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现代人要读《论语》吗?

 以仁通志 2023-04-10 发布于陕西
早晨路过小区,发现好几棵树都开了花,淡雅且白,春天的脚步越发的快了,春天观赏美景是一件让人愉悦的事情,此外还有一件,那就是阅读,春意渐浓时要读什么书呢?每个人有不同的喜好,我要推荐的是两千多年前的一本书,名叫《论语》。
《论语》在中国是人人皆知的书,但不是人人都看的,很多人对它的印象停留在教科书里的只言片语,比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认为书里就是些名言警句而已。《论语》作为中国文化的经典之一,能流传千年,自然有它的道理,但不少人对他的印象不好。那么,作为一个现代人需不需要读《论语》呢?
答案是肯定的,具体我们往下看。
孔子的精神能量
说起《论语》,不得不说书中的主角,那就是孔子,他是主角,但不是书的作者,这本书是由他的学生整理而成的。
我们读《论语》,与其说是读一本书,不如说是在读一个人。读《论语》就是在读孔子,读他如何对待生活。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不是我们自己选择的,稀里糊涂的就出生了,在面对这个陌生的世界和未知的将来时,尽管有父母和老师(包含学校、工作、生活中遇到的老师)的教导,却依然会感到迷茫,不知道自己的人生目标,不知道人生的意义,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我们的父母和老师知道的东西是有限的,就算全部传授给你,也无法让你过好自己的生活。既然如此,我们就要去寻找比我们的父母和老师懂得更多的人,看他们如何面对生活的迷茫、困难和挑战,借助他们的经验和智慧去过我们自己的生活,不是很好吗?

在寻找比我们的父母和老师懂得更多的人时,就要把视野打开,古今中外都要看一看,我就是在寻找的过程中发现了孔子,这是一位中国人人皆知的圣人,但因为种种原因让我们对他产生误解,导致我们不想看与他相关的书。我最初觉得《论语》不过是名言警句,有一些大道理,还有些陈旧可笑的观念。
直到后来我在生活中遭遇了困境,很长时间都找不到办法,无聊时就翻起了《论语》,因为是文言文,起初许多内容都看不懂,但我不强求,有空就翻翻,有时候会在网上找白话文,帮助自己理解,时间久了就慢慢看懂了,但觉得这不算什么,只是会读文言文,比别人多懂几个人生道理而已。后来的一段时光,我陆续看了其他儒释道的经典,生活中遇到了新问题,尤其是人际关系方面的,发现《论语》给我很多启发,每次阅读都有不同的收获,自己的精神状态也好了很多,我认识一些喜欢冥想的朋友,他们经常说“能量”这个词,说冥想的时候看见身体里的能量,还描述成画面给我听,我以前是不相信的,觉得是他们想象出来的,直到我多次阅读《论语》,隐约感受到一股力量在身体里运行,我不知道它究竟是什么,但确实让我的心感到振奋和安宁,也许这就是朋友所说的能量吧,这并非虚言,只要亲身体验过就会明白。中国有两个最出名的本土文化,一个是儒家,一个是道家,有人把儒家的孔子比作太阳,把道家的老子比作月亮,一个光芒万丈,一个幽静深远,当我们开始理解《论语》,就会感受到孔子的精神能量带来的温暖和力量,这是我推荐《论语》的第一个原因。
人与人的相处之道
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论语》在说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说法,我会用“仁”这个字来概括,什么叫仁?拆开来看,左边是“人”,右边是“二”,字面上理解为二人,人与人。进一步延伸的话,“仁”就是人与人的相处之道。

这个世界的每个人都不是孤立的,我们有很多的人际关系,儒家分为五伦,分别为“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对今天的人来说,可以叫做“父母子女、兄弟姐们、夫妻、朋友、上下级”,这是我们每个人都拥有的人际关系,我们需要在种种的人际关系里生活,相处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冲突和矛盾,儒家就是来解决这个问题的,“仁”就是解决问题的核心。
仁,是人与人的相处之道,这个道的含义很广,难以用语言完整而准确的描述,所以《论语》中很多地方提到了仁,但无法给出明确的定义。我理解的仁,是我们内心的一种真诚的情感,用这种情感去跟父母、兄弟姐妹、夫妻、朋友、上下级相处,会帮我们找到一种适当的方式,建立恰当的关系。
阅读《论语》可以让我们更好的理解“仁”的含义,进而帮我们应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在各种关系中找到让彼此都舒适的空间,这样生活的烦恼就会大大减少,这是我推荐这本书的第二个原因。
人无完人,取其精华
我说了以上两个原因,都是讲《论语》的好处,有人会说这本书里有很多糟粕的思想,比如“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他们会说孔子把女性和小人放在一起,这是歧视。书中还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他们认为孔子让人这也不能看,那也不能听,这也不能说,那也不能动,用繁文缛节的礼来限制人的自由,思想陈旧。
对此,我想说读书要有自己的判断,不要完全相信,也不要断章取义。
“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的全文是“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意思是说“唯有家中的女子和仆人难以相处,距离太近了她们就没有分寸,距离太远了她们就埋怨。”孔子说的是人与人相处时的一种现象,比如你和一个女性过于亲密,她可能会没有分寸,忘了对你的基本尊重。如果你不理她,她又感觉到被疏远,会埋怨你,这是生活中经常碰到的事情,孔子想表达的意思是距离产生美,过于亲密和过于疏远都会带来问题。
对于“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很多人想起电视剧里迂腐的书生,觉得很可笑。其实呢,“礼”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是“仁”的外在体现,懂得了礼就知道做人做事的分寸,清楚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遇到不同的人时知道用什么方式相处,这不是限制我们的自由,而是告诉我们做人做事要有分寸,这样才能与别人和谐相处,获得自由。如果我们总是跟别人发生冲突,就会被这个关系阻碍,就不会有自由!
孔子虽是圣人,但并非完美的人,他说的一些话有他那个时代的局限,不一定都适合今天的社会,这是我们要明白的。我想说的是:即使他不完美,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接近完美的人之一,我们要学习他身上的优点,而不是用他的缺点来否定他。打个比方来说,孔子的优点占95%,缺点占5%,我们应该学习95%的优点,而不是抓住5%的缺点去否定他的一切,这是得不偿失的。
以上是我推荐这本书的第三个原因。
结语
《论语》距离我们两千多年,看似遥远,但书中写的很多东西是永恒的,经过了历史上无数人的检验,孔子曾被奉为圣人,也曾被踩在脚底,但最后还是屹立不倒。作为现代人,我们需要读《论语》,既要谦虚恭敬的学习,也要有自己的判断,选择其中的精华帮助自己,帮助他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