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感悟篇八

 以仁通志 2023-04-10 发布于陕西

为政篇第二


(四)

原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白话:

夫子说:“我十五岁时,开始有志于求学。到了三十岁,能坚定自立了。到了四十岁,我对一切道理能通达不再有疑惑。到了五十岁,我能知道什么是天命了。到了六十岁,我听到的一切都能明白贯通,内心不觉得违逆。到了七十岁,我随心所欲却不会逾越规矩。

感悟:

在孔子看来,做学问是人生第一重要的事情,他十五岁就把志向定在这上边,经过十五年的努力,三十岁有所收获,坚定了自己做学问的信念,又经过十年的努力,他理解了世间的绝大部分事情,不再有疑惑,再经过十年的努力,他历经人生的坎坷,懂得了自己这辈子的使命,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能做什么,然后继续努力了十年,六十岁时他不再被外界的杂音干扰,心态平和,到了七十岁,他随心所欲的做事情,都不会出什么差错。

看到这段话,不少人会觉得自己年纪轻轻就做到了不惑、知天命、耳顺、甚至从心所欲不逾矩,这都是对自己产生了不切实际的幻想,孔子非常的好学,每隔十年才有一次较大的提升,我们普通人付出一点点努力就认为自己了不起。时而清醒,时而不惑,算不上不惑;时而知道自己的天命,时而感到迷茫,算不上是知天命……人生的每一步路都要走的踏踏实实,能够坚定而不动摇,才算是真正达到了某个境界。

人生的路说难很难,说简单也简单,说它简单,是因为只要立志做学问就够了,说它困难,是立志之后需要坚持一辈子才能得到想要的结果。曾国藩说“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表达了同样的意思。

(五)

原文: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白话: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道,夫子说:“不要违逆你父亲的教育。“有一天樊迟为夫子驾着马车,夫子告诉他说:”孟懿子问我什么是孝道,我回答说不要违逆你父亲的教育。“樊迟问:”这是什么意思啊?“夫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以礼奉养。父母死去的时候,要以礼埋葬,以礼祭拜。“

感悟:

孔子因材施教,面对不同的人,他的教育是不同的。孟懿子的父亲是个贤能的人,所以孔子告诉他孝道就是不违背父亲的教育。如果换个父亲不贤能的人,孔子的答案就会不一样。

那么,普遍意义的孝道是什么呢?就是依礼而行,凡事以礼作为自己的准则。什么是礼呢?就是人与人相处时建立适当关系产生的规范,比如一个人孝敬父母就自然而然的想用某种形式去表达,向父母问候、跪拜等,礼本来是出于人真诚的表达,只不过有些人不理解,把它变成约束人的枷锁,最后让人生厌。如果明白礼的含义,就会自觉的遵守,因为它是我们真实情感流露时的表现形式。

(六)

原文: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白话:

孟伯武问:“怎样是孝道?“夫子说:”让你的父母只忧虑你的疾病。“

感悟:

上一段话孟懿子问什么是孝道,孔子回答说不要违背父亲的教育,也就是不要违背礼。这里孟伯武问同样的问题,孔子给了不一样的回答,再次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孟伯武是谁?就是上一段文字中孟懿子的儿子,可能他身上有与他父亲不同的特点,孔子对他说“孝道就是让父母只担心你的身体健康。“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人的健康包含两方面,一个是身体,一个是心理。心理上的健康是可以靠自己的德行修养来保持的,但身体上的健康却不是人可以控制的。如果一个人能够在心理上保持健康,父母的忧虑就少了一大半,父母只担心自己的身体,忧虑相对比较少,能够尽量减少父母的忧虑,可以算得上是孝了。

(七)

原文: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白话:

子游问:“怎样是孝道?“夫子说:”现在的人所说的孝道,就是让父母有吃有穿。就算是狗和马,一样有人能做到让它们有吃有喝。如果没有对父母的一片孝敬之心,跟养狗养马有什么区别呢?“

感悟:

《红楼梦》里说“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多数父母对子女都有发自内心的关爱,但是对父母有孝敬之心的子女相对少一些。很多人理解的孝敬父母就是让他们有吃有穿,能够活着就行,这在孔子看来不是孝,因为我们养一只狗和一匹马,也会喂它吃的喝的,让它活着。因此,孝道讲究的是拥有一颗爱父母的心,有了这颗心,不仅仅是让父母有吃有喝,也会让父母内心愉悦,感受到子女的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