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用八纲理论解释伤寒论六经体系

 三和行者 2021-05-21
用八纲理论解释伤寒论六经体系

学习中医的人都知道,要学习中医经典,尤其是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经典的重中之重,甚至可以说:不读伤寒,难以成中医大家!

我是南方医科大学2006年本科中医学专业,在学校系统学习了中医的各个基本课程,包括中医基础、中医诊断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药学和中医经典,其中就包括《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当时学习《伤寒杂病论》,就开始学习六经辩证体系,就知道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少阴病、太阴病和厥阴病,老师给我们系统讲述了六经辨证体系。那么,什么是太阳病?什么是阳明病?什么是少阳病?三阴病又是什么?

太阳病,是不是风寒侵袭足太阳经膀胱经了?那么,太阳病不解,就有可能内舍于膀胱腑,进而出现膀胱蓄水证和膀胱蓄血证,出现五苓散证,或者桃核承气汤证。

少阴病,病位在足少阴肾经,是一组以心肾阳虚为基础的全身阳气衰退的症候群,疾病发展到少阴阶段,往往比较危重。

……

用八纲理论解释伤寒论六经体系

大家可以明显的看到,以上的六经辩证体系的分析,是以什么理论来解释的?就是《黄帝内经》的脏腑经络理论。

实际上,当时学习的时候,就按照老师的思维来学习,毕竟全国很多中医名师都是认可这套理论的,包括北京中医药大学郝万山教授讲的伤寒论,都以内经理论来解释六经辩证体系。

学习的时候,就觉得很多理论难以理解,感觉有些牵强附会。尤其是,如何运用这个六经辨证来治疗临床疾病?成了一个最大难的题。

明明背了条文,却不知道如何运用到临床中去?

如何用六经体系去问诊?

如何用六经来指导临床?

……

只有临床中遇到一些明显的六经病,比如麻黄汤证,桂枝汤证或者小柴胡汤证,才勉强懂得去运用经方。

但是,临床症状复杂多变,很多症状根本就不可能按伤寒论的典型症状来,尤其是半表半里证,比如厥阴病症状特别多,寒热错杂,运用起来特别难。

那么,我们就要思考,学习了为什么不会用?

其实就是理论体系没有搭建起来,心里没有形成疾病的六经辩证体系。基础体系没有搭建好,后面自然很难再深究下去,运用起来就会很困难,没有思路。

用八纲理论解释伤寒论六经体系

我也是一个爱深究的人,对于这套理论不是很认可,所以我就经常去图书馆查阅一些书籍,看看中医前辈们,是如何理解解释这个六经辩证体系的,对六经有没有更好的解释?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次去图书馆,在图书馆的书架上找到一本胡希恕老师讲《伤寒杂病论》的书,作者是胡老的得意门生冯世纶教授。

用八纲理论解释伤寒论六经体系

胡老在开篇绪论就重点提出:《伤寒杂病论》本书和《黄帝内经》无关,仲景书中说的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等并非仲景所作,怀疑是后人补充。

早在《汉书·艺文志》当中,就把古代医学分为两个流派,分别是医经派和经方派。医经派的代表是《黄帝内经》,而经方派的代表就是《汤液经》和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

皇甫谧在《针灸甲乙经》中说:仲景论广汤液为数十卷,用之多验。因此胡老认为,仲景著作内容大多出自于《汤液经》,属于经方派,不能用内经的脏腑经络理论来解释伤寒论。

那么,不用脏腑经络来解释六经,该如何解释六经辩证体系呢?

胡老用毕生精力投入伤寒论的研究,并在临床中反复实践后得出以下结论:伤寒论传承的是《神农本草经》和《汤液经》的学术体系,六经辩证体系属于八纲-六经体系,六经来源于八纲,应该用八纲来解释六经。

八纲是什么,中医同道们都很清楚,八纲是中医最早的辩证观之一,指的是阴、阳、表、里、寒、热、虚和实。八纲辩证体系认为,世间任何疾病,都离不开八纲,离不开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胡老认为,伤寒论的六经病,是指疾病作用于人体后,所表现出来的六大类综合征。世间所有疾病,都可以归为六经病。六经,又来源于哪里?

六经就来源于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表里代表病位,阴阳代表病性,是总纲,寒热虚实常用来分析病性。比如实证热证多为阳,虚证寒证多为阴。

任何疾病的辩证,是不是应该包括病位的诊断和病性的诊断,内经的脏腑辩证理论也是如此,比如肝火旺,肝是病位,火旺是病性,是一种阳实热证。

不过,八纲只提出了表阳证、表阴、里阳和里阴四证。张仲景就是在八纲的基础上,在表里病位的基础上加入了一个新的病位—半表半里。自此,疾病的辩证体系,就从二维转变为三维,有表、里和半表半里,病位的定位更加精准。

用八纲理论解释伤寒论六经体系

从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开始,就有了表、里和半表半里三个病位,三个病位都有阴阳不同属性,也就有了六经病。表阳为太阳,表阴为少阴,里阳为阳明,里阴为太阴,半表半里阳证为少阳,半表半里阴证是厥阴。

张仲景为什么会提出半表半里?半表半里是张仲景凭空臆想出来的吗?

当然不是。大家都知道,张仲景是临床大家,他跟我们一样,也曾困惑于临床中的很多疑难病症,他也肯定想在前人智慧的基础上,创建出一套最适合于临床的辨证论治体系。就像他在序中说的: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仲景通过对前人智慧的学习,包括汤液经和神农本草经,再结合临床大量病例中发现,病人的各种各样症状中,除了归为表证的症状,归为里证的症状以外,还有许许多多症状,没办法归为表、里的症候群。

仲景在大量的临床实践中发现,很多疾病,用表证的汗法解决不了,用里证的吐下法也解决不了。于是,仲景就想表里病位之间,应该还有一个特别的病位,就将这些症候群称为半表半里证。最后,才有了六经辩证体系。

因此,我们学习伤寒杂病论的六经辩证体系,要找到着眼点,经方用的是六经辨证,内经用的是脏腑辨证,是两个体系,当然不能用内经的理论来解释伤寒,要用伤寒条文来解读伤寒条文,才有可能找到理解仲景原意的方法

今天,我们花了很多时间来探讨这个着眼点的问题,特别重要。六经来源于八纲,用六经来解释八纲,才是仲景的原意。只有把握好这个体系的根基,将来学习六经辨证体系,才有可能把体系搞清楚,方向错了,后面就容易事倍功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