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寻找议论文的最佳立意?河北衡水中学名师这样说……

 风霜一剑1w4brj 2023-04-10 发布于广东

《礼记·儒行》中有言 :“身可危也,而志不可夺也,虽危,起居竟信其志,犹将不忘百姓之病也。”《墨子·修身》中有言 :“志不疆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这两处的“志”都与精神有关。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是深化新时代高考内容改革的基础工程、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南。高考评价体系的构建是高考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的坚定回答。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考议论文的最佳立意与人的精神世界密切相关。过去,普适性的人文精神经常会在作文中考查,如坚强、团结、感恩、坚守、善良等。现在,一些思维、认知能力和方法也在考查范围之列,翻看近两年的高考题,我们不难看到这一点。因此,我们需要运用思维的力量去寻求最佳立意,着力打造议论文丰富、深刻的精神世界。

今天,由河北衡水中学的金江昆老师来告诉大家:如何用思维碰撞,去寻求议论文的最佳立意。

名师档案

图片

河北衡水中学教师、高考作文阅卷名师、青年作家、诗人、首届教育部领航工程信金焕名师工作室成员、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衡水市作家协会会员,出版作品有《渡缘》《美的唤醒》《情境之门》等。教育与写作理念:师德是知与行的合一,信仰中文,写作育人,让灵魂的启蒙不断发生。

【高考真题举例】

2021年全国新高考语文Ⅰ卷作文题目,引用了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的《体育之研究》中的句子,围绕“体育之效”,引出了强与弱、身体与精神等话题。

◆思路分析

这道题目有一定的迷惑性。所谓迷惑性,就是学生容易只抓住“体育之效”来写,使文章显得深度、广度不够。实际上,在审题时,我们要注意几点。

第一,“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这里有“青年”这个关键词。第二,“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这句话体现一种变化和自信。第三,对于“强”字,考生须深入思考,认识到强的不仅是身体,还有心灵、精神。所以,要写好这篇文章,应以“体育”为始,青年、自信、变革为终。

教育部考试中心在《2021年高考语文试题评析》中写道:2021年高考语文试题对体育素材的选取,重在帮助考生思考体育之于“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重要价值。材料立足“体育之效”,说明体育与身体强弱的关系,竞赛场体育精神……引导学生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2022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评析》(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对2022年高考语文新高考Ⅰ卷评价道:材料强调“本手”的“合乎情理”和“功夫扎实”“理解深刻”,意在启示一线师生,基础不是知识的简单记忆,不是技能的机械训练,而是对基本概念和规律的掌握融通,阐明目标远大和磨砺功夫、基础扎实和创新创造的辩证关系,引导学生遵循获取知识和养成能力素养的基本规律,筑牢根本,守正而后创新。

可见,“精神世界”在高考作文考查中的重要性,它将依然是今年高考语文作文考查的重要内容,也就是说,今年的作文题大概既会涉及爱国、奋斗等人文精神,又会包含对思维方式、认知方式的考查,这些方面,都属于精神世界。

图片

模拟考题1

图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艰苦斗争,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找到一条崭新的出路;但丁挑战黑暗的中世纪神学的权威,用《神曲》为西方近代文艺找到人文主义的出路;朱自清夜观“荷塘月色”,为自己“颇不宁静”的心寻得一条疏解安顿的出路;辛弃疾生不逢时,一生也未能找到施展自己理想抱负的出路……

请你以“出路” 为话题,根据以上材料写一篇议论文,体现你的看法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学生思维碰撞

1.在新时代背景下,青年要永续奋斗,寻找出路

该题由材料、提示、要求三部分组成。首先,材料可分为三正一反。即三位名人找到了“出路”,一位名人未找到出路。在三则正向材料中,又分为从毛主席的国家民族出路、但丁的学术出路、朱自清的个人出路。这样,国家、学术、个人,在材料中构成了层进关系,暗示考生可以从层进关系着手写作。

本题的话题为“出路”,这是一个中性的词语。但在命题人构建的材料语境里,明显偏褒,通过找到出路的三人,启发青年在当前“新时代”的语境下奋斗,即去寻找自己的出路。在写作中,我们既要分析——找到怎样的出路,也要升华——如何找到出路。从这两点入手,文章既符合题干要求,也符合当今的命题情境——青年奋斗。

但是,深思才能深刻,以上两段是一般普遍性的思维,在这样的立意限制下,文章属于“容易写对,很难写好”的类型。所以,要想在平凡的立意下写出深刻的文章,我们必须在分论点、材料(论据)与论证等方面下足功夫,鞭辟入里,由浅入深,这样才能更深刻。(崔曦)

2.突出思辨,展现精神,在寻找出路中保持初心

从材料最后一句有关辛弃疾未能寻得出路上展开思辨,我们可以得出“出路难觅但仍须保持本心”“不要被挫折打倒”等立意。本题应从正面立意,辅以反面的思辨,启迪青年要有心怀志向、实现志向的精神和态度,并揭示出“心怀”和“实现”过程中展现的宝贵精神,同时也不要向困难屈服,而要保持初心、本心,写作时,考生应将材料、话题与写作要求紧密联系,切中要点,精准立意。(葛冰凝)

3.出路并非正路,困境更显精神

本题应从正面立意,启迪青年要从前辈的奋斗历程中汲取坚韧的精神动力,学会在困境中“穷且益坚”,找寻人生的出路。如“破旧立新,寻找出路”“寄情自然、寻找出路”“坚守信念,宁可为时代所困、无路可走,也不愿折节改向”(最好三个并写)。出路并不一定可走,并不一定要走,穷途末路也并非少见,如何在困境中树立精神人格,才最重要。(连弋菲)

◆教师总结

同学们的讨论非常热烈,也非常精彩,从他们的讨论中,我们可以看到议论文要围绕着“精神”来写作:寻找“出路”,需要精神。寻找“出路”的过程,更需要精神。在思维碰撞中,同学们的观点逐渐深刻起来,因为大家明白了要打造议论文丰富、厚重的精神世界。而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的精神世界也逐渐丰富、厚重了起来。

图片

模拟考题2

图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位收破烂儿的妇女坐在一堆破烂儿前汗流浃背地整理着破烂儿。这时,她的丈夫给她送来了一碗面条,那一刻,她脸上露出了幸福的微笑。一旁的一位胖大嫂看见了,她对着这碗仅有几根青菜的面条说:“大妹子,你天天这么辛苦,就吃这些东西?”一旁的丈夫听后满脸通红,妻子也眼圈发红,悲凄难掩。见到这种状况,胖大嫂连说:“对不起,我不该这样说。”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学生思维碰撞

1.自己定义自己,不被他人所扰

本题由一个故事和写作要求组成,故事中三个人之间的关系很清晰。丈夫为妻子端来面条,表现出其对妻子的爱,后受胖大嫂的话语影响而变得脸红。妻子接到丈夫的面后感到幸福,但因胖大嫂的话而为自己的生活感到伤心,胖大嫂连忙道歉。由此可见,从妻子的角度而言,她没有坚定自己对幸福的立场,她刚感受到幸福就因别人的话语而受到影响。从胖大嫂的角度出发,可以从要善言和知错能改等方面下笔,但这一立意好像比较适合小学生、初中生。对于高中生来说,最佳立意应该是“自己定义自己,不被他人所扰”。(李铭峰)

2.我们自己定义幸福,我们自己守住幸福

本题只提供了一则材料,要求考生依据材料内容提炼出自己的观点,所以必须多读几次材料勾画重点。将材料进行划分,可以分为妇女幸福吃面条、大嫂无意坏氛围、丈夫羞惭、大嫂道歉等层次。从不同的部分入手,可以得到不同的角度。如果仅从表层思考,难免会写出三类以下的立意,立意如果只从材料某一部分出发,就会失之偏颇,所以要把材料贯穿起来,才能得出最佳立意。

考生要明确人物的作用,大嫂看似戏份最多,实则是推动情节发展的次要人物。真正的立意点应该放在最先出现的人物——妇女身上,她由原来的辛苦到很幸福,再到眼圈发红,这一变化应是本题的立意关键。

妇女因丈夫送来的面条感到幸福,又因大嫂的话感到伤心,可以看出她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她的“幸福”很脆弱。这启示我们幸福应该把握在自己手中,由我们自己定义,由我们自己守住。所以,立意的角度应该是“自己的幸福自己定义,不由别人决定”。本题属于“不好写,但不难写好”的题目,最能绊倒不善于思考的人,拒绝沉默的螺旋,磨炼立意本领,是写出高分作文的第一步。(崔曦)

3.精神富裕才是幸福

这则材料由一则小故事构成。妇女接到丈夫做的面条,虽然简单,她却很幸福。胖大嫂却同情她,她听到后有些难过。胖大嫂立即道歉。这则故事可以引发我们对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的讨论。材料中的夫妇虽然生活贫困,但二人相互扶持,便使劳苦不堪的生活充满爱意。胖大嫂的同情并非出于恶意,但让他们感到不自在。由此,我们可看出他们并非彻底摆脱了对物质的渴求,他们仍希望过上“体面”的生活。但幸福到底是什么?自然不是建立在无谓的物质享受之上的,而是爱与希望的满溢,夫妇二人也不必为此感到羞愧。人生于世,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不必为物质的贫乏而自怨自艾,也不必在意别人的评头论足,贵在精神富足,真诚待人,倾情付出,世俗的标准不配评价精神的贫富。(连弋菲)

4.莫让他人成为自己的地狱

“无需赤热的烤架,他人既是地狱。”这里的地狱并非是说人心险恶,而是不同人拥有不同的价值观、人生观、幸福观。妄加评论,以自己的内心揣摩他人,就是在为他人构建地狱。而若被评论者沉浸于评论之中,即是陷入他人所构造的令其自我怀疑的地狱里。胖嫂这么说话,与其说是鲁莽,不如说是对人性复杂、世事不定的浅薄无知。而妇女和男子则在他人言论中自我怀疑,无法解脱。如果读过《了不起的盖茨比》,你就知道,快乐不由他人评论,幸福还需自己定义。所以,最佳立意就是尊重价值观的多元化,不为他人而改变真实的自我,幸福仍需自己定义。(龙子良)

◆教师总结

理解了高考议论文的“精神属性”,同学们的讨论更加深入和细致了。

佳作范本

幸福之本,唯在精神

■刘晗涵

恩格斯说:“物质存在方式虽然是始因,但是这并不排斥思想领域也反过来对物质存在方式起作用。”故就幸福而言,绝不是物质单方面能定义的,也需要精神上的满足作为主导。

红了眼眶的女人应该知道,幸福由心定,无关他人,无关贫富,无关外物,心有幸,则万物皆为福。幸,是情感上的一种主观判断;福,则是情感上的一种认知感受。其实,从幸与福的排列顺序,我们可知,我们的祖先早已向我们揭示了其中的深意。人首先要感到一种满足,才会有身在幸福之喜乐。

古人有“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的淡然心态,有了这种幸福心态,面对一切荣辱,赏花步月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有了这种幸福心态,旁人一句有意无意的评论又能算得了什么呢?电影《隐入尘烟》中,在农村卑微活着的马有铁与另一个同他一样卑微的女子一见钟情,纵使生活再贫寒,再困难,他们也是幸福的。

生乎天地间,我们无法摆脱浓油赤汤的人间烟火和平淡无奇的市井生活。在亚文化逐渐被消磨并边缘化的社会,“唯利论”又是否真的占了上风?而在当下大数据包裹的信息茧房里,又催生出多少追求利益同时却丧失初心的双头怪胎?尽管如此,自古以来,坚守本真仍是永恒的价值共识和行为哲学。

生活的精彩需要在坚守的本真中探索,而单纯物欲的“嘉年华”只是美丽的泡沫。就像奥勒留说,幸福的生活所需要的很少,一切都在你自己,在你的思维方式。追求物质享受的过程本身与幸福互不相关。只不过是,行不唯利,心有标杆,幸福亦可翩然而至。所以,红了脸颊和红了眼眶的夫妻不应该因外界的一句干扰而迷失了幸福的本真。

若将幸福上升一个维度,从社会视角观察幸福的形状,我们更能勾勒出如“一带一路”沿途的风景,如冬奥之约的盛况,世界人民心底的美好愿望汇成一片晶莹。如果不去追求人类乃至整个生态圈的幸福,那么阿拉伯之春后的寒冬将持续呼啸,疫情肆虐下的世界也会支离破碎。于是,在时代的惊涛骇浪的交叠下,“和而不同,美美与共”,才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幸福追求。由人及家,及国,乃至世界,幸福是不同个体、不同群体的相互理解,相互包容,而非针锋相对、零和博弈。

马克思说:“ ……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是默默的,但她将永恒地存在,并发挥作用。”因此,幸福之本不在所求物质的得失,而在于精神的富足,更是千万万人们心中对美好的期待与向往。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