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风宋韵 | 倒计时3天!诗韵风雅,滋养风味绍兴

 cxag 2023-04-09 发布于北京
图片

人文绍兴,筑梦亚运——2023绍兴文旅  “唐风宋韵”媒体联合推广行动还有3天就开始啦!沉浸式“非遗、国风”体验,“打卡”+“种草”‍探寻绍兴诗路文化、宋韵文化“流量”密码,让绍兴文化会“说话”……

这世上有很多路

大概没有一条如“唐诗之路”这般浪漫

它剑指盛唐,通向中国古文学的巅峰时代

如果说唐诗是璀璨的明珠,最是浓墨重彩

那么宋韵就是暗夜的繁星,清雅秀丽

而绍兴美食底蕴深厚、风味迷人

用光阴书写舌尖记忆

......

绍兴,因唐诗而韵味无穷

绍兴,因宋韵而风雅无限

绍兴,因美食而滋味无尽

图片
图片

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孟浩然、刘禹锡、贾岛等,他们从钱塘江出发,经绍兴,自镜湖向南经曹娥江、剡溪,溯流而上,经新昌的石城、沃洲、天姥,最后抵达天台山。一路载酒扬帆、击节高歌,留下了1500多首经典唐诗,铺就了这条浪漫的“唐诗之路”。

图片

图:浙东唐诗之路线路图

其中,绍兴段占整条诗路一半以上,人文荟萃,是浙东“唐诗之路”精华地段。

/ 悠悠鉴湖水 /

图片

鉴湖两岸

杜甫在鉴湖边,留下了“鉴湖五月凉”的诗句,鉴湖就是一幅水墨画,“推篷四望水连空,一片蒲帆正饱风。”所谓的烟雨江南,正是如此。

图片

林子龙/摄

水黛山青,湖光潋滟,白鹭齐飞。“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贺知章曾面对这一方湖水,感慨道“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图片

章安庆/摄

李白也曾多次到过鉴湖,写下了“镜湖水如月,耶溪女似雪。新妆荡新波,光景两奇绝。”的诗句。

图片

胡劲松/摄

鉴水悠悠,源源不绝。一千多年来,鉴湖把柔媚与刚直,糅合在一湖清波中。历史上对绍兴“鱼米之乡”和“历史文化名城”作出巨大贡献的鉴湖,仍将一如既往,滋养着这片土地。

/ 经曹娥登东山 /

图片

曹娥江

“青娥埋没此江滨,江树飕飗惨暮云。文字在碑碑已堕,波涛辜负色丝文。”在绍兴上虞,曹娥江静静流淌。江畔,伫立着一座曹娥庙。

图片

曹娥庙

一条江,一座庙,都由一位女子的名字命名,千百年来,饱经沧桑,仍吸引着无数文人墨客,纷至沓来,凭吊怀古。

图片

东山

上虞西南,有一座东山。这里层峦叠嶂,清波涟漪。因为谢安隐居东山二十年,留下了名传千古的动人传说,这里成为浙东唐诗之路上诗人心中的一座理想坐标,许多唐代诗人专程来到东山。

图片

东山景色

唐代大诗人李白慕名而来,先后三次来东山,游览胜景,他一生写到东山的诗,有数十首。第三次到东山来,他说“不向东山久,蔷薇几度花。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李白一生把自己比作明月。这个时候,李白已经五十多岁了,他想到,自己在哪里落脚、养老呢?其实,李白非常留恋东山,他曾经希望,自己在东山与谢安相伴,在这里终老,但是身不由己,他还有许多事情要做。

/ 剡溪蕴秀别样深 /

图片

“水作青龙盘石堤,桃花夹岸鲁门西。若教月下乘舟去,何啻风流到剡溪。”这条穿城而过的河流就是剡溪,古人畅游南方以水路为主,水尽则登山而歌,而剡溪则是登天台山的必经之路。

图片

© | 谢南华

在这条令人神往的路线上,有着许多水陆风光可供人欣赏,又有许多人文景观、名胜古迹供人瞻仰,这对于崇尚漫游之风的唐代诗人来说真是踏破铁鞋的理想之处。

图片

© | 尉建新

众多诗人仰慕王谢、二戴等归隐剡中之名,信敬魏晋遗风,南下寻踪。他们经钱塘,泛鉴湖,过曹娥,抵达剡溪,游历嵊地,一路诗吟风月,词弄华章。

/ 天姥连天向天横 /

图片

在唐代以前,天姥山便是中国古代文人心中的朝圣地。南朝时,谢灵运在此地为官,多次游历天姥山,创作了大量山水诗,“暝投剡中宿,明登天姥岑。髙高入云霓,还期那可寻?”

图片

天姥山

白居易曾写道:“东南山水,越为首,剡为面,沃洲天姥为眉目。”而李白的一首《梦游天姥吟留别》,更是引无数唐代诗人相继拜访天姥山,成为历代文人墨客向往的神奇仙境,也滋养着这里的山水风情。

图片

吕跃斌/摄

伴随着诗人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千古绝唱,穿过层云重山的天姥风光,仿佛在与千百年前的诗人对话唱和,让诗歌文化在这片土地上跨越古今,绵延不绝,生生不息。

图片
图片

有人说,绍兴的底子是古越的,绍兴的气质却是南宋的。纵使跨越千年,仍充溢着南宋的风雅韵味,绍兴之名,与南宋密不可分,绍兴曾是南宋的都城,也是南宋皇陵所在地,绍兴到处都流淌着宋之韵味。

图片

 © | 俞天乐

沈氏园那堵矮墙前,依稀可见陆游提笔,伤心写下“红酥手、黄縢酒……”;香粉弄的石墙间,隐约传来南宋宫女们的嬉笑;行走在武勋坊,仿佛还能与抗金名将李显忠擦肩而过……

/ 绍兴·宋韵雅景 /

漫步绍兴城内,南宋遗迹星星点点,宋韵入画,步步成景,来这绍兴古城,寻觅一幅关于绍兴的宋韵画卷吧……

图片

来一趟沈园,跨越时空,感受陆游和唐琬的那段千年不老的凄美爱情。

图片

© | 俞天乐

绍兴二十一年,陆游在此巧遇前妻唐琬,百感交集,题《钗头凤》词,成为千古绝唱,沈园也因此闻名。青的瓦,白的墙,弯的桥,绿的塘,冷的石,翠的竹,残的荷,立的亭,杨柳依依,灯火点点……园内墙壁上两首《钗头凤》如诉如泣,诉说着这一段凄婉爱情。

图片

来一趟迎恩门,感受到古运河两岸的风情。迎恩门是绍兴古城西北角的城门,初建于南宋嘉定十六年,清代改称为西郭门,位于常喜门(宋名,明清称常禧门)北约五里,三江门(宋名,明清称昌安门)西约六里,兼有水陆城门。

迎恩门风情水街 © | 顾淑萍

迎恩门的种种在时间的洪流中也并未消散,反倒焕发新生,如今,迎恩门风情水街东起迎恩门古迹,西至古刹钟山寺,以近1.5公里的古运河为主线,串起人间烟火气,重现了往昔的繁华。

绍兴是一座桥乡,在绍兴的各个角落,总有着历史悠久的痕迹,八字桥便是最好的见证。八字桥有“中国最古老立交桥”的美名,状如八字,巧妙地连起了三条汇聚此处的小河。

图片

时光若是倒回到800余年前,这桥上定然是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在这里,你可以南望会稽山,西眺大善塔,在南宋的《嘉泰会稽志》中,此景被称为“河梁风月”,有河、有桥、有船、有人家,无限风光入画来。

图片

在绍兴寻觅宋韵痕迹,怎能不来宋六陵,宋六陵始建于南宋初年,包含了北宋徽宗,南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理宗、度宗7座帝陵及昭慈孟太后等7座后陵。作为江南地区最大的皇家陵园,宋六陵不但是人们发思古之幽情的天下名陵,还是独一无二的南宋历史文化遗产,可以说,南宋的历史,差不多都埋在了宋六陵。

/ 绍兴·宋韵茶香 /

焚香、点茶、挂画、插花,是最能代表宋人生活与文化趣味的“四般闲事”,其中,点茶之风尤为繁盛,绍兴最风雅的宋韵事,当属点茶、斗茶、煮茶、喝茶,总之离不开一个“茶”字。

图片

宋代是极讲究茶道的时代,上起皇帝,下至士大夫,无不好此。宋徽宗赵佶撰《大观茶论》,蔡襄撰《茶录》,黄儒撰《品茶要录》,一些文人雅士更流行斗茶的生活情趣,宋代斗茶之风极盛。

图片

除了茶艺,绍兴产茶历史悠久,根据文献记载,绍兴产茶始于东汉,至南宋时,已遍及各县,且出现了规模化、园区化的趋势。绍兴的日铸茶、卧龙茶、丁堄茶、高坞茶、剡茶等,在当时都已是名茶,时至今日,在绍兴的每个角落都藏着茶叶清新的味道。

图片

© | 吴委江

陆游在《安国院试茶》一诗中作了记述:“只应碧缶苍鹰爪,可压红囊白雪芽。”绍兴日铸茶的问世,使茶叶形质为之一变,获得了当时众多爱茶人士的高度赞誉,其中以御茶湾采出的日铸茶最为极品,茶叶芽质柔嫩肥壮、色泽绿润、香味隽永、经久耐泡,历来为文人雅士所喜爱。

图片

半卷闲书,一壶清茶,仿佛置身宋朝,感受宋人的闲适风雅。

/ 绍兴·宋韵雅物 /

纵观中国古代的历史,真正能担得起风雅二字的也许只有宋朝,这个弥漫着淡淡烟灰色的朝代,以文艺与优雅著称,把闲趣与品位放在生活的日常,来到绍兴寻宋韵,那些老物什里,又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呢?

图片

珍品古籍、古籍再造善本、碑帖等再现了两宋时期的鲜活的历史和繁荣的都市生活风貌。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仿佛拥有生命力,能够带领大家一览宋时风韵。

图片

嘉泰会稽志二十卷

(宋)沈作宾修 (宋)施宿等纂

图片

宝庆会稽续志八卷 

(宋)张淏纂修

明正德五年(1510)刻本

绍兴古称越,秦置会稽郡,唐改越州,南宋称绍兴府。宋季绍兴九修府志,其时修府志之盛,实列两浙前茅。今九失其七,仅嘉泰《会稽志》、宝庆《会稽续志》传世,后称“会稽二志”。嘉泰《会稽志》卷十六单列“藏书”一章,此创目为早期方志仅见。

图片

绍兴古为会稽,制作的砖砚也称会稽砖砚,会稽砖砚制作是使用绍兴地区的优质泥土作为原材料,经过柴烧制成砖坯,后经过多道工序制作完成,其特点是质地非常致密、美观雅致,坚实如铁、不易破裂、细腻光洁、不渗水、发墨好。

图片

第一代魏好仁的作品,制作于40年代

会稽砖砚制作技艺历史悠久,有史料可查的至少可追溯宋代,《渭南文集》卷二十二《桑泽卿砖砚铭》自注:“放翁铭桑甥泽卿砚砖。绍熙二年六月九日,老学庵书。”

图片

绍兴人从来都明白味觉能看到的东西,比想象中还要多,绍兴菜底蕴深厚、风味迷人,是中国著名八大菜系中浙菜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数千年的传承与发展,形成了博大精深、独具特色的绍兴饮食文化。

/ 舌尖上的绍兴黄酒 /

图片

酒因绍兴而名,绍兴因酒而传。黄酒,被绍兴赋予了精灵般的色彩与情致,含蓄而酣甜,诱引着一颗颗爱酒的心,走进如梦的江南,感受酒香四溢。

图片

© | 吴学文

天冷时,温一壶黄酒,琥珀色的浆液缓缓倾出,淌满白瓷碗,呷一口入喉,甘美自唇齿流遍全身,渐渐地胃腹生起暖意,把盏畅谈、笑语晏晏,一天的疲乏消解,人也活络起来。

图片

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的绍兴匠人通过精心摸索、探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发酵工艺、流程、参数、指标、以及相应的控制手段和方法。他们融技术于艺术,以曲药为骨,技艺为魂,鉴水为血,糯米为肉,定骨锁魂,融血赋肉,方酿就了绍兴酒这一绝世佳酿。

/ 舌尖上绍兴菜 /

图片

绍兴人今朝有酒今“糟醉”,糟货,也是绍兴菜的一绝。糟货用酒糟制作而成,一般是鸡、肉等,入口咸鲜,糟香扑鼻。再配上一壶老酒,简直神仙味道。

图片

臭苋菜梗是绍兴重口味的美食密码,它是制作臭卤的原料,把毛豆、冬瓜、萝卜、白菜、雪里蕻丢在臭卤里封坛,重出江湖时便脱胎换骨,成了绍兴人最爱的咸鲜菜品。

图片

崇仁炖鸭源于明末清初,在高宗弘历年间已在嵊州等地广为流传。每到冬季,家家户户用土瓦罐焖炖老鸭,老少食之用以进补暖身。乾隆每下江南必去乡村酒肆大解龙馋。到了道光咸丰年间,已成为江浙地方官年年贺岁的必贡品。时有诗云:“紫禁城里龙涎流,崇仁炖鸭岁岁香。”

/ 舌尖上的绍兴小吃 /

图片

臭豆腐可以说是绍兴美食的必修课,豆腐先用苋菜梗汁浸制好,接着炸到豆腐表面焦黄酥脆,迅速在豆腐的一面开个洞,浇上辣椒油、酱油和香油,一盘美味的臭豆腐就出炉了。

图片

紫阆黄公糕又名豆糕,是诸暨的名特产。相传元代末年,黄公望常带豆糕在紫阆写生作画。明代,吴中四才子游历紫阆,食用豆糕后大为赞赏,提议命名豆糕为“黄公糕”,从此,“紫阆黄公糕”遂广为人知。清末,紫阆“秋记”开店到上海,黄公糕开始远销江苏、上海和浙江其他地区,并伴随商贸交流等活动传播至海外。

图片

黄酒布丁,口感绵密,细腻丝滑,蛋香和奶香中隐隐露出丝丝苦味,苦味中又显出淡淡的酒香,酒香的醇厚穿透了整个味蕾,惊艳无比。

///

唐诗的韵味、南宋的风雅、美食的滋味

成就了独一无二的绍兴

这古老韵味已然深深融入绍兴的肌理

幻化成就绍兴古城的生命力

这一次,不妨

来一趟绍兴,寻一场唐风宋韵


本文由绍兴文旅发布整理编辑

感谢所有摄影作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