陇士族对其相当不满。

文章图片8

况且高欢从小生活在北方,是鲜卑化汉人,东魏北齐政权的支持者也多为鲜卑关陇士族。为了维护鲜卑人利益,高欢打压汉人,甚至大肆屠戮汉人士族。

均田制按官职大小授予土地,规定赋税。由于无法入仕,得到的土地有限,又交不起巨额赋税,大量汉人的土地被鲜卑人买走,在这种情形下北齐也得不到汉人尤其是汉人士族的支持。

反观西魏北周政权,宇文泰是鲜卑贵族但因汉文化运动,深受汉文化影响。宇文泰深知鲜卑文化的缺陷,以儒家思想为武器,开启了浩浩荡荡的改革运动,意在摒弃鲜卑落后思想。

西魏北周朝堂之上,有大批熟读儒家经典的人身居高位,这些人大多是汉文化的世家大族。

文章图片9

同时宇文泰设立“八柱国”作为地方统帅。宇文泰作为全军统帅,西魏宗室并无实权,八柱国由原本的六镇统领,深得想要恢复六镇的鲜卑关陇士族支持。

而汉文化中天下分九州,由关陇士族分管八州,宇文泰管中央第九州,汉人心中也有了归属感。

不止如此,宇文泰还在均田制的基础上实行府兵制,即要求农民在农忙之时种地,农闲之时参加军事训练,随时准备参军入伍。

战争取得的土地会设立军府,军府用地与民用地分开,由柱国管理。军府用地无论规模还是赋税都有更好的政策。

同时,不论汉人还是鲜卑人,只要有能力立下战功都改变阶级。府兵制极大地提高了西魏北周军队的数量和实力。

文章图片10

从邙山之战就可以看出西魏军队的生生不灭。邙山之战西魏损失惨重,将领被斩四百余人,军士阵亡六万余,军队几乎全军覆没,宇文泰差点被东魏大将彭乐活捉。

经此一战,西魏似乎就要从此一蹶不振。但在府兵制的帮助下,西魏重新组织起力量。

反观东魏北周政权,邙山之战后因权力引发内部斗争。统治者不仅不思进取,穷奢极欲,甚至诛杀抗击北周名将斛律光、兰陵王。

再加上没有汉人士族的支持,北齐军队变得羸弱不堪。平阳之战,北周武帝宇文邕战胜北齐,自此北周政权一统北朝。

文章图片11

北周以弱胜强,依靠的是关陇士族的支持。土地是士族最重要的战略资产,西魏北周的府兵制显然更加合理地分配了土地资产,但同时也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三、 土地笼络关陇贵族带来的隐患

邙山之战后,西魏军队损失殆尽。为了补充军队西魏政权选择大肆征募汉人,原本的鲜卑人变成了少数。关陇士族开始以汉人主导,诸多汉人成功掌握了重要的权力。

文章图片12

随着西魏的发展,府兵制的弊病也逐步体现出来。地方将领拥有大量的土地和军队,士族权力开始重新凌驾皇权。而且西魏政权为了进一步获得关陇士族的支持,允许胡汉通婚。

这条政策虽然极大地缓解了汉人与鲜卑人之间的民族矛盾,但也让许多将领同时获得了两股势力的支持。

到了北周时期,士族制度重现,各地豪强开始藐视法律。北周宣帝时期为了制约士族颁布《刑经圣制》。此时的柱国大将军杨坚以刑法过于严苛为由向周宣帝进谏,周宣帝不听,反而对杨坚起了杀心。

文章图片13

杨坚出身关中士族弘农杨氏,其父亲杨忠掌握着军事权力,北周武帝时封为随国公,杨坚承袭爵位。

宣帝时期,杨坚被封为上柱国、大司马权倾朝野。杨坚希望废除《刑经圣制》是为了维护士族利益。同时,杨坚十分有野心,渴望取代北周成就霸业。

在深思熟虑之后,杨坚假借削藩为由,希望出任地方。宣帝毫不犹豫答应,任命杨坚为亳州总管。在府兵制的制度之下,杨坚积蓄实力逐步变成可与皇室抗衡的地方豪强。

文章图片14

大象二年,北周宣帝宇文赟病死,杨坚开始把持朝政。为了扩大影响,杨坚借机将北周的各路藩王召来长安并秘密杀害。

同时,杨坚施政宽和,废除严苛的法令,得到了士族的支持。直至北周大定元年,杨坚进封隋王。同年,北周静帝禅让杨坚,杨坚建立隋朝,改元开皇,自此南北朝北方覆灭。

西魏北周依靠府兵制,成功建立起了政权,但也因为府兵制,使权力分散。杨坚本是汉士族豪强,深得汉士族支持。

之后与鲜卑士族独孤家联姻取得了鲜卑士族的支持。同时,杨坚成为了地方豪强,有自己的土地和军队,而后便不再受朝堂控制,北周政权消亡也只是时间问题。

文章图片15

结语:

南北朝时期,割据政权的更替实际上是士族权力斗争的结果。

北魏西周政权顺应时代发展,以合理土地分配方式取得了士族的支持,成功统一了北方。同时他们也是时代的反抗者,渴望打破士族垄断的桎梏。

他们虽然没有成功,但历史的脚步不会停止。

士族间的权力斗争使底层人民的生活水深火热。失去人民支持的政权注定不会长久,只有真正立足于民才能成就千秋大业。

参考文献:

《新出土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

《周书》

《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