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胡希恕六经辨证学习体会1.0

 经方人生 2023-04-08 发布于四川

学习胡-冯六经辨证体系,学习经方思想。很多人都知道麻黄汤,乌梅丸,大/小青龙汤,却不明白怎么用,或者说临床中应用范围很小,如何去扩大应用范围?我相信胡—冯六经辨证体系可以有所帮助。

在这里与大家分享胡—冯六经体系。先打好经方基础,与诸位同道一起进步!

总论

总所周知,张仲景著成了《伤寒杂病论》,确立了六经辩证体系。

张仲景作为长沙郡太守,又作为《伤寒杂病论》的作者,又要作为医生救治地方百姓。如此繁忙,却又立下经方方药与治则,他是如何做到的?

从厉家及考证来看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取自于《伊尹汤液经》。但是《伊尹汤液经》已经失传,无从查证。由于敦煌出土一本书《辅行决》的发现,使这一观点得到印证。相传此书为陶弘景收集传统的中医方剂,以道家思想重新整理,以五脏补泻原理编写成此书。其中有许多方剂都来自现已失传的《汤液经法》一书。陶弘景在《辅行决》中还自诉亲眼见过《伊尹汤液经》,他从中摘取若干方剂,作为自己隐居修道之用

其中很多药方与《伤寒杂病论》中的药方一致。

小阳旦汤:桂枝,甘草,生姜,大枣,芍药。是桂枝汤

正阳旦汤:桂枝,甘草,生姜,大枣,芍药,饴糖。是小建中汤

小玄武汤:茯苓,白术,芍药,附子,生姜。是真武汤

由此可知,伤寒杂病论来自于《伊尹汤液经》,而张仲景将其中的方药改名,并且用在临床,给予了各种方证。

所以,可以说张仲景是一临床实战家,将理论用于临床实践,并且总结经验而著《伤寒杂病论》。《辅行决》是道家的脏腑辨证的一本书,其中有39个五脏大小补泻方证。而仲景将其中的五脏理论转变成为六经八纲辨证。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此为六经;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此为八纲。

所以说,《伤寒杂病论》是一本经过临床实践的书籍。学习进去就是走入中医的大门,有六经思维才能看病,心中有方证才能看病。章太炎言“大抵中医胜于西医者,以伤寒论独胜也.。”

伤寒论的学习。有谨守病机派的胡希恕先生,有脏腑经络派的刘渡舟先生,有方证药证派的叶橘泉先生。这次学习的就是胡希恕先生的六经辨证。我也很推崇胡希恕先生创立的六经辨证体系,当然,其他体系也很好,我先掌握好一个,再去慢慢研究其他的

胡希恕先生通过毕生研究,提出《伤寒论》的六经来自于八纲,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

八纲辩证是指以阴阳,寒热,虚实,表里,来对于患者症状的一个整体的方向的概括。以此来更好地进行辨证

基于八纲辨证,六经辨证也是用于整体概括患者全面的体质

其中一个半表半里需要解释一下,其实伤寒论中张仲景就已经提出半表半里的概念。《伤寒论》第148条可提供有力证据,其条文曰: “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

这种不在表,也不在里的病位概念,在《汤液》是找不到的,可以说是仲景率先提出。这就是张仲景在八纲中加入了半表半里病位概念,与《汤液》中的八纲,只有表里显然不同,也就是说,张仲景把八纲的病位表里又加入了半表半里概念,是产生六经的关键。仲景提出的半表半里病位概念,是八纲概念,不是脏腑经络概念。由于半表半里、六经理论的提出,使经方形成了独特的六经辨证理论体系。

下面来讲胡-冯体系的六经基本框架

六经即为:太阳病-表阳证,少阳病-半表半里阳证,阳明病-里阳证。

少阴病-表阴证,厥阴病-半表半里阴证,太阴病-里阴证。

后面我对各种病的解释会有一个个的论述。

------------------------------------------------

这些是我粗线的讲解,欢迎各位同道指正

现在本账号因为新开所以没有留言功能,若有想法可以公众号里私信,多交流,多讨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