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推书 | 1982

 是三斤二两 2023-04-10 发布于甘肃

今天要介绍的第一本书

是蔡崇达先生的《皮囊》。

这是一本像一首在山谷里响起的吟唱曲的书本,一个小镇里的孩子和那个由盛而衰的父亲以及那个始终坚持的母亲。



蔡崇达,1982年,闽南人。

这本书的开始是缓慢的,但当我翻开,我却希望这本书的故事能结束得再缓慢一点,前奏里的悲伤再轻盈一些。

封面上的文字好像提了一个问题,是什么又没有说明,看到了却又让人觉得这不只是一个问题,这是生活里的所有疑惑。

“这些刻在骨头里的故事,那些我们始终要回答的问题。”

倔强的阿太永远是那个无所不能的母亲,岁月再怎么颠簸,光影再如何斑驳也消散不了那融进骨头里的血气,和年龄没有关系。

我喜欢阿太,是因为她说:

“ 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

和所有人心底的那个老人一样,无论离开家多远,只要回到她的身边,心口空缺的那一块儿都会在一瞬间被装得满满的,空落落的灵魂一下子就能丰盈起来。

是家的模样。

蔡崇达先生的《皮囊》像岁月一样细水长流。灾厄、命运虽然都接踵而至,却又让人觉得缓和,很平静。

印象里母亲好像不经常流泪,

可又好像经常哭泣。



这本书给我很大的触动,按照小小主人公的成长线来看,倒像是在回顾自己,不知从何起,也不知向哪去。

那个固执地一定要为了父亲面子而拼命的女人,一边绝望着一边又紧着欢喜。

没有人能理解这种矛盾,却生生存在着,生活里的拉扯就是在泥泞里和清水里来回蹚。

我不禁难过,里面的每一个场景都能换成另一张脸,让故事在生活里成立。

这本书并不是很喜悦,我很遗憾地一一途径这些风景,却还得带着希望。

那个意外残疾的男人,

他骄傲着,也挣扎着。

书中说:

“他不习惯自己的身体,我不习惯看他哭。”

故事里“我”和我一样都在问:

剧情怎么这么烂?

接下来的故事要怎么走?

我从来没有想过,读一本会给自己这么大的触动,也不知道从什么时间起,故事里烂大街的狗血剧情都成了现实世界里必须一一体会的情节。

 



你相信神灵吗?

你是黑狗达吗?

你见过传奇吗?

想听结局吗?

答应我,自己去看好吗?

“ 时间证明不了任何东西。实际上,你从来没有爱过她。你不过是一时冲动罢了。

对于爱情你究竟了解多少?你在娶她之前真正了解她吗?你真的认为她就是你愿意相伴终生的女人?你现在说实话,在你认识的所有女人当中,你最喜欢谁?

没错,你是等待了十八年,但究竟是为了什么等?

他感觉脑子里一片空白,不知道如何回答。这个问题令他害怕,因为它暗示着他等了这么多年,等来的却是一个错误 ”



《等待》,作者哈金

1982年,生于辽宁省。

起初阅读时,就像是看到了一个没有目的、没有追求、性子还十分软弱的男人在漫长岁月里毫无盼头地消耗着自己不太有意义的生命。

他不爱他的妻子。

作为新时代的新人,那个裹着小脚、力气如牛、生活辛苦又粗糙的女人不配和他一起生活;却又不得不承认他对这个女人有依赖,妻子将自己的父母照顾得很好,家里也打理得很棒。

一边贪恋着一边却又等待着。

法庭上的法官迟迟敲不下那个宣布离婚成功的锤子。这一等就是十八年,等那条法律里写明的:夫妻双方如果分居十八年,便可上庭申请离婚。

两个女人之间的争夺,

一个男人的犹豫。

这是一本能让人认真反思自己情感的书,是不是足够认真的对待身边人、亦或是不是真正的想要眼前的曼娜(故事人物)。

我却最爱一个片段

来自本生,主人公的小舅子。

她:“你个死鬼呀,跟我家去!”

本生哼唧:“不用你管。”

她:“你给我起来!”

本生:“好吧,我的小奶奶。”



这一定是那个漫长的等待里最甜蜜的瞬间。

一个无理取闹却又认真护着自己人的小舅子,那形象那性格才算是那个故事里最生动的人儿,一边像泼妇一样撒泼一边又一本正经地商议这件事做不得。

很可爱啊。

将两本书作比较,

会让人觉得反差很大。

《皮囊》是我的生活,我没办法用想象描述。而《等待》就像是一本捧在手里的小说,让人憧憬爱情、又让人立足现实。

每次想到这等待的期限是十八年,我脑海里不禁浮现出王宝钏和薛平贵那错过了十八年的爱恋,一波三折里的坎坷满是忠贞不渝。

需要表明的是,《等待》的故事和那部电视剧没有联系,除了等待得如出一辙外,再无相似之处。

我太惊讶了,怎么会有人为了一场离婚等待十八年?怎么会有人倔强地不点头而耗了十八年?又怎么会有人将希望抛出去然后守了整整十八年?



故事里的三个人都是合格的马拉松长跑选手,是孔林、是淑玉、也是吴曼娜。

这本故事应该更像母亲和父亲这一辈的人,他们接受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开始自己的家庭不完全是自己想要,只是因为什么年龄就该做什么事情,那是他们那个时代的枷锁。

要说《等待》,其实时代背景下看不见的思想禁锢才是最悲哀的东西,每个人都备受煎熬,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

文章里虽没有大悲,却又无处不透露着那个时代里的无可奈何;城市里的教条是无形的大手狠狠地扼住人们的脖颈,在田地里辛劳却又像在解放自己,那里面的轻巧是说不出来的。

但如果你亲自从水井里打上一碗清凉的甘泉水,畅快地一饮而尽,说不定能体会一点点。

我知道你“在看”哟~


《百年孤独》在路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