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首座海上智能油田,智能在哪?外国观察员亲身体验

 桃子的图书馆zt 2023-04-10 发布于江苏

最近,“ChatGPT”火了。不少人认为:这预示着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的发端。实际上,在中国,人工智能技术已经被大量运用在了日常的生产生活中,在一些传统的重工业如石油开采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图片

秦皇岛32-6油田,是中国第一个智能油田,目前已经投产一年多,成果显著。

作为一座拥有20余年历史的老油田,如何运用人工智能的力量实现转型升级,从而解决传统油田产油效率低,开采难度加大,成本较高,投入与产出失衡的问题?

我叫安泽,来自拉脱维亚。这次,我从唐山的京唐港出发,坐船拜访中国首座智能化油田。我曾经去过克拉玛依,看过最传统的采油的方式,但对于海上采油,却从来没有了解过,所以格外的期待

图片

贵州茅台《近观中国》,本期和我一起探访海上智能油田


图片
图片

   安泽

它看起来真的太神奇,太大了!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图片

上到中心平台需要乘坐吊笼,它不像安稳的电梯,没有封闭式的防护,只能双手合抱护网,站在仅容两脚安放的橡皮圈上。最高处有60多米,非常的震撼,堪称恐高者的噩梦!

图片

海上石油平台的智能化体现在哪里?

图片
图片

秦皇岛32-6油田已经投产20余年,是名副其实的老油田。于2020年启动智能化项目建设,正式开始迈向智能化升级

图片

任宏伟是在2021年初经抽调加入智能油田项目组的工程师。

图片

我手上这个不断震动,提示危险的东西,正是由任宏伟参与研发的智能手环,它能让控制中心对海上人员的位置,状况实时监测,方便集中管理,保障人员安全。

研发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而是伴随着摩擦与冲突。任宏伟曾因为系统的一次误报与合作开发商展开激烈讨论。

图片

  任宏伟

当时测试过程中,系统中忽然少了个人。我们发现是系统误报。海油史上确实发生过人员坠海或失踪事件,但合作伙伴不理解,后来在我们的强烈要求下把这个问题解决了。

图片

在海上油田,我还看到了很多智能设备,比如酷似手机的“防爆智能终端”,搭载AI识别算法的智能检测机器人等。任宏伟带领团队,用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通过无数次测试,为这座庞大的作业平台装上了智慧“大脑”

图片

这些设备在使工作更准确高效的同时,也尽可能的为工人们提供了方便,并保障他们的安全。

图片

我很好奇,长期在海上作业,和陆上作业有什么区别?任宏伟告诉我,每次来到海上,至少需要待满28天才能换岗回到陆地,而海上一天的工作时间是早七点到晚七点,部分人员通宵值班也是常事。

图片

这样较为封闭的工作环境,促进了海油工人们的友好团结。他们把同事当做家人,一起工作,吃饭,娱乐,交流经验。

图片
图片

海上工人食堂

图片

我们是一个班组,我俩在一起的时间,比陪伴家人的时间还要再长一点。

图片

这就像第二个家一样,半年在陆地的家,半年在海上的家。

图片

“岸电入海”为何对海上油田如此重要?

图片
图片

过去,渤海油田一直以开采出的油气为原料发电,实现海上用电自给自足。然而,与陆地发电设备相比,海上发电机组容量小、发电效率低,还易污染环境。

“岸电入海”项目投入使用后,海上智能油田的用能方式就实现了深刻变革。

图片

岸电项目现场首席负责人  

宋琦  

以前我们海上的通讯都是通过微波,甚至是卫星来传输,它的带宽是有限制的。现在通过海底电缆,将原来的几兆的带宽变成了万兆级的带宽。

图片
图片

   安泽

岸电入海,和这里的智能化转型有关系吗?

  宋琦  

当然有了。因为智能油田需要大量的数据通讯,海底电缆提供的万兆级带宽,为智能化油田打造了一条信息的高速公路。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图片

岸电平台有两个4000吨组块,用6台履带吊在青岛组装,通过浮拖船运到海上,再由大型船吊,吊到导管架上固定

图片

当时工期非常紧张,在大年三十,下着小雨,工人们仍在赶装散热片。宋琦只能通过发视频和家人进行过年问候。

图片

  宋琦  

当时那个场景真是历历在目,大过年的,中午到饭点了,工人们端着盒饭去吃,我发了个视频给爱人孩子。本来我还以为岸电项目是在陆地上工作,自己就有更多时间陪伴家人了。为了这个项目大家都舍弃了很多,项目组的每一个人都是这样。

图片

作为岸电项目的现场负责人,宋琦不仅要时刻紧盯工程的推进,还要负责现场的人员和设备安全问题。当时岸电设备需要在海上拆卸脚手架,每天拆架子之前,宋琦都要把踏板反复打扫三遍,而且不敢拿笤帚往下扫,怕砸坏机械,只能人为去捡

图片

宋琦

就这样度过了煎熬的3天,觉都没睡好。最终听到电压转换发出的电流声,特别的兴奋!从来没觉得这种噪音这么好听。

图片

岸电也为海上油田的通讯和网络提供了支持。以前,海上工人只能通过卫星电话与家人联络,且一次只有10分钟,通常需要排很长的队。现在可以随时用微信视频和家人联络

图片

  秦皇岛32-6油田CEPI维修监督

  刘欢

现在岸电和智能化上马后,我们也能通过光纤通讯的方式,用微信视频跟家里面联系,缓解了一些在外工作的枯燥,和想家的情绪。

图片
图片

夜幕降临后,仍有许多工人坚守在岗位上,夜班同样是海上油田重要的一环。

目前正在做高压注浆的,是秦皇岛32-6油田作业队长李修桂。

图片

  李修桂  

最辛苦的就是在恶劣的天气下作业,零下30度寒风真的是像刀一样刮在脸上。

图片
图片

   安泽

在那个时候有没有想过:算了,这个好像不适合我。

  李修桂  

也有感到迷茫的时候,但只是一闪而过,现在来看,整个区块慢慢的在扩大,为国家奉献能源,作为一个石油人真的很自豪。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次探访秦皇岛32-6智能海上油田,我先是被它的庞大和壮观所震撼。随着深入内部,我才明白——原来在这“钢铁巨物”的内部,是人工智能作为心脏支持着它的运转。

同时,我也看到了一个个真实质朴的海油人,他们的心态和精神感染了我对于“油田智能化”,他们也只是一支临时组建的队伍,从零开始。我想,这就是“石油精神”中,忘我拼搏,知难而上的体现吧。

在你的身边还有哪些

运用人工智能技术

辅助工业生产的例子?

编辑:陈欣怡 庄天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