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 西安 户县 710302 摘要:契诃夫短篇小说《苦恼》把社会底层小人物的不幸遭遇作为创作题材,以小见大,反映深刻的社会问题。作品采用了冷静而客观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通过寓意深刻的对比、精彩的对话、出色的细节描写,深刻地揭示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苦恼》写于1886年,是契诃夫短篇小说中的代表作之一,曾被托尔斯泰列为作者的“第一流作品”。 小说描写彼得堡一位早年丧妻的老马车夫姚纳在独子病死后,利用载客的机会,千方百计找人谈心,诉说自己心中的痛苦,但始终无人理睬和同情,最后,万般无奈的马车夫只得向小母马倾诉衷肠,得到了在人间得不到的安慰和同情。《苦恼》尽管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动人的故事情节,读来却令人震颤而又耐人寻味。 小说通篇没有作者主观的说教,但读者却从作者抑郁的描述中,看到人间的冷酷和世态炎凉,感受到一颗因“胸膛裂开,那苦恼滚滚地涌出来”的强烈心灵颤动。这正是契诃夫“态度越是客观,所产生的印象就越有力”的现实主义的成功体现。 其次是简练、独特的艺术手法 《苦恼》描述的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作者却能匠心独具,借此揭示出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自私、冷漠,体现了小说以小见大的总体特色。在艺术上,有三个突出的特点值得品味: 一是对比手法的成功运用 作者把“人与人”的关系与“人与马”的关系相对比类比,从而收到强烈的表达效果。作者先写了姚纳心中的苦闷四次与人倾诉都未成功,或者受人斥骂,或者受人嘲讽,或者根本不引人注意,四次与人倾诉,异中有同,总之是不被人理解和同情。文章结尾处,姚纳与马的谈话,简直是神来之笔,这一对比,一下子将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完全映衬出来。另外,作者在进行对比时,有意将人与马的处境、神态、遭遇一一对应。比如那青年骂马“给他一鞭子”,又骂“我要给你一个脖儿拐!”马的处境、神态和遭遇,使人联想到车夫姚纳,暗示出社会下层人民的牛马一般的生活境况。所以最后姚纳与马谈话时,“小母马嚼着干草。听着,闻闻主人的手……”与那些人的粗暴无情形成强烈的反差,这就收到了感人泪下的艺术效果。 二是善于通过对话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心态 契诃夫笔下的人物对话精当简练,毫无罗嗦之感。姚纳与军人、三个青年的对话, 不仅简洁生动、而且符合特殊环境场合下的人物身份、地位和性格特征,能恰当地映射出人物此时此地的内在心理活动,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和很强的表现力。比如,三个青年的对话显示他们寻欢作乐、玩世不恭的性格,姚纳挨了他们一巴掌还说:“嘻嘻!……好有兴致的几位老爷……”,内心正转着这样的念头:他们有兴趣和他打玩,大概也有兴趣听他谈谈儿子。同时,姚纳的对话也反映了他逆来顺受的性格和急于倾诉愁苦的心情。这对刻画马车夫的性格特征和深层心理状态起了很大作用。 三是富有深刻内涵的细节描写 《苦恼》中没有巨大的场面和引人入胜的曲折情节。它的整个故事都建立在马车夫想找人倾诉儿子死了这一细节描写上。比如,车夫拉了一个军人,作者写“姚纳回头瞧着他的乘客,张开嘴唇……他分明想要说话,可是喉咙里没吐出一个字来,只是哼了一声”。后来,“姚纳咧开苦笑的嘴,嗓子里用一下劲,这才干哑地说出来”。姚纳想向乘客讲他苦恼的内心的一系列复杂活动被活生生地刻画了出来。以二十个戈比坐一趟车既写出了三个青年的耍懒,又刻画出姚纳为苦恼压倒而无心讲价钱。这些都是内涵深刻而丰富的细节刻画。作者写出了小人物在浩大无边的苦恼摧残下的内心麻木及社会的冷漠。小说结尾姚纳对马倾诉衷肠的细节描写,更是强烈地突出和深化了主题,给读者以巨大的震惊和长久的回味。 总之,小说短小精悍,只有短短四千余字,作者却通过寓意深刻的对比、精彩的对话、出色的细节描写,成功地塑造了个性鲜明的典型形象,深刻地揭示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参考文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