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法文化之春 —— 那些曾经留法的“艺术天团”

 弘雅书房 2023-04-10 发布于浙江

中法文化之春

那些曾经留法的“艺术天团”

法国的艺术传承悠久,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但是,真正的最高峰始于18世纪和19世纪。在这个时期,法国文化和智慧如同一颗五彩缤纷的珠子,在世界艺术史的发展中闪烁着独特的光芒。

第17届中法艺术之春

第17届中法文化之春已于4月5日晚隆重启动!在中国国事访问期间,法国总统马克龙也来到了现场,为本次活动揭幕,艺术宣传大使黄渤一句“C'est parti”(开始了),引得全场欢呼不断,把马克龙都逗乐了。知名演员巩俐与她的法国籍爱人让-米歇尔·雅尔也坐在观众席,为这个中法文化交流的重要活动站台捧场。 

第17届中法文化之春已于4月5日晚隆重启动!在中国国事访问期间,法国总统马克龙也来到了现场,为本次活动揭幕,艺术宣传大使黄渤一句“C'est parti”(开始了),引得全场欢呼不断,把马克龙都逗乐了。知名演员巩俐与她的法国籍爱人让-米歇尔·雅尔也坐在观众席,为这个中法文化交流的重要活动站台捧场。

超过300名中法文化界人士和记者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中法文化之春是法中文化年(2003-2005)的传承,已经成功地举办了20年。凭借其创新的艺术理念,中法文化之春已经树立起鲜明的品牌特色,彰显了法国创作的多样性,并在各领域推动着法中两国的合作。

2023年,第17届中法文化之春依旧会坚持文化对话,并为其注入新的活力。今年的主题板块包括“当代创作”、“身临其境”、“经典回顾”、“我们生活的城市”、“视野交汇”及“少儿观众”。这些主题充分体现了中法文化之春的多元化艺术选择,将为未来的思考和灵感提供养分,有利于法中文艺界建立更为紧密的合作。

法国电影展映、夏至音乐日、图像小说节等文艺爱好者翘首以盼的年度盛事,将再次亮相中法文化之春。今年的活动极具创意,将带给公众更多更具有异国色彩的艺术体验。从4月到7月,超过65个项目将在中国二十多座城市展开!

法国——艺术家的乌托邦

法国一直以来都是艺术家的乌托邦,充满无数吸引人的创作灵感。例如,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画家列奥纳多·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就曾在法国工作和创作。在19世纪,许多具有开创性的印象派艺术家在巴黎的蒙马特区创作出了许多震撼人心的艺术作品,其中莫奈、毕沙罗、大仲马、雨果、莫泊桑等人的名字如同华丽的火花一样闪耀在艺术史上。历史之路、城堡、花园或者博物馆、纪念馆都能引领您寻觅这些标志性人物的足迹。

名称:梦 西文名称:A Dream 作者:巴勃罗·鲁伊兹·毕加索 创作时间:1932 材质:画布大小:130.2cmx97cm作品类型:油画艺术

此外,法国还是许多现代艺术绘画、装置艺术等形式的发源地。在20世纪初,法国艺术学院开始引入先锋派(Avant-garde)艺术的概念,这一潮流在法国迅速发展,并最终扩展到了整个欧洲和世界范围内。许多著名的现代艺术家比如毕加索(Pablo Picasso)、马蒂斯(Henri Matisse)等,都不约而同地来到法国表达自己的艺术才华。

名称:睡莲-6 西文名称:Nymphéas-6 作者:克劳德·莫奈 创作时间:1905材质:画布大小:88.3cmx99.5cm 作品类型:油画艺术 收藏机构:佳士得拍卖行

法国的艺术教育和培训体系也是全球闻名的,在这里的艺术学院和大学里,学生们可以接受最高水平的艺术训练。法国的艺术家们在艺术领域的卓越成就证实,艺术教育和培训体系的重要性。

此外,法国的艺术领域不仅局限于绘画和雕塑。音乐、戏剧、电影、文学、建筑和时尚等艺术领域也在法国备受瞩目。巴黎歌剧院和昆图斯国家歌剧院成为了艺术家们的舞台,而伏尔泰、大仲马、雨果等文学巨匠则被誉为法国文化的灵魂。

总之,法国的艺术无疑是一个耀眼的宝石,它的多元化和丰富性让它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艺术国家之一。在法国,艺术不仅仅是一种表达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文化底蕴,是无数艺术家的精神归宿和创作家园。国艺术的大师级代表。同时,法国的时尚产业也备受全球关注,以巴黎为中心的时装周吸引了全球顶尖设计师和时装大师的参与。

法国的艺术界给世界带来了许多非凡的作品和杰出的艺术家。无论是令人激动的绘画和雕塑作品,还是强大的音乐、电影和建筑作品,法国的艺术领域都备受瞩目。通过法国丰厚的艺术遗产和悠久的艺术传统,法国文化和文艺界继续走在世界文化的前沿,为全球进步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从东方到巴黎

回国后,徐悲鸿、吴作人、吕斯百等中央大学艺术系师生1936年合影

20世纪初,艺术界在法国的巴黎经历了一场传统观念与现代思潮的碰撞,各种新兴艺术流派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莫奈、塞尚、雷诺阿、毕加索、马蒂斯等艺术大师的作品在世界范围内声名鹊起,巴黎成为全球文化艺术的中心,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当时,许多中国青年看中法国的先进艺术教育和代表“现代性”的艺术思潮,纷纷前往巴黎深造,希望借此摆脱中国传统艺术的束缚。

中国现代艺术留学史上,有一个引人注目的艺术留学生,从1919年到1949年,150位艺术专业留学生,带着对艺术的挚爱和救国的热情,到法国去学习艺术。其中有徐悲鸿、颜文樑、林风眠、常玉、潘玉良、吴冠中、赵无极等等,这一批也是中国艺术界”最贵“的艺术家。继李叔同之后,他们还是第一批画裸体的中国人。徐悲鸿更是将裸体植入到国画创作的第一人。

上海美专的人体素描课

这些中国青年在法国接受的教育和艺术创作经历带回中国,开启了一段充满活力和创新的中国美术教育和艺术创新时期,成为中国艺术发展历史上的重要篇章。他们在学习西方现代艺术思潮的同时,也将自己的独特文化和艺术风格融入其中,开创了新的艺术潮流。这些后来被称为“百年巨匠”的艺术家们,为中国美术教育和艺术创新的新时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开创了一片全新的天地。

回国之后,“中国美术界四大校长”,更是不遗余力地把西方美术的观念、方法,带回中国落实。现在的中国几大美院,都是沿用他们开创的中国现代美术教育体系。

那本次在第17届中法文化之春中,让小编带领着大家一起去看看,我们在20世纪初,那些曾在法国留学,并且改变了中国艺术界的艺术家们,让大家更好的了解中法艺术文化~

赴法学习的

艺术“天团”

林风眠

中国留学美术者的第一人.

林风眠是中国美术教育和现代艺术发展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也是中国美术学院的首任院长。他出生在一个民间艺术世家,18岁便离开家乡前往上海,一年后又赴法国勤工俭学,先就读于第戎美术学院,后转到巴黎高等美术学校,并游学德国柏林。在留法期间,他和留学同伴们组织了霍普斯会,从事现代美术活动。1924年,林风眠在法国斯特拉斯堡的莱茵河宫展出42幅作品,被《东方杂志》称为“中国留学美术者的第一人”。

名称:读书仕女图 作者:林风眠 创作时间:1978年 大小:34.5cm×34.5cm 作品类型:中国绘画

作品解读:林风眠《读书仕女图》,应属林风眠赴港后重画旧作,乃多年风格的集大成之作。画中绿衣仕女侧坐于轻纱幔帐前,鹅蛋形秀丽的脸庞上有着纤细的眼睛、淡淡的弯眉和小小的嘴。她的姿态娴雅文静,眼睑低垂微微颔首,十指纤纤掩卷沉思。背景中的织物,先上重彩,再以特制细笔加白粉,营造出背光透明的纱质感。此画中仕女的绿衣以大面积平涂而成,在极为优美的绿色之上,再以利落的线条勾勒衣纹,后施白粉于袖口和领口,既体现了衣裙的层次感,也勾勒出仕女轻灵的体态。在画里,那种融合了唐代人物、敦煌壁画、民窑瓷器、民间剪纸、皮影,乃至莫迪利阿尼、布朗库西等中西艺术风格的人物造型,表达出一种浪漫空灵的情调。仕女承载、包含了深闺春怨、轻柔婉约的一种意态,恰好说明了林风眠的中国文化个性和东方情怀。汉魏壁画的古拙、动势和力量,单纯形式中所蕴藏的丰富内涵,都使林风眠深受感动与启迪,从而使他的作品表现出了生命的跃动与寓丰富强劲于单纯的特质。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古装仕女和雅室布局主题,却又极富现化感,渗现了立体主义、表现主义、色彩抽象等艺术理论底蕴,充份展示了林风眠在调合中西艺术的成就。 

林风眠在绘画方面同时运用油画和水墨,尽管材料不同,但却有着共同之处,即注重线条的表现。在他的油画中,线条的形态粗犷,有着类似于“野兽派”中表现主义者卢奥的风格,但比后者更为直率和潇洒。而在他的小幅水墨作品中,则展现出了更为明显的线条表现力度和独特审美价值。在东方艺术中,线条一直是主要表现方式,历代文人画家们将线条发展到了极致的表现力度和意象神韵。林风眠则将这种东方艺术特点融入到了自己的创作中,并赋予了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因此,他的作品中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抽象因素。

名称:执扇仕女 西文名称:Beauty 作者:林风眠 材质:纸本设色 大小:67.5cm×66.5cm 作品类型:中国绘画 艺术时期:近现代

作品解读:林风眠作为中国20世纪“融合中西”艺术家的代表,是对中国画进行现代化改造的重要人物。他创造了富有时代气息和民族特色的、高度个性化的抒情画风,在其作品中我们常常读到一种淡淡的东方古典美和西方抽象美。这幅《执扇仕女》在其作品系列中堪称上乘。画作以其一贯的“方纸布阵”,构图饱满充实,赋以西画风格的光感和鲜艳绚丽的色彩表现,具有强烈的现代感。画作以古代细眉凤眼的仕女入画,鹅蛋形的脸庞、修长的脖颈,略带性感的妩媚曲线加之淡淡的浅笑,没有明显的表情,却散发出宁静含蓄的东方古典之美。画面色彩以蓝、白色调为主调,仕女的面部以平涂为主,身披蓝色纱衣,衣线则用白粉勾出,衣纹在结构转折处的处理逸笔草草,表现出薄如蝉翼的纱质柔美触感,更显体态的优美。人物背景是一层白色窗纱花布,左边放置一个长颈白色花瓶,插着淡淡的黄菊,在墨色渲染的黑色背景映衬下,更加突出。营造出一个唯美感伤、寂寥惆怅的诗意情调,彰显了林风眠的东方情怀,印证了其调和中西艺术的成功。此作无论在线条、色彩的运用上都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地,具有典型的“风眠体”的韵味。 

林风眠是中国美术界的杰出人物,他将东方艺术风格融入到西方现代艺术中,成为中国现代艺术的先驱和代表人物之一。他在艺术上的线条表现和抽象因素的运用,对于中国现代艺术的发展和创新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启示。

名称:向日葵 西文名称:Sunflowers 作者:林风眠 材质:纸本设色 大小:67cmx67cm 作品类型:中国绘画

作品解读:著名艺术史学家苏立文 (Michael Sullivan) 赞扬林风眠为“真正的中国绘画的先驱者”。静物画是林氏探索“调和中西”的重要创作之一,将西方传统题材揉合中国彩墨而成的全新画风,这幅《向日葵》正呈现了林氏静物画的这种特点。画家并采用其独特的“方纸布阵”构图方式,巧妙地配置不同几何形状的物品,整体构图平稳又能突出主体向日葵。色调深沉的背景也是画家的一贯风格,此处的“暗黑”成功衬托出向日葵的“亮黄”。花瓶和窗帘以白色线条勾勒强调,表现出背光的透明效果,融会了马谛斯 (Henri Matisse) 的技法。 

徐悲鸿

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奠基者之一.

徐悲鸿(1895-1953年)是中国现代画家和美术教育家,被誉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奠基者之一。他曾赴法国留学学习西方绘画,回国后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并先后担任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和北平艺专的教授。1949年以后,他担任中央美术学院的院长。徐悲鸿主张发展“传统中国画”并进行改良,倡导中国现代写实主义美术,对中国画坛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 

名称:秋风立马图 作者:徐悲鸿 创作时间:1945 材质:纸本 大小:125cm×63cm 作品类型:中国绘画

徐悲鸿出生于一个贫寒的家庭,但他一直对学习和绘画有着强烈的兴趣。20岁时,他通过友人的帮助考入法国天主教会主办的震旦大学,为日后的赴法留学打下了一定的法语基础。1919年,徐悲鸿赴法国留学,先在巴黎国立美术学校学习油画和素描,随后游历西欧各国,观摩研究西方美术。他在法国接受的西方绘画教育,对日后形成其独特的油画风格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标题: 老妇像 创作者: 徐悲鸿 创作日期: 1922 实际尺寸: h 41, w 33 cm 材质: 油彩 支撑材料: 板面油彩

徐悲鸿在法国留学期间受到了正规学院派教育的影响,同时也亲历了现代主义流派在法国的盛行,这使得他对欧洲古典写实主义更加推崇和重视。尤其是他的老师,也是一名写实画家的达仰,更让他深刻地理解和掌握了写实主义的精髓和技巧。徐悲鸿留学期间的油画作品数量颇多,其中《老妇》被入选法国国家美术展。他的作品《持棍老人》、《箫声》、《自画像》等也在法国美术界得到了广泛好评。这些作品都展现了徐悲鸿娴熟掌握的写实技法和对人物形象的细腻把握。

名称:双马作者:徐悲鸿 材质:纸本墨笔 作品类型:中国绘画 艺术时期:近现代

回国后,徐悲鸿投身于美术创作和美术教育工作中,担任过多个学校的教授和领导职务。他思考和实践的方向是把写实主义技巧和传统中国文化相结合,打破传统中国画的束缚和僵化,使其焕发出现代艺术的活力。他以自己对写实主义技法的理解和掌握,推动了中国画坛的现代化进程,并促进了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的融合。徐悲鸿被誉为中国近代绘画之父,他的艺术成就和精神风范都是后人可以学习和借鉴的宝贵财富。

常玉

默默无闻的大师.

常玉,本名常有书,1900年10月14日生于四川顺庆(南充市)的富商庭,1910年即与赵熙习画,长于书法的他,1917年入上海美术学校就读,1919年常玉与徐悲鸿、林凤眠以留法勤工俭学的方式前往巴黎,并于1919年赴日时在东京展出其书法作品,而获当地杂志刊载推荐。常玉自20岁 (1920年)赴法勤工俭学到巴黎,1921年与徐悲鸿、张道藩等留法学生组织"天狗会"。至67岁辞世,大致都住在巴黎。此后,他的作品经常在沙龙及各大画廊展出。1938年他曾短期回中国,接着转往纽约,在该地生活了两年。并于1948年在纽约现代美术馆展出作品。该馆同时印行"瓶花"的彩色明信片。1948年返回法国,直至1966年逝世于巴黎。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收藏常玉40几幅油画巨作,曾于1978起定期举办他的回顾展及学术研究,藉此宣扬他有20世纪中国美术史的成就。

名称:瓶菊 作者:常玉 创作时间:1940 材质:画布大小:51cmx40cm 作品类型:油画艺术 艺术时期:当代

1925年作品入选法国秋季沙龙。1931年为法文版《陶潜诗集》作插图。1932年被列入《1910-1930当代艺术家生平辞典》第三卷。1933年在阿姆斯特丹举办画展。1938年因兄丧返国,同年返回法国。1948年由法国赴美,居留美国纽约。1950年在纽约举办画展,次年返回巴黎。1955年作品参加巴黎独立沙龙。1964年应台湾教育部邀请,在台举办个展。1965年在巴黎友人家中举办个展。1966年因煤气中毒,去世于巴黎寓所。他是早期知名海外画家之一,亦是近代中国画坛的一个异数,因为他擅长画画,却是以顽童心理、游戏心情在作画。他画画不讲究书法、画理,而是随性所之、随兴所至,画他的好恶、画他的心情。绘画对常玉而言是一种情感的自然发泄。常玉从最熟悉的中国艺术投入另一个崭新的西洋艺术领域,以中国绘画的基础不断地摸索追求,巴黎艺术派别林立,艺术家各领风骚,终于成就常玉简练流畅的特殊绘画风格。

名称:盆中牡丹 作者:常玉 创作时间:1950s 材质:纤维板 大小:81cmx65cm 作品类型:油画艺术 收藏机构: 赛努奇博物馆 艺术时期:当代

画家常玉一生大起大落,在艺术上坚持我行我素。1966年在巴黎因煤气泄漏去世时仍默默无闻、不被赏识。而今,西方公认他为世界级的绘画大家。常玉1901年生于四川南充,少时家境殷实。1919年常玉以留法勤工俭学的方式前往巴黎,与徐悲鸿、林风眠熟稔,常玉的艺术观点却与他们不同,他不进美术学院进修,常在咖啡馆里一边看《红楼梦》或拉着小提琴一边画画。

潘玉良

中西合于一治.

潘玉良(1895-1977年),中国著名女画家、雕塑家。1921年考得官费赴法留学,先后进了里昂中法大学和国立美专,与徐悲鸿同学,1923年又进入巴黎国立美术学院。潘玉良的作品陈列于罗马美术展览会,曾获意大利政府美术奖金。1929年,潘玉良归国后,曾任上海美专及上海艺大西洋画系主任,后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1937年旅居巴黎,曾任巴黎中国艺术会会长。曾为张大千雕塑头像,又作王济远像等。潘女士为东方考入意大利罗马皇家画院之第一人。

名称:花摊 作者:潘玉良 创作时间:1940年 材质:布面油画 大小:332cm×4cm 作品类型:油画艺术收藏机构: 中国美术馆

作品解读:花摊是巴黎街头常见景物,也仿佛是画家信手拈来的画题。画家以花棚内为视点,以卖花女为背景,通过购售鲜花的情境,表现了巴黎妇女的生活习俗,也体现了画家对人生、对自然、对美的爱心。为此,她弱化了购花人的色泽,却以原色点染了虽在阴影中却依然明亮的鲜花。一只黑白的小花狗在花摊前跑来跑去,更活跃了画面气氛。画家用中国水墨画线描技巧速写般地记录了卖花女的姿态,在笔端里浸透着她对祖国传统艺术的一番情愫。

潘玉良幼年时就成了孤儿,14岁被舅舅卖给了妓院作歌妓,17岁时被芜湖海关监督潘赞化赎出,纳为小妾,改名潘玉良,居住在上海乍浦路。热爱艺术的她,于1918年以素描第一名、色彩高分的成绩考进上海图画美术院(后改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师从朱屺瞻、王济远学画。1921年毕业后,又考取安徽省公费津贴留法的资格,成为里昂中法大学的第一批学生,她到法国1个月后,就投考国立美术专门学校,两年后成为巴黎国立美术专门学校油画班的插班生,与徐悲鸿同学。

名称:太妃椅上的人 作者:潘玉良 材质:画布 作品类型:油画艺术 艺术时期:近现代

作品解读:潘玉良是我国旅法最早最著名的女画家,曾两次远渡重洋,在巴黎从事艺术活动达50多个春秋。她的油画作品融合中西,色彩线条互相依存,用笔俊逸洒脱,气韵生动,赋色浓艳,雍容华贵,别有趣味。她一生之中留下2000多件艺术作品,也留下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传奇故事。

1925年她以毕业第一名的成绩获取罗马奖学金,得以到意大利深造,进入罗马国立美术专门学校学习油画和雕塑。1926年她的作品在罗马国际艺术展览会上荣获金质奖,打破了该院历史上没有中国人获奖的记录。潘玉良是民初女性接受新美术教育成为画家的极少数例子。

热爱艺术的她,于1918年以素描第一名、色彩高分的成绩考进上海图画美术院(后改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师从朱屺瞻、王济远。1925年她以毕业第一名的成绩获取罗马奖学金,得以到意大利深造,进入罗马国立美术专门学校学习油画和雕塑。毕业于巴黎及罗马美术专门学校,作品陈列于罗马美术展览会,曾获意大利政府美术奖金。纵观潘玉良的艺术生涯,可以明显看出她的绘画艺术是在中西方文化不断碰撞、融合中萌生发展的。这正切合了她"中西合于一治”及“同古人中求我,非一从古人而忘我之”的艺术主张。

刘海粟

现代杰出画家、美术教育家.

刘海粟(1896-1994),名槃,字季芳,号海翁。汉族,江苏常州人。现代杰出画家、美术教育家,1912年与乌始光、张聿光等创办上海图画美术院,后改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任校长。1949年后任南京艺术学院院长。早年习油画,苍古沉雄。兼作国画,线条有钢筋铁骨之力。后潜心于泼墨法,笔飞墨舞,气魄过人。晚年运用泼彩法,色彩绚丽,气格雄浑。历任南京艺术学院名誉院长、教授,上海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英国剑桥国际传略中心授予“杰出成就奖”。意大利欧洲学院授予“欧洲棕榈金奖”。

名称:万年长春图轴 作者:刘海粟 陆抑非 创作时间:1956年 材质:纸本设色 作品类型:中国绘画 收藏机构: 上海博物馆 艺术时期:近现代

名称:翡冷翠 作者:刘海粟 创作时间:1930 材质:画布 大小:45.9cm×54.8cm 作品类型:油画艺术

颜文樑

美术教育家和风景画家.

颜文樑(1893-1988)生于江苏苏州,是本世纪著名的美术教育家和风景画家。字栋臣,小名二官。从小随父习中国画,1909年到上海商务印书馆,在日本画家和铜版画技师指导下开始西画启蒙教育。1919年与杨左匋等成立美术画赛会。1922年与朱士杰、胡粹中创办苏州美专,任校长。1928年,在徐悲鸿的鼓励下,赴法国巴黎学习。此画即作于赴法途中的海轮上。整幅画的色调为沉着的青灰色,衬托出穿云破雾的日光在海面上的倒影,几处深色的枯笔也看得出中国画笔法的影响。抵法后,在国立巴黎美专皮埃尔·罗朗士画室学画。1929年所作色粉画《厨房》参加法国春季沙龙,获荣誉奖。

名称:普陀风景 作者:颜文樑创作时间:1936年材质:纸板油画大小:18.1cm×25cm作品类型:油画艺术收藏机构: 中国美术馆

留学期间接受古典主义和印象主义的影响,作品在结构严谨、手法写实的基础上,又重视描绘外光和色彩的变化。

60年代的作品多注重表现大自然的微妙变化和静谧之美。70年代后期,作品笔触灵活、自然、洒脱,色彩明快。他的作品构思精巧,刻画真实、细致,色彩明快,善于以西方的表现手法融以民族的精神,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对透视学、色彩学、解剖学的研究也卓有建树,作品色彩更为丰富绚丽。

名称:重泊枫桥作者:颜文樑创作时间:1980年材质:布面油彩大小:24cm×49cm作品类型:油画艺术收藏机构: 中国美术馆艺术时期:近现代

颜文梁属于中国第一代油画家,被陈丹青成为中国现代美术的"老祖宗"和现代美术教育的开幕人、奠基者。他绘画风格非常独特,唯美、雅俗共赏,现在市场认可度已经很高。但他的作品几乎没有人为的炒作。市场认可度纯粹来自于画面本身。

出版有《颜文梁画集》、《油画小辑》、《欧游小品》及水彩画集《苏杭风景》等;著有《美术用透视学》、《色彩琐谈》等。

常书鸿

敦煌的守护神.

常书鸿 (1904-1994年),满族,满姓伊尔根觉罗,据称常书鸿从幼年就开始学画。后在父亲的要求下报考了浙江省立甲种工业学校(浙江大学工学部)的染织专业。在校期间参加了由丰子恺等组织的西湖画会,1923年毕业并留校任美术教员。1927年携妻子赴法国留学,先后在里昂和巴黎学习绘画。在法国期间,常书鸿曾在巴黎举办个人画展,获得过法国美术沙龙三枚金奖、两枚银奖,并当选为法国美术家协会会员。1936年毕业于法国巴黎高等美术专科学校。曾任敦煌艺术研究所所长、敦煌文物研究所(后改称敦煌研究院)所长。因一生致力于敦煌艺术研究保护等工作,被人称作“敦煌的守护神”。

名称:蒙古包中作者:常书鸿创作时间:1947年材质:布面油画大小:113cm×84.5cm作品类型:油画艺术收藏机构: 中国美术馆

1934年发起成立“中国艺术家学会”参加者有常书鸿、王临乙、吕斯百、刘开渠、陈之秀、王子云、余炳烈等20多人。在此期间所绘油画《梳妆》、《病妇》、《裸女》静物画《葡萄》等作品,曾多次参加法国国家沙龙展。《葡萄》后来被时任法国教育部次长亲选,收归法国国有,《沙娜画像》被巴黎近代美术馆收藏(现藏于蓬皮杜艺术文化中心)。《裸妇》在1934年里昂春季沙龙展中获得美术家学会的金质奖章并被收藏,现藏于里昂国立美术馆。在法国国家沙龙展中先后获金质奖章三枚、银质奖章二枚、荣誉奖一枚,并因此成为法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法国肖像画家协会会员。1936年秋回国在北平国立艺专任西画系主任兼教授,并于年底担任全国美展评审委员。

方千民

方派.

方干民(1906年3月2日-1984年1月),生于大清帝国浙江省温岭市,油画家,雕塑家,美术教育家,中国现代艺术的开拓者之一。他1925年留学于法国巴黎美术学院,成为第一批留法的中国画家,1929年回国任教于上海新华艺专和国立西湖艺术学院(即现在的中国美术学院)。方干民曾经担任浙江美术学院教务长、油画系教授、中华艺术研究会会长,并创立了“长风西画研究会”。方干民与林风眠和吴大羽齐名,是当年浙江美术学院西画系著名的三位教授之一,一生作育英才,画家朱德群、赵无极、吴冠中、罗工柳和王肇民等都是他的学生。方干民深受表现主义影响,是中国及亚洲现代美术史上少数对立体主义进行探索的画家,其独特的艺术创作风格被称为“方派”。

方干民 《山川意境》 布面油画 48cm×70cm 1980年

方干民 《拱宸桥北河道风光》 布面油画 40cm×67cm 1983年

庞薰琹

决庞薰琹庞薰琹澜.

庞薰琹,常熟人,庞鸿文之孙。1924年毕业于上海震旦大学,次年赴法国,先后在叙利恩学院、格朗·歇米欧尔学院研习绘画。1930年回国,系统研究中国画论、画史,撰《薰琹随笔》。1931年,与张弦、倪贻德组织“决澜社”,举行画展,蜚声艺林。迄解放前,历任上海美专及北平、四川、广东等艺专教职,兼中央、华西、中山等大学教授。其间,积极参加抗日救亡及爱国-。1948年,拒绝赴美国执教之聘,由粤返沪,迎接解放。建国后,历任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教授、教务长。是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创办人,历任教授、第一副院长。198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来主张艺术必须立足于本民族的传统,又必须不断吸收、融化和创新。擅长油画、水彩画及白描,均融入中国民族特色,其各个时期的题材和画风则常变化。代表作有《大地之子》、《路》、《贵州山民图卷》及晚年的《瓶花》等。在工艺美术领域,强调“实用、经济、美观”的发展方向,重视民族传统的继承和发展。著有《工艺美术设计》、《图案问题研究》、《中国历代装饰画的研究》、《论工艺美术》等。

名称:背篓作者:庞薰琹创作时间:1946年材质:水彩画大小:40cm×30cm作品类型:水彩画收藏机构: 中国美术馆

名称:赶集作者:庞薰琹创作时间:1943年材质:纸本设色大小:45.5cm×25cm作品类型:中国绘画收藏机构: 中国美术馆

留法三剑客

吴冠中

现代中国艺术的代表性人物.

吴冠中江苏宜兴人,是首位获选法兰西学院艺术院通讯院士的中国籍艺术家。吴冠中毕业于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油画师从方干民和吴冠宇,国画师从潘天寿。吴冠中是二十世纪现代中国艺术的代表性人物于1999年入选法兰西学院艺术院通讯院士,是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籍艺术家,这也是法兰西学院成立近二百年来第一位亚洲人获得这一职位。

名称:墙上秋色 作者:吴冠中 材质:设色纸本 作品类型:中国绘画 艺术时期:当代

虽然吴冠中的艺术成就享誉世界,但他非常自谦,正如其自传书名《我负丹青》,觉得自己虽然搞了一辈子的丹青,却并没有画好。年轻时的吴冠中不顾家人的反对,投身艺术,求学于国立艺术书专科学校。毕业后考取了教育部公费留学赴法深造的机会。吴冠中进入巴黎高级美术学院,师从苏弗尔皮,他对于艺术的追求非常狂热,平日除了上课,就是到卢浮宫、展览馆及大大小小的画廊、书店参观,晚上还到法语学校补习,或者画人体速写。1950年,吴冠中回国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终生致力于油画民族化及中国画现代化之探索,独创的“彩墨画”独树一帜,与朱德群和赵无极被誉为“留法三剑客”。

名称:山水花卉 册页之江南水乡 作者:吴冠中 创作时间:1987 材质:设色 纸本大小:31×42.2cm 作品类型:中国绘画

赵无极

西方现代抒情抽象派的代表.

赵无极(1921年2月13日—2013年4月9日)华裔法国画家。生于中国北京。童年在江苏南通读书,并学习绘画。1935年入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师从林风眠。1948年赴法国留学,并定居法国。在绘画创作上,以西方现代绘画的形式和油画的色彩技巧,参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意蕴,创造了色彩变幻、笔触有力、富有韵律感和光感的新的绘画空间,被称为“西方现代抒情抽象派的代表”。法兰西画廊终身画家、巴黎国立装饰艺术高等学校教授,获法国骑士勋章。曾在世界各地举办160余次个人画展。2013年4月9日,赵无极因病医治无效在瑞士沃州逝世,享年92岁。

名称:两个城市之间西文名称:Entre Deux Villes作者:赵无极创作时间:1955材质:画纸大小:48.3cmx62.2cm作品类型:版画艺术艺术时期:近现代

名称:石版画201西文名称:Lithographie 201作者:赵无极创作时间:1969材质:画纸大小:17cmx24.4cm作品类型:版画艺术艺术时期:近现代

朱德群

华裔法国油画家.

朱德群华裔法国油画家,出生于萧县(今属安徽宿州),是法兰西艺术院中的第一位华裔院士。1935年考入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师从油画家方干民和吴大羽。毕业后在中央大学任教,1949年年随校迁往台湾,1955年年赴法国后定居,1997年年当选为法法兰西艺术院院士。朱德群的绘画风格到法国后从写实转为抽象,经常用矩形色块堆砌,如同山城夜景,明暗对比极其强烈,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名称:无题5西文名称:SANS TITRE作者:朱德群创作时间:2002材质:石板大小:70.5cm×95.5cm作品类型:版画艺术艺术时期:当代

1935年进入杭州艺专,当时之校长林风眠(1900-1991)为艺专网罗了极多曾留学过法国的人才,而林风眠个人对法国现代画的喜好,更影响了艺专的绘画风格。中国书画的表达经验很早就为朱德群的抽象创作奠定了基础,使他在从具象过渡到抽象的短短数年间,很圆熟地超脱具象的束缚,在画面构造出一个抽象的广阔空间,也使朱德群的抽象自然画深含中国文化的恢宏气度。

名称:第一三四号西文名称:No. 134作者:朱德群创作时间:1962材质:纸本大小:35.5cmx52.5cm作品类型:水彩画

于80年代中,他所运用的线条、点与粗笔都与中国的书法绘画极为吻合,中国书法的俯仰、顿挫与纵横均可见于这个时期的作品当中。进入90年代后,朱德群的作品更加接近中国的绘画传统,而其双联与三联作的构图也是受中国传统手卷轴的影响。而其作品之标题如“大地苏生”、“雪融瑞气”或“冥想”均有中国艺术传统中注重宇宙的变化并探讨人与自然的关联。

名称:第205号构图 作者:朱德群 创作时间:1964材质:纸本大小:45cmx52cm作品类型:水彩画艺术时期:当代

吴冠中曾以“大弦嘈嘈似急雨,小弦切切似私语”形容朱德群作品中,因线条的律动而形成的节奏感;点线的交错与窜动并结合画面上的光线明暗而形成如音符般时急时缓、高低起伏的旋律。整体而言朱德群的作品与自然现象,尤其是与光,有紧密的关联,而这些都是经由艺术家心灵省思后的印象。法国艺评家皮耶卡班那曾写道:"真实的绘画来自回忆。"

朱德群即是以深邃的方式,描述令他最眩目的前尘往事。足见朱德群对这个世界的眷恋,这世上的芳香,这些挥之不去的袭人气习,那些世俗的纷扰,都是他所欲捕捉的对象。朱德群以画笔描绘出自然界里的透明的空气、清凉的水气、游移的风、急速的湍流与初降的瑞雪。在画面上常出现淡玫瑰色的晨曦或是一片火红的落日,而光线神秘的游移、跃动于其中,这就是朱德群作品充满蓬勃的生命力的来源。他以一种既夸张又抒情手法表现出强烈又隽永的印象,同时兼具梦幻意味与戏剧性效果。

结语

第17届中法文化艺术之春,以丰富的艺术文化为主题,充分展现了中法两国在文化领域的良好合作与交流,本次展览小编也向大家展示了非常多的中国艺术家留学法国的案例。这些艺术家在法国深耕艺术,不新吸取两方文业的重陶和灵威,其与中国传统艺术相融合,创造出一批种特的艺术作品通过这些艺术家的故事,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文化交流对于两个国家艺术文化的推动与促进。这种跨国交流的方式,不仅促进了两国艺术文化的融合,更为两国人民之间搭建了相互了解与交流的桥梁。
他们用他们的画笔去勾勒一幅幅艺术作品,在20世纪初期对于中国艺术是一场革命性的艺术盛宴,这些画家们将西方的思想引入到中国,使得东方和西方的艺术大融合,既挑战了中国传统的艺术,又带来的西方艺术的新思想,他们也影响了中国新一代的艺术家们。

此次展览所展示的艺术作品,无论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了都毫显了中法两国在艺术领域的深厚底蕴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展览向我们呈现了这两种文化在艺术领域的碰撞和融合,充分体现了文化多样化的魅力和丰富性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希望继续加强中法文化艺术交流,进一步推动两国艺术文化的交流合作,让艺术文化成为中法两国关系的黏合剂,为人类文明进步做贡献。

[ 文/编  《弘雅书房》  

编辑部:望舒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