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西诗派

 求是1025 2023-04-09 发布于山东

北宋后期,黄庭坚在诗坛上影响很大。虽然他的创作成就比不上苏轼,但是他的诗歌更加突出地体现了宋诗的艺术特征。他在诗歌艺术技巧上总结出一套完整的方法,并传授给后学,所以,追随和仿效黄庭坚的诗人颇多。比如陈师道与苏轼交谊很深,但作诗却以黄庭坚为学习典范。因此,一个以黄庭坚为中心的诗歌流派逐渐形成。徽宗时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列陈师道等25人,认为这些诗人都与黄庭坚一脉相承。吕氏此图早已失传,现存最早记载见于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四十八。吕氏图所列25人是:陈师道、潘大临、谢逸、洪刍、饶节、僧祖可、徐俯、洪朋、林敏修、洪炎、汪革、李錞、韩驹、李彭、晁冲之、江端本、杨符、谢薖、夏倪、林敏功、潘大观、何顗、王直方、僧善权、高荷。稍后的《云麓漫钞》等书所记载名单与此稍有出入。这些诗人并不都是江西人,之所以称为江西诗派是因为黄庭坚是江西人,而这些诗人都深受其影响,诗风相似。25人中,除陈师道外,诗歌成就都不甚高。此外,被后人归入江西诗派的还有吕本中、曾幾、陈与义等人。曾纮、曾思、赵蕃、韩淲等人也列入江西诗派。诗派成员多数学杜甫,宋末方回又把杜甫和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尊为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

清孔莲卿所绘《古圣贤像传略》中的杜甫画像清孔莲卿所绘《古圣贤像传略》中的杜甫画像

江西诗派在诗歌的思想内容方面并没有特别的主张。黄庭坚、陈师道等人的作品主要描写个人生活经历和抒发个人思想感情,内容比较狭隘。经历了“靖康之变”的吕本中、曾幾、陈与义等人则写了一些反映当时民族斗争的爱国主义诗歌。形成江西诗派的主要原因是这些诗人在诗歌艺术上有相近的见解,诗派成员之间的关系是传授和切磋诗艺。

黄庭坚诗歌理论中最著名的主张是“夺胎换骨”“点铁成金”,即或师承前人之辞,或师承前人之意,目的是要在诗歌创作中“以故为新”。黄庭坚在创作实践中比较有效地运用了这种方法,取得了一些成绩。后来有一些缺乏创新精神的诗人奉此为圭臬,片面追求“无一字无来处”,而又不能“求新”,于是拾人牙慧,典故连篇,形象枯竭。这是江西诗派长期以来受人讥评的主要原因。

《历代君臣图鉴》中的黄庭坚画像《历代君臣图鉴》中的黄庭坚画像

然而,“夺胎换骨”“点铁成金”只是黄庭坚诗歌理论的一面,它对江西诗派中比较杰出的诗人并没有产生很大影响。黄庭坚诗歌理论的另外一面,即要求诗人以“自成一家”为努力目标,在下苦功掌握艺术技巧的基础上,摆脱技巧的束缚而达到“无斧凿痕”的最高艺术境界。江西诗派中的几位重要诗人受此影响很大,陈师道论诗以“学仙”为喻,韩驹论诗以“参禅”为喻,吕本中论诗重“活法”,其中都包含着“学然后悟”和“求新”的意义。正因为如此,江西诗派的成员之间虽然师友传授,关系密切,但他们的艺术风格并非一成不变。黄庭坚的诗以生新瘦硬见长,陈师道的诗比较朴拙,吕本中的诗比较明畅,曾幾的诗趋向活泼,陈与义的诗又趋向雄浑,没有“千人一面”的缺点,即使才力较薄的徐俯、韩驹等人也颇有自立的气概。所以,江西诗派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作品是宋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艺术风格是构成宋诗独特风貌的一个重要因素,它的诗歌理论也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占有一定地位。

清孔莲卿所绘《古圣贤像传略》中的陈师道画像清孔莲卿所绘《古圣贤像传略》中的陈师道画像

江西诗派的影响在北宋末期已经非常显著,当时如刘跂、汪藻、张嵲等人虽然没有被看成诗派中人,但他们在创作中也受到黄庭坚和陈师道的影响。到了南宋,江西诗派的影响更遍及于整个诗坛,像杨万里、陆游、姜夔等著名诗人都曾在艺术上受到江西诗派的熏陶。江西诗派的影响在宋代以后也很大,其余波一直延及近代的同光体诗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